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明明 趙麗
高校作為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應在更新勞動教育觀念、創新勞動教育形式、構建勞動教育體系等方面下功夫,多措并舉、狠抓落實,切實加強青年大學生勞動教育。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厚植勞動情懷,教育引導廣大學生要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成果,已成為時代教育的主旋律。
價值是客體能夠滿足主體某種需要的屬性,某物是否具有一定價值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價值觀就是人們在對價值屬性的認識基礎上所形成的對價值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能動的人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是多元的。人的觀念形成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必須通過教育這一現實途徑來引導人們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念,引導人們的行為實踐走向正確方向。勞動價值觀是人們各種價值觀中的一部分,是人們對勞動創造價值的參與者、勞動過程、勞動成果的根本看法和價值選擇的總體觀點,在勞動教育中占據著核心地位。
勞動價值觀教育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勞動的本體性價值。勞動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它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告訴人們“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等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從這一層面出發,要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接受勞動的本體價值,以辛勤勞動為榮;其次,勞動的創造性價值。勞動是價值創造的源泉,勞動一邊創造著物質財富一邊豐富著人們的精神財富。回顧人類歷史,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農業社會的雞犬相聞,從電氣時代到信息化時代,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加速器少不了勞動。在現代教育中我們仍舊需要樹立勞動最偉大的價值觀念;最后,勞動的奉獻價值。勞動是我們每一個人存在于人世間最崇高、最美麗的行為。奉獻是一個人自身道德修養的高級境界,是發揮個人勞動意識、個人積極性的源泉,能夠使人自覺地追求真、善、美。學校勞動教育要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堅持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在索取與奉獻中尋找最佳平衡點,要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強調,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維護和發展勞動者的利益,保障勞動者的權利。
當大學畢業生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后,應從以下幾點保障自身的勞動權益:一是明確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所謂最低工資就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用人單位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1]。最低工資標準可以在當地社保部門查詢;二是保管好發放工資的憑據。工資發放方式有銀行匯款、現金支付、轉賬等。勞動者應該未雨綢繆,主動保存好相關轉賬憑證;三是勞動者工資被拖欠時,可去勞動監察部門立案,請求仲裁與審判來處理工資拖欠問題。《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規定,“對經勞動監察責令限期支付后仍逾期不支付的單位,勞動監察部門還可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準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在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并存的現代中國,不懂法律、不會使用法律的大學生難以承擔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這就需要學生了解雇傭勞動本質,增強維權意識,以超越性的視野鞏固勞動法權的永恒價值。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開創我們的美好未來,必須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財富與幸福都是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人世間的所有幸福成果都歸功于勞動。習近平從知青時期就帶頭打壩、修井、挖沼氣,為的就是從源頭上帶動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的勞動幸福觀強調勞動是一個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然而,在21世紀,年輕一輩不愿在挑戰中碰得頭破血流,意欲投機取巧,不勞而獲。這些人無疑是沒有理清國家幸福與個人幸福之間的關聯。
國家幸福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是個人幸福,而中國的幸福需要每一個懷揣幸福感的個人去創造、去建設、去維護。國家幸福反過來是個人幸福的強有力保障,國家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賴以生存和自由發揮的關鍵場所。個體的奮斗過程就是創造幸福的過程,也是為整個國家做出奉獻的過程。只有個人與社會聯手發揮合力作用,才能贏得人世間的幸福。人類一切的美好理想,都不會唾手可得,離不開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艱苦奮斗。
學校要教育引導學生對不勞而獲的人和言行嗤之以鼻。學校要及時占領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輿論陣地,為學生灌輸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抵制脫離勞動的資本運作行為;教導學生熱愛勞動,誠實勞動;熟悉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
個人與國家命運與共,個人與國家、與黨步伐相同;個人信仰與民族復興步調一致。新時代的大學生生逢其時,肩扛重任,但由于以往的勞動教育過分強調生產與勞動,局限于勞動是否能夠創造出經濟價值,卻忽略了對時代價值的引領,導致部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面臨思想困頓和精神困惑,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如果青少年心中喪失對祖國的崇拜與熱愛,就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失去審視自我和檢討自身的一面鏡子,如同汪洋大海中一艘失去航向的小船,難以接受大風大浪的考驗。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特別需要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首先表現為對自己國家的感情,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追求,對祖國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和使命感;其次表現為對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是要求我們拋棄小家,忘卻親人,而是推己及人,傳遞一片愛心。家國情懷是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一條紐帶,它彰顯著我們對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富強的使命與責任。
偉大的事業呼喚著我們,莊嚴的使命激勵著我們。“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一躍,非一足之力也。”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添磚加瓦,以勞動托起中國夢。
勞動是體力與腦力的支出,勞動人民則是在勞動過程中付出了體力和腦力的人。在古代封建社會里,自強不息的勞動人民用雙手造就了長城、都江堰等氣壯山河的人間奇跡,然而卻飽受統治階級的殘忍壓迫和剝削。這是因為少數人的統治,他們手握重權、獨斷專行,為所欲為地主宰歷史。勞動人民的勞動支出得不到歷史的承認。直到近代,廣大人民群眾依然被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壓迫著、奴役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勞動人民在知識分子的帶領之下憑借著反抗精神和群眾力量推翻了清王朝,贏得了抗日戰爭,建立了新中國。勞動人民代表了新興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是變革舊有生產關系的強大力量。他們用勞動贏得了榮光,贏得了地位。
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砥礪前行,用自己的擔當和智慧一步步地為中國走出一條通往共產主義的康莊大道,讓國家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信息化時代,誰掌握了科技,誰就贏得了世界。勞動者靠智慧創造出了高鐵、共享單車、支付寶等新生代的發明,為人們帶來便捷,為國家贏得國際地位。歷任國家領導人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要求,在多次講話中深切肯定了勞動人民的豐功偉績,熱情謳歌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價值。江澤民同志曾說過:“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勞動,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多次會議上強調指出勞動與創造的重要性。
學校要教育學生見賢思齊,多傾聽、多了解勞動模范事跡;學習勞動模范神圣的精神,用厚重的精神滋養自身,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境地;學生自身也應該常常思考,常常實踐,將勞動價值取向、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熟記于心并積極與之相適應。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要著重培養大學生先進的勞動精神,明確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內容體系與實踐方向。當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總體目標是基于實施勞動教育,促使每個學生能夠樹立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切身感悟到勞動實際創造的各項價值,能夠在生活中尊重每個勞動者,并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努力成為能夠為社會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的時代新人。大學生勞動精神的重要著力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勞動教育過程中,要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信念,強化鍛煉學生的拼搏勞動意志。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履行好自身的勞動教育職責,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將先進思想政治案例內容引入勞動實踐教育,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發展方針政策,促使學生能夠牢固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祖國繁榮建設發展而不斷努力奮斗,明確自我人生發展方向和定位,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職業發展目標,讓人生奮斗之路變得更加清晰與務實;其次,高校還要圍繞學生勞動教育目標,科學搭建起素質能力培養平臺,方便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校園范圍內營造出和諧健康的學習氛圍[2]。在勞動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勤學善思,敢于發現問題并提出思考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實踐思維。此外,高校還需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進行工作勞動,使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形成與未來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優良品質與能力,成為市場企業單位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勤儉作為大學生勞動精神培養的重要內容,能夠充分反映出其勞動工作態度與道德取向,因此在勞動教育中高校要注重端正大學生勤勉自持的勞動態度,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尊重勞動、崇尚勞動以及創造勞動。首先,高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多元化的社會勞動實踐鍛煉中,采用一定物質與精神激勵方式,引導廣大學生踴躍參加勞動實踐,切身體驗勞動甘苦,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有效樹立起勞動光榮、浪費可恥的基本態度;其次,高校要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育工作,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學習弘揚“勤耕不輟,富而不奢”“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傳統美德文化;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還需立足于國情,在校園內組織學生開展勤儉美德文化推廣活動,讓更多學生學習接觸到正確的人生消費價值觀,能夠在生活中養成合理消費與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實施勞動教育需要在厚植奉獻情懷上精心著力,高度重視培養大學生無私奉獻、甘于奉獻的優良精神品質,并提升大學生擔當有為境界。首先,高校要強化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起優秀榜樣,以社會先進事例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觀;其次,要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發展中,參加各種具有公益服務性質的活動,如人們所熟知的生態環境保護、老人社區服務建設、網絡公益等,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公共服務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志愿服務培訓工作,大力宣傳公益文化知識,促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參與公益服務的重要意義,從而有效提升他們在日常服務勞動、生活勞動中的奉獻水平;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還需引導學生始終跟著中國共產黨的腳步走,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弘揚優秀紅色革命精神,讓學生向革命先烈看齊,能夠為祖國建設發展而無私奉獻,成為社會所需的有用人才[3]。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高校在勞動教育中還需要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和能力,促使他們有效塑造出優良創新品格,在將來崗位勞動中貢獻出更大的價值。首先,高校要注重結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特點,優化改善勞動教育內容與實踐教學形式,確保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實踐思維,使學生帶著一定興趣進行探究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還需健全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方式去學習我國優秀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洞察機會的創新特質;其次,高校還應注重各個學科教學的深化改革,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完善補充學習;最后,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還需鼓勵學生圍繞具體學習項目開展創新探究,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創新意識。高校還需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滿足學生的創業學習需求,使其提前適應社會崗位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