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華君

家鄉山村,名為煙墩。因為居民大多郭姓,也稱煙墩郭,又因為口音訛誤,遂有煙燈、煙墩哥等稱呼。祖祖輩輩都這么叫,誰也沒有想過這名字是怎么來的。直到今天,閑翻《聊齋志異》,書中看到一條注釋,我才恍然大悟。
《聊齋志異·卷二·王蘭》一篇中有一句話:“一日,聚飲于煙墩。”書中對“煙墩”的注釋是明清防衛報警設施。洪武二十六年,命于“腹里邊境險要處所安設煙墩,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明清時代,煙墩常與烽火臺并稱為臺墩,此指煙墩廢址。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脫口而出:“這不就是烽火臺嗎?跟你家鄉山村有什么關系?”
當然有關系。
家鄉山村高居皖東丘陵,地處江淮之間,這里是長江淮河分水嶺,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南京的北大門,明朝洪武年間南京是都城,自然更為重要。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南北分裂時期,比如三國、東晉、南北朝、宋金等,這里都是南北分界邊境,兩軍對壘要地,軍事沖突接連不斷。朱元璋建烽火臺(煙墩)時,怎么可能忽略了這里?
中華大地走一走,或者讀書、看報、看影視劇時,我們常常能發現中國鄉村的名字很有意味,在西南山區往往叫“寨”,晉陜內蒙古叫“堡”,東北則叫“屯”,在我家鄉最多的是“營”,幾乎全是姓氏后面綴“營”字就成了村莊名。因此,行走在皖東丘陵上,你隨時隨地就能看到張營、趙營、李營、馬營、周營、柴營、陶營、東高營……據學者考證,這些名字大約都起源于南宋。
南宋時期,宋金對峙,江淮之間是雙方拉鋸戰的前沿。為了加強防御,南宋朝廷建造了大量軍營駐扎軍隊。南宋滅亡,元朝統一,這些軍營就廢棄了。由于連年戰爭,江淮之間人煙稀少,隨著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從其他地方遷徙過來的人(規模自然不可能大,基本就是一家一戶或者一個姓氏幾戶宗親),就住進了廢棄的軍營里。于是,就有了這樣一類非常獨特的村莊名字。
與之佐證的是,家鄉有很多傳說。比如,家鄉有座老嘉山,山頂上至今依稀可辨有墻垣遺跡。傳說這里曾是柴王城——后周世宗柴榮曾在此駐扎。比如,趙匡胤困南唐,夜闖七十二連營的故事。正史記載也確實有趙匡胤鏖戰皖東,大破清流關的史實。故鄉還有個村莊叫牛車韓,據說是當年趙匡胤駐屯牛馬車輛等輜重的軍營……看看今天這些村莊,如果當年真的駐扎軍隊,像趙匡胤那樣驍勇善戰的猛將,快馬加鞭夜闖七十二連營是完全有可能的。
猶記兒時,家門口的山坡上有莫名其妙的大土墩,父老們就叫它大墩子。中學時代,去鎮上讀書,山路彎彎,上坡下坡,經常能看到大墩子,上邊有的光禿禿,有的已經草木葳蕤。20世紀90年代初,有老鄉在我當年上小學的路邊兩個緊挨的大墩子腳下挖出了很多古陶器,與我們歷史課本上看過的半坡河姆渡那些古老原始的彩色陶器差不多。他們覺得不是金子銀子,不值錢,都讓小孩隨便拿去玩了。毫無疑問,這大墩子比煙墩更古老。
如今,每次去岳父家,我都要走過老嘉山下,寬闊的大路邊還能看到一兩處大墩子。它們立在一片高高平整的山頭上,與一般的山頭土坡儼然不同,上面長滿了蓊蓊郁郁的松樹。每次看到它們,我就會想當初費力建造它們的人,是否想到它們會變成今天的模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