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紅
(中共白銀市委黨校,甘肅白銀 730900)
鄉村文化自信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認識觀念有較高程度的認可,同時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愿意以身作則弘揚鄉村文化,讓鄉村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這種文化自信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保護,同樣也是對所處鄉村的歷史、人文、景觀、自然有較高的評價和認同感。文化自信并不是盲目的和普遍的,需要當地政府和人民有選擇的保留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且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階段發展相融合,從而不斷更新鄉村文化,讓鄉村文化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從而真正促進鄉村的發展,利用文化自信帶動鄉村經濟的提高。同時鄉村文化自信也是一種包容開放的自信,需要當地人民和政府以一種包容、理性和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其他文化,主動去吸收借鑒其他文化的優點,從多個角度發展自身文化。所以,鄉村文化自信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靈魂。
鄉村文化自信中最為核心的是價值觀自信,所以要提高鄉村文化自信,就要促使當地群眾養成良好的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往往是由日常工作、生活習性以及外界社會的影響所形成的最直接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會作為行為準則引導當地人民的行為習慣,而且還能決定對自我的認知,從而形成不同的人生信念,制定不同的人生理想。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價值觀能夠直接決定鄉村文化的形式、內容以及未來的發展去向。要想提高鄉村文化自信,首先就要規正當地民眾的價值觀,以價值觀為導向,進一步提高民眾的鄉村文化自信。
鄉土文化是以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依托,能夠充分體現人們的生活風貌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是中國千百年來賴以發展的文化基調,鄉土文化產生并且服務于農耕、畜牧產業。鄉村文化是新農村文化的伊始,是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軟實力。我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大國,鄉村是我國文化的發源地,所以鄉村文化記錄著我國千百年來的歷史進程,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我國眾多優良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傳統對于農村社會的穩定、人心的凝聚以及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將鄉村振興戰略提高到更高層面,并且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鄉土文化自信有著深遠的意義。
鄉村文化建設通過對鄉村內部一些優秀文化內涵進行充分挖掘和展示,能夠幫助當地完善精神文明建設,幫助傳統文化成功轉型,給當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提高鄉村文化自信能夠促進深化改革,讓鄉土文化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優化,更好地建設當地鄉村文明。在鄉村文化自信提升過程中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倡導當地群眾共同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利用自然以及文化的魅力,培育和諧文明的鄉村文化,用文化來豐富群眾生活,讓群眾意識到鄉村文化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意義,使其自覺地提高文化自信。
將軟實力與硬件條件相互結合,可以促進鄉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當地居民如果有較高的文化自信,便會將自身文化向外傳播,能夠以更加開放的心理去接受其他文化。同時,群眾也更加愿意為鄉村建設做出應有的奉獻,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讓鄉村環境越來越好,讓更多的人了解鄉村,帶動鄉村特產走出去。同樣也會吸引更多的工廠企業前來投資,以文化實力作為資深優勢,拓寬鄉村經濟貿易體系,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提高鄉村綜合能力。
鄉村文化自信的提升有利于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自信也能增強民眾的集體榮譽感,向外界展示當地特有的精神風貌,以當地的特色帶動旅游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吸引更多力量和現代科技。而且當地也能有更多的資金去完善公共設施建設,提升鄉村景觀,進一步豐富旅游內容,從而提高當地民眾的經濟收入和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推動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文化自信的提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對當地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幫助當地人民轉變思維方式,讓當地人民形成先進的價值觀。鄉村文化建設能夠體現鄉村的風貌,讓群眾對鄉村文化有新的認識,從而重塑鄉村民俗,提高鄉村人口素質,營造更加良好的鄉村氛圍,促使當地居民齊心協力,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政府一直致力于提升當地經濟實力,而忽視了當地的文化建設,沒有注重對當地人民文化自信的培養與提升。而且一些地方將經濟發展工作作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點內容,導致政府只注重經濟建設工作,忽略鄉村文化建設工作。一些政府為了進一步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大幅度占用鄉村土地,將農村土地商用化,對農村進行大規模的拆遷。鄉村中很多古村古跡甚至是一些重要文化建筑被拆除作為商品房土地使用。這種做法嚴重損壞了鄉村文化建設,導致鄉村文化建設沒有了競爭力,只能模仿城市的發展模式,缺乏自身特色。導致鄉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城市擁擠、競爭壓力較大。而農村老齡化和空殼村情況加劇。當前很多農村甚至缺乏最基礎的公共設施,這就加速了鄉土文化消亡流失,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較大,鄉村文化體系遭到重創。
一些專家學者忽略了鄉村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鄉村中很多文化古跡沒有被專家學者研究開發,甚至有一些文化古跡被居民的日常活動所破壞,導致了我國文化瑰寶大量流失。還有一些地方的研究活動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從實際入手,雖然一些專家學者對鄉村進行了一系列理論性分析,但沒有提出具體的建設措施,這也讓當地文化建設發展沒有方向性。
很多鄉村的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所以鄉村人口逐漸減少,加之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很多民間藝人被迫舍棄傳統民俗手藝,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傳統民間手藝逐漸失傳。地方政府也沒有重視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使這些民間藝人沒有可靠的生活保障,也沒有民俗手藝的發展市場,民間藝人也逐漸消失,致使鄉村文化發展缺少特色。因此,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都需要更多的人才參與建設,雖然有些鄉村設立了文化保護機構,但是這些文化保護機構組成人員的文化程度和專業水平不高,人員結構不合理,導致鄉村文化建設活動不能有效提高民眾的文化自信心。
一些鄉村文化基礎建設水平較差,尤其是一些經濟較為薄弱的地區,文化產業覆蓋率較低,文化建設不達標。比如,有的鄉村沒有圖書館、文化館。有些地方雖然設立了圖書館和文化館,但是圖書館和文化館功能缺失沒有發揮實際作用。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求鄉村發揮自身優勢,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長補短,從而更好提高當地綜合實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需要不斷提高文化自信讓當地人能夠對自身文化更有信心,愿意為鄉村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以個體帶動局部,以局部拉動整體,推動鄉村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我國鄉村受氣候、地形、地貌、歷史文化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飲食習慣還是民風地貌都有顯著的不同,所以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當地政府及居民要認識到鄉村的獨有文化的文化特色,認清農村與城市的不同。要以綠水青山為基調,輔以當地的文化特色來建設鄉村。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之前,要對整個區域進行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當地人民的文化自信。相關部門的工作者要引導當地居民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摒棄原有生活方式中消極落后的思想,在肯定當地文化的同時結合現代化元素,讓當地文化自信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豐實。
政府部門要加大鄉村文化建設投入資金,要以基層作為抓手,提高群眾基本素質,幫助群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增設圖書館或是博物館來提高民眾對當地文化的認同,讓民眾了解自身文化,弘揚自身文化,增強群眾文化自信。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做好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讓鄉村與外界相連通,讓更多人來到農村,深入了解農村文化。
政府部門要合理科學地做好地區發展規劃,促使鄉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要注意對鄉村人才的引入。同時,也要實施人才獎勵政策,防止人才流失,要讓外界看到鄉村建設發展的潛力。
要更進一步地提高鄉村文化自信,不僅需要當地民眾對鄉具有高度熱愛和自豪,還要有科學文化作為積淀。當地政府要加強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文化,堅持黨的領導,深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相關要求。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的思想高度,全面提升當地居民思想道德。而且也要讓當地居民具有發展意識,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有選擇的發展當地文化和經濟。當地政府可以定期開展一些主題講座活動來進一步加快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讓村民具有更好地文化自信。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促民生,和民意的偉大發展戰略,各個地方要嚴格落實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多角度出發,切實發展鄉村文化,以人為本,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加快精神文明建設,幫助民眾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改革,全面推進我國發展進程,提高國家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