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過年,不就是圖個熱鬧嘛!乾隆也是這么認為的。瞧,他的年會風風火火,好不熱鬧。
作為大清王朝的最高領導人,乾隆可謂情商與智商并存。年關國宴上,親王帶份酒水,郡王帶些肉菜……身為東道主的他只負責撐住菜品就完美了。
這般的“眾籌式”年會,不僅融匯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家常美味,也向與會者傳達出另一層深意:江山興旺,匹夫有責;維系皇權,同心同德。
三進院的重華宮,乍看再普通不過,內設卻溫暖有加。這種奇妙的感覺當追溯到乾隆的青春記憶:他在這里迎娶到心愛的富察皇后,至其病逝仍舊不能忘,“回響”之舉便包括將西梢間布置成倆人共同生活時的俏模樣。
情調之外,大概還有個“情緒”潛在里面:為了避免皇子內斗的悲劇重演,所以雍正立弘歷為儲君時是秘密立的,并讓他住在乾西二所,避開了毓慶宮這個不祥之地。繼位不久,乾隆便將彼時住的乾西二所升級改造成重華宮。
大抵礙于這些思量吧,乾隆從正月初二至初十間選定吉日,擺駕于此。
拒絕酒肉的粗枝大葉,在馬背上行走的乾隆,在重華宮開啟了“茶宴”模式。
話說當年首場清宮年會上,康熙曾命群臣“笑語無禁”。臣子們可高興壞了,除了一眾“笑語極歡”者,也有很多“沾酒即醉”者。就連康熙自己都不勝酒力,硬是把“恭請皇上御制首句”的大事拖到了第二天早上。
念著前車之鑒,自恃“君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干脆發明了大雅的“三清茶”。這款年會“特飲”挑揀新鮮的梅花瓣作為主料,同時輔以純凈的佛手與馥郁的松子,爾后,以文火熬煮的雪水恣意沖泡……活脫脫一種幽花、兩樣佳果,香氣交盈,清氣獨具!
茶材高風亮節,茶點自然也不含糊。水果、蜜餞、滿洲餑餑……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杯盞中觸碰,唇齒間留香,最貼合“茶禪一味”的年度盛景了。
身為一國之主,乾隆之意不拘于吃吃喝喝,而是寄托著“聯情親賢”的政治目的。
首先,茶宴上的座位數寥寥無幾,早年取“登瀛十八學士”之意設十八個空位,后來增加到了二十八個空位,以對應“二十八星宿”之說……數量有限,一票難求,只有素被崇信的皇親貴族與當朝的股肱之臣才有機會獲得“入場券”。
再有,具體的“座次表”更是暗流噴涌。譬如乾隆五十七年茶宴上,和珅與紀曉嵐雙雙入座:前者是常客,位置能到前十;后者官職較低,只能屈在末尾。當然,倘若乾隆龍心大悅,直接招呼某人“到朕身邊來”,可能就隱喻著些許升遷榮辱的重要信息了。
如果乾隆也發朋友圈,每天定會保持兩首詩的更新頻率!雖然水平參差,但也不乏《三清茶》里美妙又典雅的起興:“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大半,可悟不可說……”
“自我陶醉”遠遠不夠,乾隆還率眾人把這一作風發揚光大:“來,一邊啜茶,一邊聯句賦詩。我出題為首句定韻,你們跟隨韻腳和聯句!”大到國家興亡,小到時令節氣……“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字里行間帶出年終總結的氣韻。
畢竟“天恩榮寵”,趕逢過年,詩不能白寫!于是,乾隆以評委身份亮相,直接判定眾人所賦詩句并分賜獎品。獎品之一是大家各自使用的“三清茶盅”:這敞口斜腹、碗心印花紋、腹部有題詩的器具乃朕親自“監制”而成,還算不得頂級傳家寶?
富察皇后曾仿照清朝先祖入關時的形制為乾隆縫制荷包,乾隆將其佩于腰間,很是喜愛。年會上,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理念,乾隆也沒少分賜類似“荷包”:上面繡著吉祥字眼,里面盛滿玉石金銀,堪稱一份豐厚的“年終獎”。
文縐縐的乾隆,有時也愛才、惜才,且不吝嗇宮廷珍藏的古玩字畫。這不,憑借出彩的詩作,大臣彭豐年就得到過《風雪杉松圖》《送人之閬中圖卷》兩幅古畫,把玩、收藏皆屬上品。
熱熱鬧鬧才是年嘛,乾隆的年會當真熱鬧得“有料”又“有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