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中共南京市六合區委員會黨校,江蘇南京 211500)
鄉風民俗對于中華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果只有經濟發展,但卻沒有文化進步,則是不完善的,只有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層面實現同步發展,才能促進國家實現真正的繁榮。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各種因素影響,文化傳承通常不被社會大眾所重視,相關文化意蘊在大眾內心逐漸淡薄,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借助民俗文化促進文化傳承發展。
在研究鄉風民俗對于文化傳承影響過程中,需要首先明確文化是什么以及民俗是什么。文化涉及滿足人類基礎生存需求,即衣食住行為目的物質文化層面,是對人和人彼此關系進行科學處理的制度文化層,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社會經濟制度等。長期意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所形成的心態文化層,比如審美情趣、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等。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一種既定的擁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行為文化層。而狹義層面文化內涵則是集中于精神創造活動與結果。
民俗屬于文化傳統生存和傳播的基礎載體,也是在廣義文化層面中最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行為文化,而任何民俗都和生存文化環境存在密切聯系,需要擁有特定文化內涵才能實現其意義價值。盡管部分鄉風民俗事項于全國以及全世界范圍內都擁有不同表現形式,但相關演繹都帶有強烈地域特征和民族性,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地區和國家處世態度、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而民即全民,是相關地區或國家所有人,和性別、職業、年齡之間沒有太大關系。俗即約定俗成的內容,即人們于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和自覺遵守的思維模式、道德倫理、行為規范,民俗也是民間文化中擁有模式性、傳承性和集體性現象,主要通過心理影響、行為示范和口耳相傳等方法進行傳承和擴布。
鄉風民俗文化主要是在特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以區域居民作為基礎載體,于鄉村內廣泛流傳,通過區域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文化模式。而鄉風民俗主要通過日常生活中所用實際行動和口頭語言作為基礎傳播工具。
民俗即一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生活民眾創造出來的行為、民俗、物質等非官方非正式形式傳承下來的全民共享風俗習慣,也是民間民眾風俗生活文化統稱。在民俗文化分類方面,各個國家、學者所用分類方法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而民俗事項具體可以分成三種不同類型:第一是口頭民俗,是通過口頭語言方法進行傳播的民俗事項。細化還可以將其分成三類,分別是敘事民俗,通過散文敘事方式傳達民俗事項,具體涵蓋民間故事、傳說和深化;俗語民俗,通過口頭短語或簡單幾句話以及部分描述性詞匯傳播相應的民俗事項,包括打招呼用語、祝詞、誓言、咒語、繞口令、謎語、諺語等;音韻民俗,是按照音樂伴奏、韻律、節奏等語言方式傳播的民俗,包括民間音樂、游戲歌謠、口頭史詩、故事歌、民謠、民歌等。第二是風俗民俗,主要是通過傳統習慣和風俗傳播的民俗內容,具體涵蓋民間信仰、民間節日、游戲、具有一定意義的姿勢和手勢、民間戲劇、民間舞蹈、迷信、儀式活動和民間醫藥等。第三是物質民俗,主要是通過有形的、實質的物質形式傳播的各種民俗事項,比如包括民間交通商貿、民間飲食、民間服飾、民間建筑、民間美術等內容。鄉風民俗文化中同樣涵蓋了口頭民俗、民俗風俗、物質民俗等內容。但農村民俗文化在社會結構以及經濟形態等方面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涵蓋當地農村廣大群眾普遍認同的家庭宗族、社會組織模式、節日慶祝活動、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屬于人類文化學科、社會學、民俗學等,鄉風民俗文化不但是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精神文明的源泉,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不但蘊含著深厚文化意蘊,同時還包括獨具歷史價值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是提升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針對當下全世界范圍內多元文化思想互相碰撞,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和國家持續發展要求下,針對社會文化的多樣化活動態勢,需要主動、自覺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寶貴的精神支持。
文化和社會生活之間屬于密不可分的關系,從一種角度分析民俗就像是文化意識形態,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中的節日、禮儀、風俗、生產工具、服飾、住房等民俗事項是當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從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而來,也會對人民日常生活產生反作用。民俗文化中所涵蓋的審美情趣、認識模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等對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以及社會交往行為規范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對于創造良好社會氛圍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快速發展,部分社區在建筑規劃中呈現出千篇一律的建筑模式,城鎮居民的生活習俗越來越趨于單一化。因此在城市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文化建設內容,合理保留鄉風民俗,有助于避免審美趨同問題,創建特色城市文化。而鄉風民俗保留也能夠體現各地文化特色。不同地域都擁有不同鄉風民俗,其表現形式十分多樣,包括傳統節日、清明祭祖、豐收慶典等儀式活動,還有唱戲、對歌、賽龍舟、龍獅舞等娛樂活動,以及石刻、木雕、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活動,各種民俗活動也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鄉風民俗是在我國特色農耕文明土壤中孕育而生,屬于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的內核,對中國文化傳承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積極開發各種優秀鄉風民俗,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比如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敬老尊賢、誠信友愛、鄰里團結、重諾守信、家庭和睦、樂于奉獻等精神文化涵養著每一位中國人,成為我們一代代中國人秉承的價值觀念。
同時,鄉風民俗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擁有良好的商業屬性。在文化建設中,鄉風民俗越來越與科技、旅游、創意等相融合,可以形成獨具優勢的民俗文化產業。許多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鄉風民俗文化產業的壯大帶動了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許多地區依托特色民俗文化吸收外來投資,發展鄉風民俗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文化建設領域起引領性作用的關鍵抓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發達國家試圖通過文化滲透來遏制中國發展,部分反華勢力通過網絡、書籍、電視、電影等多種渠道來宣揚價值觀或錯誤言論,稍有不慎就會對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思想的混亂,輕則腐化群眾團結和睦性,重則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前進方向。因此,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民俗文化,通過友愛互助、忠孝仁義等價值觀念維系群眾團結穩定,有效應對各種外來文化或錯誤思潮的侵蝕。
在鄉風民俗中通常保留下人們審美情操,比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代表著中華民族友好和諧、團結和睦的精神;而端午龍舟賽的威武能夠體現出中國人拼搏不止、自強不息的錚錚傲骨;熱鬧的春節、祭祖懷鄉的清明節都蘊含著愛國愛民、與人為善、勤勞善良、尊老愛幼的傳統品德;許多節日中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的共鳴。通過鄉風民俗能夠更好傳承傳統文化,幫助人們準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維持區域的健康有序發展。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鄉風民俗具有陋俗良俗共存的特征。在鄉風民俗中也不可避免存在某些落后文化,比如看病求神靈、出門問吉兇、經商拜財神、凡事看風水等迷信活動,這些也是我們需要抵制和揚棄的。在文化傳承中,需要針對鄉風民俗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提取鄉風民俗文化精華,去除文化糟粕,拋棄各種不良風俗和風氣,促進文化順利傳承、創新,改善不良風俗習慣。
在鄉風民俗文化創新發展過程中,應該積極打造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組織能力強、專業業務熟悉、素質過硬的文藝活動隊伍。積極開展各種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其中。為此需要不斷擴大民俗隊伍建設力度,合理培養專業藝術人員,形成相對穩定的基層文藝骨干隊伍;要強化文化業務管理、指導和培訓,發揮出文化能人、民間藝人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喚醒區域文化活力,合理鞏固發展區域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
除此之外,還需要針對地區群眾需求,不斷建設發展公共文化設施。當前部分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特別是公共文化建設投入不足,難以對現有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活動室、圖書室、籃球場和體育健身器材等場地維護力度不夠,難以滿足群眾對文化的廣泛需求。為此應該結合群眾需求,積極創建文化活動站、圖書館、服務中心、技術培訓班等公共活動場所,為傳承弘揚優秀鄉風民俗奠定基礎。
文化發展始終不變的便是創新,創新是鄉風民俗的發展源泉。為此應該不斷創新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形式。針對不同的文化群體,設置不同的文化活動。例如,適應農民和農村生活需求,形成有利于人民廣泛參與的大眾娛樂、大眾體育和大眾文化,比如將民俗文化融入健身操、廣場舞、秧歌、腰鼓當中,讓普通老百姓輕松地了解鄉風民俗;適應青少年文化需求,通過開展各類讀書活動、剪紙、畫畫、歌舞等活動,把各地的鄉風民俗事項融入作品當中,使廣大青少年熟悉本地區的民俗文化,從小就耳濡目染,內化于心。通過這些形式,增強廣大老百姓的文化獲得感和認同感,推動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綜上所述,全面弘揚發展鄉風民俗文化對于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抵制陳規陋習,形成良好風尚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鄉風民俗資源的全面利用開發,創造更加豐富的精神產品和文化活動,持續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