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芳
(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北京 100034)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大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近十億網民構成了一個多元龐大的數字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手機等移動端獲取信息、購物娛樂,隨時隨地享受互聯網帶來的數字紅利。從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態勢看,我國正經歷從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向智能化時代轉型。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以及5G網絡建設,用科技為文化賦能,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發展,建設與實體設施線下服務相適應的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空間是“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館系統面臨的緊迫任務。
全民藝術普及是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對文化事業發展認識逐步深化而提出的命題。雖2015年以前我國并未明確在國家政策層面提出全民藝術普及的概念和命題,但已經把藝術普及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并特別重視利用數字化手段加以推進。2002年,原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將優秀數字文化資源傳遞到基層。雖然此工程主要面向各級公共圖書館實施,但資源內容涉及各級文化館(站)的服務范疇,基本涵蓋了藝術普及的各個門類,對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通過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我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公共數字文化網絡,初步形成了全民藝術普及的基本框架和內容體系,對豐富基層群眾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和區域數字文化鴻溝。
隨著對公共文化服務內涵和外延認識的深化,我國明確提出了全民藝術普及的概念。2015年,中辦、國辦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件,明確要求“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2017年,《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全民藝術普及”是公民享有的文化權益。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的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文件,要求“做大做強全民藝術普及品牌”“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就文化和旅游部職能范圍來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即由公共圖書館系統承擔的全民閱讀服務、由文化館系統承擔的全民藝術普及服務。
考慮到文化館系統缺少行業龍頭單位,“十三五”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發展中心”)積極向“國家文化館”轉型,逐步承擔起指導全國文化館(站)建設的職能。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的指導下,發展中心積極推動文化共享工程數字化平臺轉型升級,面向全國文化館系統搭建了公共文化云平臺,并開展了四批數字文化館建設試點,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發展。公共文化云統籌整合全民藝術普及數字文化資源,初步構建了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基礎平臺,并突出手機端服務,推出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訂場館、讀好書、趕大集欄目,形成了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的基本框架。
近年來,各地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平臺建設、資源建設、服務推廣等方面發力,初步形成了數字化的服務體系。“十四五”時期,應進一步深化認識全民藝術普及的內涵和外延,結合文化館(站)行業職能特點,堅持用戶導向,建設功能完備、模塊清晰、內容豐富、服務方式多樣的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體系。
從服務內容上看,“十四五”時期的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應具備以下基本功能。一是開展藝術直播。對開展的大家唱、廣場舞、鄉村村晚等活動進行直播。二是組織線上活動。主要對文化和旅游部相關司局和發展中心主辦和指導的活動進行展播。三是提供藝術培訓。建設文化館(站)業務人員、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等組成的全民藝術普及師資庫,及其適用于線上學習的各藝術門類培訓課程視頻。四是開展針對性服務推廣活動。提供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城市書房等場館各類服務信息。五是提供數字閱讀。采購全民藝術普及相關內容電子圖書,供讀者閱讀。六是推介文創產品。主要展示各地結合自身文化資源特點,設計開發的文創產品。圍繞實現以上功能,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應在四個方面著力。
按照統一標準規范,發展中心聯合各地文化館原創建設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藝創作、傳統文化、鄉村振興題材等為主要內容的數字資源。
加大推廣力度,廣泛開展廣場舞、合唱、鄉村村晚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線上線下聯動,實現基層數字化服務的有效覆蓋、廣泛參與、遍地開花。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以832個脫貧縣的文化館(站)為重點,推進城鄉公共數字文化一體建設,有效增加鄉村優質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通過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平臺等渠道,積極推廣文化館(站)相關的各類文創產品,并圍繞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藝術門類,匯聚名師,重點打造基于數字資源開發的藝術培訓文創產品。
運用數字化監控、接口對接等技術,面向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機構采集基礎信息和服務等數據,匯聚形成全民藝術普及服務大數據。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提供決策參考,為基層群眾提供大數據智能推薦服務。建立健全數字平臺安全保障體系,提升平臺網絡內容審核檢測能力。
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主體力量、建設任務、工作手段等方面都涉及多方面內容,必須處理好工作中的各種關系。
一方面,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提升,擴大全民藝術普及的覆蓋面,提升服務效能,讓基層群眾在手機端便捷獲取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等服務。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新技術在推動文化館(站)運行管理數字化方面的潛力,運用大數據強化過程管理、日常監督,讓群眾在線上掌握服務信息、評價服務、表達需求、參與管理,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優化配置。
文化館(站)是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的具體實施單位,但僅靠文化館(站)單一供給主體將限制全民藝術普及數字資源的體量和傳播渠道。“十四五”時期,應牢固樹立開放性思維,強化社會化合作,把各類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平臺打造成開放共享的系統,借助大型平臺的流量優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加強與學習強國、央視頻、人民日報客戶端以及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合作,開設全民藝術普及專題,拓寬資源傳播渠道、擴大服務范圍,滿足公眾海量需求。
群眾是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客體,也是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要尊重群眾主體地位,激發群眾的創造力,增強數字文化服務的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促進可持續發展。
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看,項目制是一種能夠把中央、地方乃至基層等各層級政府統合起來的治理模式。項目的申請、審核、分配、檢查等一系列的環節和過程,成為整個國家社會體制聯動運行的機制,國家治理通過實施項目的系統過程逐漸確立了新的結構形態。目前,圍繞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文化和旅游部已經策劃并在中央財政立項了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主要面向全國文化館系統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十四五”時期,應運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以實施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作為主要抓手,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為主要載體,以打造服務總平臺與資源總庫等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集群為基本途徑,著力構建線上與線下多元服務相結合的全民藝術普及服務新業態。
要明確各級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發展中心及各級文化館(站)在實施項目過程中的責任分工,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統籌有力的工作機制。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明確項目資金的分配、使用、監管工作要求,做到年初有工作計劃、年底有考核,形成有效的工作模式。發展中心要發揮好業務統籌作用,做好項目建設內容的規劃、實施,做好業務指導、行業培訓、經驗推廣等。各地在制訂公共文化服務宏觀政策規劃過程中,要主動將公共文化云建設納入本地“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目標任務,為統籌實施公共文化云建設項目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實施公共文化云項目,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推動文化館(站)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各方面的認識還需要不斷深化。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業務指導,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組織好業務培訓和工作交流,保證項目建設方向不跑偏。要堅持“邊建設、邊服務”的原則,突出項目的實際應用,以結果為導向,提高服務效能。加強對項目的績效評價,把評價結果作為后續項目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各地積極性。
要尋找公共事業和市場的結合點,積極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各級公共文化云建設,凝聚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建設的合力。同時,加強與社會化平臺的合作,拓寬服務渠道,提高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
引導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策劃一批高水平的、對行業具有引領力的地方性全民藝術普及數字化項目。可以遴選一些藝術普及數字化服務水平較高的文化館,培育一些地方文化云建設的示范館。同時及時通過舉辦論壇、會議等方式,總結各地的創新經驗和做法,推動各地互學互鑒,協同建設公共文化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