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璇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D118 是弗朗茲?舒伯特(1797-1828)于1814年為鋼琴和女高音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舒伯特一生創作了約 600 首藝術歌曲,在這些聲樂作品中,大部分歌詞來自約翰?路德維希?威廉?穆勒和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詩歌,例如,聲樂套曲《冬之旅》 D911(1827)、藝術歌曲《魔王》D328 (1815) 和藝術歌曲《野玫瑰》D257 (1815)等。十八世紀末,在早期音樂和文學浪漫主義的影響下,藝術作品的題材不僅僅局限于宗教,還包括民間故事、愛情和鄉村生活。舒伯特正是在作品中傳承發揚這種風格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聲樂作品中,鋼琴伴奏部分不僅僅是簡單的居于獨奏之下擔任伴奏,其重要程度與獨唱部分不相伯仲,其中,《魔王》D328更是以鋼琴伴奏的難度著稱。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取材于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悲劇《浮士德》的第一部分,第 18場。在故事中,浮士德是一個背棄上帝并與惡魔梅菲斯特進行黑暗交易的學者,他不惜將自己的靈魂出賣,投入永恒的詛咒,以換取今生的力量和知識。在惡魔梅菲斯特的幫助下,浮士德愛上了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瑪格麗特,但由于梅菲斯特的陰險狡詐和浮士德的貪得無厭,故事的第一部分以瑪格麗特的死告終。這個傳說啟發了許多偉大的作家、音樂家和其他藝術家。關于浮士德主題的兩部最著名的作品是克里斯托弗?馬洛的《浮士德醫生的悲慘歷史》和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浮士德》?!都徿嚺缘默敻覃愄亍分型鹑羿哉Z的歌詞讓讀者更加身臨其境地了解瑪格麗特的悲傷和她對浮士德充滿愛情的強烈渴望,這一幕描述了瑪格麗特在她的紡車旁觸景生情,回想著與浮士德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卻又因他不在身邊而感到悲傷不已。
《紡車旁的瑪格麗特》是回旋曲式,曲式結構如下:
A-B-A-C-A-D-A
A段1-12小節,B段13-30小節,A段31-41小節,C段42-68小節,間奏69-72小節,A段73-83小節,D段84-113小節,A段114-120小節。
A段代表瑪格麗特的現實生活,C和D段描述了瑪格麗特對浮士德熱烈的愛情以及他們之間的甜蜜回憶。舒伯特使用回旋曲式表現了瑪格麗特反反復復的不安情緒,即便她對愛情仍抱有渴望和激情,但浮士德離開所帶來的悲傷仍然縈繞在她的心頭。作品以d小調創作而成,從調性上看,d小調常被認為帶有“死亡”色調,具有憂郁的女性色彩的特點,舒伯特使用了d小調來配合歌曲憂傷的中心情感,作曲家在17歲創作了這部作品,盡管還很年輕,但這部作品仍然表現出成熟的作曲和音畫法的使用技法。接下來,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面對作品創作特點進行探討。
音畫法是一個音樂術語,指的是在音樂寫作中反映出的歌曲的歌詞或主題,常用于標題音樂的創作中?!都徿嚺缘默敻覃愄亍芬凿撉侔樽嗖糠钟沂值幕匦貜鸵粜烷_場,模仿紡車紡線時轉動的律動同時,鋼琴的左手保持固定的節奏型,模仿腳踩紡車踏板的動作。如譜例1所示,作曲家在鋼琴伴奏部分明確指明右手應保持連奏(sempreligato),左手保持斷奏(sempre staccato)。這里鋼琴伴奏的寫法不僅代表紡車的運作,還暗示著瑪格麗特迷茫的心境。

如譜例1所示,舒伯特在前三個小節使用d小調的I級和弦(即 d-f-a),在第 8 小節中(見譜例2),他使用了減減七和弦(即還原b-d-f-降a)。小三和弦和減減七和弦具有向內收縮的特點,和弦色彩暗淡,減減七和弦在音響效果上更是屬于尖銳的不和諧音響。

A段的歌詞中文大意如下:“我心神不寧,我思緒重重,沒有了他,一切都是荒蕪”。減和弦通常被認為是不和諧或不穩定的,舒伯特在A段使用的和弦符合歌德為這首詩設定的情緒。通常,作曲家通過轉調來改變音樂的情緒。在這部作品中,舒伯特在伴奏部分進行了多次轉調。A段以d小調開始,然后轉調到C大調進行四小節并返回d小調。在B段,從第13小節開始,音樂經過d小調、E大調、e小調、F大調,然后回到d小調。前三段 A-B-A有著相同的動機,但B段的多次轉調暗示了瑪格麗特的思緒越飄越遠,前三段一直在小調和大調之間搖擺不定,也暗示了瑪格麗特搖擺不定的不安情緒。
在C段,歌詞講述了瑪格麗特對浮士德的愛慕和甜蜜的回憶,歌德在這里描述了浮士德的一個特定形象:“他矯健的步伐,他高貴的身影,他嘴角含笑,他眼波流轉,他妙語連珠,他溫暖的手,還有,啊,他的吻!”伴奏轉調到d小調的關系大調F大調,右手仍然保持十六分音符的音型,模仿紡車旋轉的輪子。但與前幾節不同的是,舒伯特在這里主要使用了持續16個小節的大三和弦(見譜例3)。音樂一改A段的暗淡低落,變得溫暖明亮起來,與A段的和弦相比,大三和弦聽起來更加舒緩,歌詞的情緒已經變得更加平靜,這里的音樂暗示著瑪格麗特回憶起與浮士德的親密時刻,她的希望被甜蜜的回憶所點燃,似乎忘記了悲傷。

從第 51 小節到第 62 小節,和弦進行從 F 大調-F 大調屬七和弦-g小調屬七和弦-g 小調-降E 大調-降A 大調-降B 大調屬七和弦-降B 大調進行。在第63小節,一個增六和弦(降b-d-f-升g)將音樂引至d小調的VI級和弦,然后是一個減七和弦,(還原b–d-f-升g )以V級上的九和弦結束。此時,右手模仿紡車運作的回旋音型戛然而止,取而代之是兩小節力度標記fz的附點二分音符和弦,作曲家在獨唱部分“吻”的單詞上加上延長記號,加強了語氣,先前通過一次次轉調所累積的情緒張力,以及來自增六和弦和減七和弦帶來的不和諧音響,這一停頓表明瑪格麗特在回憶浮士德的吻時感到無比痛苦。

D段(84-113小節)表達了瑪格麗特強烈的情感和對愛的向往,并將這首作品推向了高潮。從第85小節到第93小節,舒伯特使用上升音型將作品一步步推進,獨唱部分的五個樂句每次都以2度向上模進(即降b-c-d-還原e–升f)這里的上升音型描述了瑪格麗特對浮士德的渴望。鋼琴伴奏部分通過屬七和弦進行模進:第85-86小節降E大調V級-I級;第 87-88小節:F大調 V級-I級;第89-90小節:g小調V級-I級;第 91—92小節:a小調V級-I級。音樂上的不斷推進更好地詮釋了歌詞中的:“我炙熱的渴望,滿心滿懷。啊,如果我得以擁他入懷”。

從92小節到111小節,獨唱部分重復相同的旋律來加強瑪格麗特的情緒,歌德在詩中寫道:吻他,如我所愿,在他的吻中我會死!兩段的歌詞都使用語氣強烈的詞,為了使音樂更好地配合歌詞內容,舒伯特在85-90小節的伴奏部分標記了crescpoco a poco,accelerando以建立緊張感,將音樂推動向前,表現出情緒上的遞進。從第101小節到第111小節,舒伯特在每一小節左手第一拍的持續低音上都使用fz的力度,左手不斷地節奏模式暗示著紡車的腳踏運動,隨著瑪格麗特內心熾熱的情感,她的動作也變得更加激烈。

隨后,全曲通過漸弱漸慢(decresc.eritard.)再次回到A段的“我心神不寧,我思緒重重”,形成首尾呼應。鋼琴伴奏部分右手雖然仍保持著紡車持續的轉動,但音樂整體已經緩和下來,相較于全曲開始,音樂上的動力已漸漸消退,最后在ppp的力度中結束了全曲,留下無限的哀嘆。
音樂是一門融會貫通的藝術,戲劇、詩歌和繪畫與音樂創作的關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尤其進入浪漫時期,藝術創作的核心漸漸從宗教轉移到情感表達上,作曲家在作品里傾入更多個人情感,標題音樂的產生的使得音樂更加具象化,作品開始具有清晰明確的主題,標題音樂經李斯特、德彪西等作曲家發展至全盛。在《紡車旁的瑪格麗特》中,我們不難發現舒伯特在和聲、調性、曲式結構、力度變化上,與歌詞內容進行匹配,體現內容的變化并加以強調,這部作品達到了內容與音樂的高度統一,具有極強的渲染力。通過紡車(鋼琴)和瑪格麗特(女高音),我們在《紡車旁的瑪格麗特》中看到了一個完整的戲劇性場景。這兩種元素通過音樂,表達了其鮮明的形象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達到了意象與內在的和諧統一。
注釋:
①Faust.“Legend of Faust”.Accessed on June.5,2021.http://www.faust.com.
②“d minor”,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Keys,http://www.biteyourownelbow.com/keychar.htm Accessed on June.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