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思杰
我國2022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1076萬人,與2021年同比增加167萬人。當前,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世界經濟衰退,再加上人口結構轉型、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等諸多因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學生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和就業挑戰。各地各高校要認真學習和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從講政治的高度、保民生的角度、促發展的要求、辦教育的使命,充分認識做好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必要性,努力開創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新局面。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除了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可遷移技能外,探索分析大學生就業的內生動力也非常重要,可以直接促進學生就業的自我覺醒和個性發展,提升就業指導的成效,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緩解大學生就業困境,確保“穩就業”政策順利推進。
內生動力又稱“內驅力”,是行為機制的原動力。激發內生動力是指因組織內部生存發展需要而產生的自發動力,這種自發動力是事物主動作為的關鍵。有關研究認為,當心懷不平衡感時,人們為實現自我價值會激發體內的動力,進而不斷探索成功的道路,這就是內生動力。
內驅力具有內隱性和持久性[1]。內隱性指內生動力這種動力是內在于人的自身,不能直接地表現于外部,而要通過人的行動所體現。持久性是指內生動力一旦生成就很難消退,因為它是自身積極認同的,且滲透著個人情感,而不是由外部作用強制而成的。當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的差距時,人們就會產生焦慮并且有不平衡感,而當這種焦慮和不平衡感來自就業時,內心就會產生就業內生動力。
正所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內生動力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性,就像一個人需要血液流通才能健康存活一樣,大學畢業生的內生動力就如同是一個人的血液,健康的血液讓人從內而外容光煥發,而亞健康的血液總讓人一副愁容。大學畢業生可以從時政要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營養,從而有效培養就業的內生動力。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第三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決議。決議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決議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總結出來的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胸懷天下、堅持開拓創新、堅持敢于斗爭、堅持統一戰線、堅持自我革命的歷史經驗,既為我們做好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又對培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內生動力、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高高校就業指導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大學生就業不僅要“智高”,而且更要“志高”。廣大青年肩負著歷史使命,要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青年大學生要深刻認識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深刻領會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不移地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錨定目標,砥礪奮進,意氣風發走向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認真學習《決議》,善于從以下六個方面汲取就業的內生動力。
《決議》指出,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已經走過一百年光輝歷程。黨和人民百年奮斗,譜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2]。
在最近的大學生就業去向調查中發現,考公和考研仍然是就業首選,大學生在就業時熱衷于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行業、國有企業等薪水高、工作穩定性強、認同感強的行業占很大比例,而自主創業和“三支一扶”、到基層、服務西部的比例相對比重較小。在面對人生選擇和發展道路時,不忘初心、遵從內心,能引導我們做出決定,克服迷茫和困惑。大學生要學習“時代楷模”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學習黃文秀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對祖國無比熱愛、對事業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立志到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建功立業,加強農村黨建,發展特色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提升治理水平,服務和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自覺地將個人就業與國家社會需求相統一,把個人的發展與人民的疾苦、社會的需要、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事業和崇高的使命建立起有力的聯系后,就有足夠的內生動力面對錯綜復雜的選擇。
《決議》指出,黨成立時只有五十多名黨員,今天已成為擁有九千五百多萬名黨員、領導著十四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一百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性質宗旨,堅持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爭和艱苦奮斗中經受了住各種風險考驗、付出巨大犧牲,錘煉出了鮮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增強,領導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可逆轉地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黨。
樂觀心態就是在面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情形時,能對未來的發展做出正面、積極判斷;在面對困難和不利情形時,更多看到困境中的有利因素,相信事情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在當前就業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大學畢業生持樂觀心態還是消極悲觀心態,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事情后續的走向、結果的優劣。消極悲觀者會過多關注負面的因素,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樂觀心態者則會轉變觀念,轉變心態,相信自己的夢想,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相信自己能夠把握前途命運,從而激發內生動力去挖掘資源,去發現有利因素,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推進,往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決議》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成就;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由于大學生獨生子女占多數,普遍的家境優越導致大學生吃苦耐勞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獨立能力較弱,因此,在就業中他們會更加傾向于工作穩定、環境好、待遇高的工作,不愿選擇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的工作,許多想進入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而對其他職業關注度低。還有些大學生過分依靠別人,自己不愿努力,責任感淡化、團隊意識差,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導致就業困難;更甚者淪為“尼特族”(專指不工作不學習不接受培訓的人群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觀,造成大學生在失業群體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要想成就卓越的事業,必然會遇到很多挫折,還會遭遇很多困難和艱辛,任何軟弱懈怠都會使人喪失前進的動力,長久之后會導致職場上的失敗。堅強的人不會被挫折和困難壓倒,相反,他們會更加努力,最終到達成功的目的地。因此,大學畢業生要從黨的百年決議精神中汲取營養,培養知難而上、銳意進取的內生動力,從而克服困難,走向未來。
《決議》指出,經過二十八年浴血奮斗,黨領導人民,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積極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也極大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大學畢業生在與用人單位洽談時,關注點往往集中于薪酬、工作環境等表象方面,且薪酬是大學生就業首選因素。大學生熱衷于考研和考公以及到國有企業就業,也是向往優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功利化色彩較重,使命擔當感淡薄,而忽略了個人發展潛力、專業匹配度等內涵;許多大學生創業意識不足,對創業過程的艱辛、創業帶來的風險以及創業勇氣缺乏認識。敢想敢為、敢于擔當是一個職場人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面對困難、危機和壓力時,迎難而上,最能彰顯擔當精神,所以,能力強不強、作風硬不硬,關鍵就要看困難之時、危難之處的表現。因此,大學生要從黨的百年奮斗的敢想敢為、敢于擔當的精神中汲取就業內生動力,深刻理解精神力量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重大意義,既能在思想上設定高遠的目標,又能在行動上腳踏實地地從基礎做起。
《決議》指出,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
青年大學生要把百年決議中的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精神轉化為就業內生動力。近年來,隨著新業態的發展,眾多新職業應運而生,新就業形勢蓬勃發展[3]。在這些新職業中,有的已被歸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如網約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有的已具備一定規模,如網約車司機、數字化運營師、互聯網在線教育培訓師;同時,社區團購團長、版權購買師等新型職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與時俱進在任何年代、任何環境下都是最恰當的要求。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職場競爭日趨激烈,如果自身觀念不及時跟上時代潮流,那就會落后于別人。大學生要打破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及時跟上時代的腳步,分析行業新動態、新發展,對各種信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順應世界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前進,與時代共舞。所以,青年大學生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能只盯著傳統的就業崗位,不能只關注“好地方”“好崗位”,更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提升E時代的就業觀,擺正姿態,讓新業態成為人生選項,適應新產業、新模式的快速發展,在新業態下落地生根,在新道路上開拓壯大。
《決議》指出,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不斷進取,成功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凌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十四億多人口全面實現小康,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逐步實現。
有的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模糊,沒有將個人的發展與未來的職業選擇很好地聯系起來,對自身的定位和自我探索不準確,既不想吃苦,也不想吃虧,錯誤理解“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4],隨意選擇了第一份工作,將其作為跳板,根本沒有在意其工作內容;或職業適應能力差,對從校園到職場的轉變準備不充分;或職業滿意度低,經常盲目跳槽,造成剛就業就失業。“臺階是一層一層筑起來的,只想將來,不從近處現實著手,就沒有基礎,就會流于幻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創造了一系列歷史性貢獻和奇跡,靠的是耐心,這是一場耐力和毅力的較量。因此,青年大學生與其“仰天長嘆”不如埋頭苦干,克服浮躁心態,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秉承“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精神,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大學畢業生要從黨的百年決議中汲取篤實干事、久久為功的內生動力,要清晰認識自我,經受鍛煉、磨煉意志品質,塑造成熟人格;要主動對接社會生產實際,貼近生產生活,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融入社會經濟發展實踐中,以空杯心態培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良好品質[5]。
《決議》最后指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面對就業的巨大壓力,青年大學生要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內生動力,不忘初心、遵從內心,樂觀心態、弦歌不輟,知難而上、銳意進取,敢想敢為、敢于擔當,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篤實干事、久久為功;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齊心協力交出“穩就業、保就業”的合格答卷,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