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穎慧
摘 要:流動性風險是國際國內監管機構的重要監管對象。經歷了國際監管理念的變遷和國內監管規則的修訂,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正式出臺。該規定貫徹差異化監管理念,初步引入宏觀審慎監管原則,形成了最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隨著辦法的進一步實行,我國流動性監管框架出現新問題,如管理體系需細化、監管理念貫徹不徹底、監管范圍較局限、宏觀審慎監管原則沒有得到重視等。
關鍵詞:流動性風險;差異化監管;監管指標
中圖分類號:F23?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41
2018年5月23日,《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流動性辦法》)發布,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構建了最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活躍度越來越高,金融危機在世界層面的傳遞速度逐漸加快?!读鲃有赞k法》是在我國強調健全金融監管體系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擔負著深化金融改革、應對多樣化的商業銀行融資和經營方式、應對金融科技進程等重要任務??缭?年終于摘掉“試行”帽子的《流動性辦法》創新了指標計算方式,設立“中國式”監管指標,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本文擬探析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本身及其監管邏輯,探討有待完善監管的流動性風險新問題。
1 《流動性辦法》制定背景
“國際清算銀行(BIS)下設的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CGFS)曾在1999年公布的報告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領域中數次局部性銀行危機爆發和蔓延最初的誘因均是公眾對未來流動性的擔憂所引發的拋售行為?!?/p>
“巴塞爾資本協議源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加強銀行業監管的需要”,從最初開始關注流動性風險監管到構建流動性監管框架,巴塞爾資本協議經歷了兩個階段。
1.1 流動性監管體系初步形成階段
1990年以來,伴隨著金融創新不斷加強,銀行危機事件多發,流動性風險越來越成為各國監管者關注的重心。各監管機構相繼發布監管手冊與指引,逐步采用各種流動性風險模型,并有意從單純的指標監管轉向流動性管理體系的建設。但總體來看,每個獨立的銀行個體的流動性壓力作為測試與監管的對象,很少將整個市場范圍內出現的流動性危機的情形考慮在內。全球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流動性監管的指標。
巴塞爾委員會在危機爆發前就已經明確了流動性風險管理對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并在1992年制定了《計量與管理流動性框架》。該文件以國際層面的銀行所適用的監管流動性風險辦法為基礎,提出了一個穩健的流動性計量與管理框架,并強調應安排合理的流動性報告制度、信息系統投入以及流動性狀況的定期回溯和審核的必要性。此外,需要應對外幣流動性敞口的跨國銀行應具備一些國際上通行的管理框架安排,同時要求銀行制定一套支撐流動性策略,以應對日常融入外幣的能力遭到破壞的情況。
2000年2月,巴塞爾委員會根據流動性管理情況的變化,對《計量和管理流動性的框架》進行了補充細化和修改,公布了《銀行機構流動性管理的穩健做法》,從八個方面闡述了銀行進行有效流動性管理的十四項關鍵原則。
這些文稿的制定細化了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內部管理體系的構建及監管者所扮演角色的討論,試圖從銀行內部流動性風險管理框架的角度推動各國金融機構達成共識。這一階段,巴塞爾委員會主導的流動性管理框架已逐漸成形,管理方法逐漸由資產和負債管理的角度轉移到現金流量的考察上來,但未能提出明確且便于操作的流動性風險監管辦法。
1.2 流動性監管體系逐步完善階段
2006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成立了流動性工作組,對各成員國的流動性監管進行觀察和評估。2007年以來的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流動性的迅速枯竭以及后果的嚴重性引發了全球銀行業對流動性監管的反思和討論。各國針對這次危機中暴露出的流動性監管體系的問題,相繼發布相關改革文件,如新西蘭聯儲銀行的《流動性政策》及《流動性資產計量說明》、英國金融服務局的《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都對流動性資產的定義、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內部要求、流動性的補充機制和應急計劃以及報告制度進行了重新考量和規定。
巴塞爾委員會為國際銀行業建立了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來計量、監測和控制流動性風險,將流動性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并對跨國銀行流動性管理和監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規定。2008年9月,巴塞爾委員會以穩健監管為核心理念,制定了《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與監管穩健原則》,并沒有提供具體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和工具。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巴塞爾委員會相繼公布了《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管的國際框架》的征求意見稿和正式文稿,并基于國際組織和各國監管機構對新監管指標影響的評估結果做了一些調整,最終于2010年12月出臺了《巴塞爾Ⅲ: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由此形成的流動性風險新監管框架對國際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監管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
2013年至2014年間,巴塞爾委員會對流動性監管規則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2013年1月巴塞爾委員會公布了《巴塞爾協議Ⅲ:流動性覆蓋率和流動性風險監測工具》,并于2013年4月發布了《日間流動性管理監管工具》,制定了一套量化工具。2014年1月,巴塞爾委員會同時發布《流動性覆蓋率披露標準》《監管機構市場流動性指標指導意見》以及《流動性覆蓋率和限制使用的已承諾流動性便利》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流動性覆蓋率的披露要求以及關于優質流動性資產的定義,增強了監管要求的透明度及一致性。2014年10月公布了修訂版的《巴塞爾Ⅲ:凈穩定資金比例》,對凈穩定資金比例的定義、最低監管要求以及實施的范圍等內容進行了闡述。
隨著2017年12月7日《巴塞爾協議Ⅲ》最終版本完成修訂,流動性風險監管框架也最終得以完善。根據上述文件的具體規定,新流動性監管框架包括兩項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和五項流動性風險監測工具,并對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設置了觀察期和過渡性的安排,保證監管指標的合理推進以及監管效果的合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