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

從古至今,筆的模樣,千變?nèi)f化。我認為最早的筆,就是一根手指。手指蘸了水,或者動物的血,就可以畫出畫、寫出字,以及涂鴉各種圖案。后來,筆又變成了竹簽,變成了蘆稈,變成了刻刀。此時的筆,仍是光禿禿的,不像一支筆。再后來,筆在中國加上了毫毛,筆在西方變成了羽毛,筆終于成型,有了如今的模樣。
古時,中國文人對毛筆的稱呼,可謂五花八門。玉管、翠管、銀管、象管、筠管、斑管、紫毫、弱毫、霜毫、秋毫、柔翰、寸翰、栗尾、雞距、諸毛、毛椎、退鋒郎……在對待“文房四寶”之首的毛筆時,文人們毫不吝嗇自己的想象。
元白仁樸在他的《陽春曲題情》中寫道:“輕輕斑管書心事,細折銀箋寫恨詞”;唐羅隱在他的《寄虔州薛大夫》中寫道:“會得窺成績,幽窗染兔毫”;清龔自珍在他的《己亥雜詩》寫道:“霜毫擲罷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文人可以用任何詞語來說毛筆,就是不會用“筆”來說筆。很少有文人會單獨寫一首贊美毛筆的詩篇,毛筆不過是出現(xiàn)在他們的某首詩中,借以表達自己的清高、激憤、憂傷、閑淡……
我認為筆是應(yīng)該被歌頌的,因為它讓歷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什么叫“文明”?就是有了文字。有了文字,便可以記載,當然也可以虛構(gòu)。文字要用筆書寫。筆的發(fā)明遠早于紙,筆比紙重要得多。
在我國,傳說最早的毛筆是由秦國大將蒙恬發(fā)明的。他帶兵打仗,給秦王傳遞戰(zhàn)報,無意中發(fā)明了毛筆。而在西方,筆的演變則簡單得多。羽毛筆簡潔好用,且最接近于鋼筆的構(gòu)造——西方人沒有用毛筆的時間和興致,所以他們總是不太理解中國文化。
后來,筆就有了各種形態(tài)和分類:鉛筆、蠟筆、圓珠筆、鋼筆、水彩筆、油畫棒、碳素筆……再細分,還有繪圖筆、炭筆、原子筆、投影筆、牛奶筆……社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快,筆終于不再像筆了。
我認為鍵盤也是筆的一種,因為它能夠?qū)懗鲎謥怼D軐懗鲎謥淼模际枪P,而不必管它能不能出墨,有沒有毫,有沒有尖,或者有沒有帽。甚至有些寫不出字的,也是筆,比如心筆。
有人說,電腦是這個時代最糟糕的發(fā)明,我不這樣認為。作為一名職業(yè)的文字工作者,電腦寫作讓我省下了很多時間,少了很多疲憊。但不可否認,也許是因為太輕松,所以我的文章里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些廢話。這不是電腦和鍵盤的錯,錯在我。“筆”是無罪的。
筆能夠排在“文房四寶”之首,足見它在中國文人心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但請注意,“文房四寶”之“筆”,是指毛筆,而非鋼筆、圓珠筆、碳素筆、鍵盤……現(xiàn)在的文人,還有幾個人的書房里有一支毛筆?有,但不會太多,或者那毛筆充其量只是道具,是“雅”的形式,卻不是“雅”的內(nèi)容。
以前,寫毛筆字是一種基本技能;現(xiàn)在,寫毛筆字已經(jīng)是一種消遣或本領(lǐng)了。很多人把寫毛筆字說成是“書法”,我想,他們是在有意或無意地將“寫字”與“書法”混淆。
毛筆是好東西,書法是好東西,即使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也不能扔下它們。因為它們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扔了,就是敗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