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璨

2020年11月,在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節目中,一期以《李翠利:微光書苑》為主題的節目獲得了廣泛關注。在采訪中,有很多孩子在李翠利的引導下,從不愛閱讀、排斥讀書,到與書結下深厚的感情。可李翠利只是一個僅有高中文化的農家婦女,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力量呢?
時間追溯到2008年,那一年,河南省內黃縣李石村來了個歌舞團,村民們爭相踴躍前去觀看表演,李翠利也懷抱著襁褓中的女兒來到演出現場。演出開始,燈光絢爛,場面震撼,可演出里摻入了一些令人咋舌的低俗文化,這讓李翠利深感失望。第二天,當看見孩子們意猶未盡地競相模仿時,李翠利感到難過又無助。那時候,李翠利想到蘇格拉底說過的一句話:“為曠野除草的最好辦法是,種下滿地金黃的莊稼。”
于是,李翠利開始了“種文化”的偉大工程——成立一家鄉村借閱室。2008年春天,她拿出家中收藏的200本書,并自費買來300本舊書,在超市貨架中間開辟出一片閱讀空間,把它們擺放進去,“微光書苑”初具雛形。
微光書苑開辦之初,來借閱的人少之甚少。每回有村民來買東西,李翠利就會一遍遍地重復:“拿本書回去看吧,不要錢”。說千道萬,村民們仍是無動于衷。情急之下,李翠利心生一計——能不能用發糖的方式吸引孩子們來讀書?一開始,只要有孩子來借書,李翠利就會以糖作為獎勵。還書時,她會問一些關于書中的細節,答對的孩子可以領到鉛筆或橡皮,寫了讀后感的孩子還能得到筆記本。孩子們踴躍前來的同時,大人們也被吸引。就這樣,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大人、孩子相互帶動,村里的閱讀氛圍日漸濃厚。
借閱的人多了起來,書籍便供不應求。為了解決書籍匱乏的問題,李翠利獨自蹬上三輪摩托車來到內黃縣城,向舊書攤、書店、機關單位尋求舊書。然而,李翠利不僅四處碰壁,還遭到了各種質疑。但是,質疑聲抵不過李翠利內心最堅定的那個聲音,她常說:“我只想讓這束在田野間聚起的光,照到更多鄉親。”
李翠利獨自摸索在黑夜里,踽步獨行的時候,終于有一雙大手向她探出了橄欖枝。當外界的聚光燈照過來時,微光書苑也迎來了新的春天,越來越多的機構、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紛紛與李翠利聯系捐贈書籍,書籍匱乏的問題迎刃而解。
隨著微光書苑發展日漸壯大,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加入,與李翠利開展合作,將微光書苑的光芒灑向更遠的地方。
李翠利曾去北京參加過一個論壇,北京大學教授王子舟說:“一座圖書館里的學校要比一個學校里的圖書館更重要。”這句話令李翠利印象深刻,受到啟發的她,決定在微光書苑里建一座“學校”,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每個周末,李翠利都會和孩子們一起讀書學習,徜徉在溫暖的微光書苑一角。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問答中,李翠利循循善誘地將知識的種子種進了孩子們的心里,在一點一滴中灌溉著最初的夢想。
堅守書苑十三載,李翠利收獲了諸多榮譽,得到過許多肯定,“全國最美志愿者”“中國圖書館榜樣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每當有孩子對李翠利說:“老姑,我上清華大學,你就上清華大學等我;我上北京大學,你就上北京大學等我。”李翠利總會欣慰道:“中!”有了孩子們的承諾,李翠利覺得種下的種子會長成遍野金黃的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