楊博雅
摘要:古村落作為地域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載體,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然而,隨著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傳統古村落的生存面臨窘迫困境,并處于消亡趨勢。如今我國越來越重視傳統古村落保護,并不斷加強開發力度。但由于產權不明晰以及資金壓力等問題,實施工作具有較高的難度。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原本一些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文化古村落漸漸放棄自己的歷史文化藝術特色。通過對我國古村落的分析,認為我國古村落存在數量銳減、保護不足、發展不足等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古村落保護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古村落;保護與開發;村落文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08
1古村落保護現狀分析
1.1村落自然景觀分析
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村落中尤為顯著。中國幾乎所有的古村落在規劃、布局以及選址上都非常注重風水因素:前面是“朱雀”,左右分別是“青龍”“白虎”,后面是“玄武”,背后是“龍脈”所在地。有山有水,群山環抱,形成獨立的風氣聚集空間,自然景觀獨特。例如,黃山腳下最后的處女古村——查濟。作為中國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如今,查濟村仍有元代和明代建筑最完整的建筑。例如,元代的塔公殿,以及明代的二甲祠、愛樂堂。許多明清時期的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其頹廢滄桑之美,可以讓人們看到中國農村時代的輝煌歷史。
1.2人文景觀分析
古村鎮建筑的功能特征有四大類:商鋪、庭院、祠堂、祭祀建筑和生產建筑。第一類是街頭商店。該建筑的特點是前店,中臥室和后工廠的布局。第二類是合院。這些建筑大多出現在非商業街區。前院沒有商店,后院沒有生產車間。這是一個相對規則的單向庭院。還有一種形式的庭院。這種布局比較自由,不遵循傳統的軸對稱形式。這類規劃在傳統的民居布局圖書館中很難找到,而這些圖書館大多是由原居民依山而建。第三類祭祀儀式建筑。當時科學技術還不發達,許多農作物或窯爐的生產中存在一些未知因素,不能科學有效地控制產品產量。對于這些不確定的因素,人們都在祈求“神”的保佑。第四類便是生產性建筑。生產性建筑主要是農作物繁殖或陶瓷等工藝品的生產車間。
1.3政府保護政策分析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對古城保護與改造的研究起步較晚。早期,由于保護古村落的理念尚未植入人心,保護手段不成熟,以及一些經濟等原因,部分古村落被損毀。21世紀后,我國開始逐漸重視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的挖掘,并出臺了古村落保護相關的政策,古鎮落保護的理論和成果也開始流淌,中國悠久的農耕文化歷史背景下各種傳統歷史文化古村落應運而生。2012年,中國政府開始進行全面統調查和統計傳統古村落存在情況,發現了一些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并將其編輯在冊,形成《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不斷完善傳統村落遺產保護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為我國古村落的保護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2古村落保護面臨的問題
2.1古村鎮建筑空間結構問題
在自然地圖上能夠看到,一些古村落以山地為主,而這些山地難以開辟大面積的平地供人們居住,這也決定了這類古村落的現狀,如住宅用地的緊缺和道路的擁堵,這就形成了支離破碎的街道空間形態。由于受地形影響,導致的古鎮空間規劃布局不清晰,建筑功能混亂,古鎮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又缺乏園林綠化和休閑廣場,地下管網建設不足,生活污水排放不及時,城市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
2.2古鎮業態功能單一,街區文化價值缺失
目前國內大部分古村落街道以居住和商業為主,除了商品銷售,與游客互動的形式也很少多樣化。目前,政府對片區名稱有一定規劃,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外宣傳的內容與實際經營內容不盡相同,同時也存在著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例如,申遜古鎮申遜書院名稱大,然而空間小,沒有形成鈞瓷文化系統傳播的條件;所謂陶瓷官邸只掛牌子,缺乏展示內容,游客少,評價不佳,缺乏系統的設計,從而影響了鈞瓷文化的品牌形象。然而這作為文化體驗核心區的一部分,已經嚴重阻礙了古鎮文化的發展需求。
2.3傳統村落空間界面與尺度破壞嚴重,舊建筑保護不佳
改造空間界面時不能很好地保護原有居民,這是由于自然條件和政策的限制。傳統的建筑界面大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與原有建筑空間極不相容的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與周邊傳統街道立面相比,建筑材料的整體性相對缺乏。一些地方在進行農村發展的推進工作中,沒有重視古村落原有的特色保護,其中包括民族特色,傳統文化被遺失,而盲目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導致古村落失去原有特色,其傳統文化走向滅亡。
3古村落保護的路徑與措施
3.1傳統街巷和重點地段的保護與開發
古村落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保持街道和建筑的外觀,避免使用現代建筑材料破壞原有的建筑風格。一是修復原有建筑,努力恢復原貌。二是重建建筑,其造型、材質、色彩等設計都要與古村落原有的基調相一致。三是服務指示系統的設計應與原建筑相結合,避免兩者反差太大,對比太明顯。加強對祠堂、廟宇、古亭、戲院以及傳統民居等建古筑以及書畫、雕塑、碑刻、圖書等歷史文物的保護,要進一步立足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尋找關鍵突破口,尤其是在人們仍然使用的生產、生活、技術等方面,探索和開發那些仍在繼續保持和發展的文化遺產,促進傳統的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中。
3.2結合古村落資源特點,重視村民“活態”文化保護,實現古村落可持續發展
發展旅游業不是首選,更不是唯一選擇,有很多方法可以探究。要扎根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并借助于自然地理條件,充分發揮村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文化創作和文創品生產,促進品牌建設和產業鏈建設,這樣也有助于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重視對村民生活文化的保護,把村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傳承者,通過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使“活”文化得以延續,在是增強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的內容。在確定保護對象的基礎上,同時聘請專業的研究團隊,協助調查一手資料。通過出版專著、整理升華為文學作品、開發文創產品、培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打造特色村落等方式,對提煉出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總結、保護和利用。有發展前景的古村落需要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打造多元化的服務內容,與景區合作深化旅游,帶動自身經濟發展,豐富村民,文明鄉村。做好古村落各類遺產生態保護的基礎性工作,要在古村落中植入藝術元素,對村落文化特點進行藝術改造和提升。例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古村落建立展覽館或博物館,展示發展歷史、文化和各類遺產,拓寬遺產宣傳保護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