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一然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重慶 400715)
戲曲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有大約300多個風格多樣、形態各異的戲曲劇種,它們共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華戲曲百花園。戲曲作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發展中積累了深厚的底蘊。[1]戲曲具有高度的綜合性,藝術價值極高,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美學思想精髓,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這些特征不僅深得國人的推崇,而且在國際戲劇舞臺上也展現著獨特而神秘的東方色彩。戲曲集音樂、文學、舞蹈、美術等諸多元素于一身,體現了其多元化的特點。
晉劇作為山西省的特色劇種,具有濃厚的藝術色彩。它始于咸豐時期,盛于光緒年間,衰于抗戰時期,展于新中國。期間不乏風雨,更有起落。生逢亂世,卻能續百年傳奇;數遭沖擊,卻能夠經久不息。新中國成立之后,晉劇以全新的面貌再續輝煌,穩步發展,與時俱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劇是一門藝術,它的興衰榮辱與社會息息相關。在新中國未成立之前,為晉商一手打造出的蒲州梆子,被戲迷們捧成角兒的坤伶,在戰爭的炮火中止了淺斟低唱,在革命的號角里停了唱念做打。血染盧溝橋、日本侵略者在中原肆虐、馮玉祥閻錫山聯軍戰敗等,都對山西經濟產生了重創,戲班腐敗,藝人四散,晉劇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個人介紹:山西清徐人。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山西省晉中地區晉劇團名譽團長,國家一級演員,工旦角。由于父親熱愛戲曲,王萬梅老師從小就深受影響,因此她14歲就放棄學業,考入晉中晉劇團。那時候條件艱苦,師資也不充足,但她卻從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堅持辛苦的早起練功。每當師傅在臺上表演,她便在后臺仔細模仿、學習、琢磨。1983年戲曲演員講學會時,她每天上午聽課、晚上觀摩,那次理論學習使得她對于自己多年實踐得出的經驗有了新的認識和升華,給她提供了極大地信心與幫助。每次表演她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由于戲服的原因,冬寒夏熱,落下了病根。可即便這樣條件艱難,她也仍然堅持下來,這份執著都源自她對晉劇的一片赤誠熱愛。
圍繞我們提出的問題“年輕人不了解晉劇,怎么才能讓他們來欣賞晉劇?”王萬梅老師給出詳細回答。王老師認為,絕大部分是歸因于宣傳力度不大,政府扶持力度不夠,主要體現在經濟、精神支持的方面。針對這些問題,王老師提出心愿:希望有關部門能多提供參賽平臺,增加宣傳力度。關于“晉劇進校園”這項工作的施展,老師指出晉劇進校園的難點在于青少年對歷史不夠了解,接受戲曲歷史人物節奏慢。人物背景不了解,年輕觀眾看不懂,觀眾斷層。針對這些問題,老師提出解決方法:首先從歷史講起,吸取基本常識,讓年輕人能看懂。
隨后,王萬梅老師講述了程派傳承人與程派晉劇演唱特點。山西中路梆子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她師傅程玉英自成一派,表演感人,是謂程派。非遺傳承,即保存下來的經典劇目一代代演,一直傳承下來。戲曲不單單只是唱歌,唱念說表是一個系統,樂隊與演員之間的配合、燈光藝術、幕布服裝,每一環節都不能遺漏,差之毫厘都對作品的整體質量有影響。現在觀眾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他們對于娛樂的需求也在提高,不像當年吼一嗓子就叫個好、就能博得彩頭。王老師指出,“情”演出來要打動觀眾,與觀眾產生共鳴,融入角色,而不是看個人。表演要情真意切,做到入木三分。
王萬梅老師也給我們講述她當年學藝的經歷:師傅在前臺表演,我們在后臺觀摩,一般是自學,白天晚上都在排演。師傅有時間就教、摳細節,剩下的需要靠自己領悟、消化。王老師認為,應將生活中的東西搬到臺上,演員打動不了自己就打動不了觀眾。藝術源于生活,掌握體驗(生活)與體現(程式動作表現出來)的區別,通過你的表演做到生活的藝術化。道白、唱腔、表情都要細細琢磨,需要思考每一個人物的特點,做到收放自如。沒有情,只是嗓子好,唱完就沒有回味的余地,這些都需要臺下日復一日的練習。老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2]。
最后,王老師講述她參加講學會的經歷。她每天上午聽課,晚上觀摩,實踐總結出理論,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參加講學會43天,讓她有了質的改變,第六屆梅花獎第一名全票通過。王老師說:“超越了師傅才對,證明在傳承上面做了貢獻,首先要繼承,才有發展,繼承是關鍵。”那次的經歷使王老師受益匪淺。
個人介紹:從小學晉劇出身,受晉劇影響深厚。她對自己有要求,堅持自我提升,這點體現在她的藝術當中。她榮獲杏花獎第三名,在眾多民族歌曲大放異彩的舞臺上,王彥萍老師實至名歸。
簡單交談后,我們跟隨王彥萍老師學習晉劇身法動作——腳步,又稱臺步。雖然在戲曲藝術中,它只是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它的作用卻不可估量。臺步是最基本的形體訓練,是學習戲曲的基礎,是戲曲表演手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戲曲演員不會走臺步,或走不好臺步,就談不上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去表演劇中的各種人物以及人物性格。
王彥萍老師教我們學習了青衣腳步:“旦角腳步要學孔雀的美”,它有口訣要領:“頭正眼平肩放松,收腹立腰不挺胸,邁步要穩不提胯,壓掌勁在腳脖中”。它也有動作要領:走起路來要把脖頸挺立,保持豎直狀態,眼睛要平視前方,不要左顧右盼。兩肩松弛,腰部要直立撐起,小腹收攏,含住胸。開步時,身子要穩,胯不能挺出,也不要提胯。落腳時,腳跟徐徐著地,身子隨同向前移,隨腳跟落地,后腳掌用力壓下,全腳落地。腳步的關鍵是腳腕要使勁撐住,這樣走起來上半身才會穩,不會忽高忽低。要想使腳步輕而有力,訓練時就要從慢到快的進行。這次學習深刻的讓我們體會到了戲曲工作者的不易,也更加深了我為之付出一分力量的決心。
新編晉劇《三川口》是晉中市著力打造10臺新創劇目之一。該劇主要講述北宋與西夏三川口大戰中北宋主將劉平被人誣陷投敵,宋仁宗決意抄斬劉平全家,文彥博不畏皇權,堅持正義,力勸宋仁宗查明真相,最終感化仁宗,清明朝野。該劇情節跌宕,矛盾沖突激烈,人物心理活動豐富,在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同時,凸顯人性糾葛和抉擇。并非將文彥博塑造成一個高大全的人物,而是讓他有血有肉,在情與法,利與義中擁有普通人的糾結,經過一番思想掙扎最終做出了善良正義的選擇,這正是信念的力量,人性的光輝。
《三川口》題材宏大、主題深刻、內容豐富、陣容強大,主創團隊對外邀請全國知名詞曲作家,對內邀請省內創作人員。兩相結合,從音樂、詩詞、背景畫等各式各樣的綜合藝術手段出發,營造出詩意化的情境。從藝術層面來講,這部劇突出了晉劇的完整性和統一性。所有的篇章、段落,都統一在一種調性、一個主旋律上,讓這部劇更飽滿,力量更加集中。服裝、化妝、道具均是從角色出發、依場景而變,以營造真實的氛圍,讓每一幕、每一選段都更加清晰明了,更加引人入勝。
對于廣大的青少年學生來說,對于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就給戲曲文化傳統劇目的傳承起到了阻礙作用,就在現在來看,加大歷史文化的學習與傳播刻不容緩。雖然說戲曲藝術在以往是宣傳忠孝廉潔的“主力軍”,但中國戲曲也需要融入新的歷史文化。在與王老師交談中,老人家有良好的歷史文化素養,交談中每每說出古詩詞和歷史故事,而且都有著教育群眾的目的,這些很好的體現戲曲學習與欣賞對于人的歷史文化素養提高有提升作用[3]。
對于現階段,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延續發展,離不開新一代青少年的學習與傳承。傳統戲劇中的優秀文化,對于青少年思想品德道德,有著促進作用,我們不能讓戲曲文化消亡。在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老一輩票友還在看著自己喜歡的戲曲文化,但是,青少年對于戲曲了解甚少,我們應當大力推進戲曲進校園。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戲曲文化,才能做好發揚和傳承[4]。
王萬梅老師談道戲曲眉眼身法、唱腔潤腔乃至細枝末節,都是經過一代兩代甚至更多代傳統藝術家的經驗積累下來的,現在的戲曲演員在細節上對傳統文化的劇目表現形式領會和繼承不足,不利于傳統劇目的傳承,加劇了傳統劇目的傳承困境。而現階段的青年戲曲家對于這些傳承下來的細節,學習的不夠扎實深刻。建立傳統戲曲的良性傳承機制,對于戲曲在日益發展的現代社會能否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是至關重要。同時,我們應該借助更多新時代的技術手段,留存好這種傳統戲劇,系統地整理、記錄傳統戲曲眉眼身法、唱腔潤腔等傳統傳習的資料,幫助更多的青年演員提升業務能力水平,也能為青少年了解戲曲,學習更多戲曲知識提供資源和平臺。
王老師認為:戲曲藝術的傳承依靠著那些擔負人才培養重任的戲曲教育工作者,這些人不僅要專注于自身素養的提高,還要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這樣才能無愧于自己所承擔著的這份薪火相傳的重任。只有潛心研究、拓寬教學思路,培養出更多專業過硬的戲曲表演人才,才能迎來戲曲藝術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