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紅葉 朱燕 潘紅恩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嚴峻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同時,企業招工難的就業結構矛盾日益凸顯,導致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以大學生就業導向開展相關教學工作,對紓解我國就業矛盾、緩解社會就業壓力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將大學生就業導向與高校教育相掛鉤,探究大學生就業導向下的高校教育的創新路徑,以期為我國高校開展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專業性提供理論支持[1]。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就業創業教育”這一詞匯首次出現在我國教育事業面前。至此,就業創業教育逐漸被提高到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地位高度。1999年,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高等教育應著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2002年,教育部指出要持續完善高校學生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相應制度,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政策保障;2010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在高等學校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鼓勵高校學生進行自主就業創業;201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2021年8月,國務院提出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群體進行就業創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國務院頒布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建立健全更高質量就業促進機制,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著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經濟發展方式正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經濟正從外向型經濟、勞動密集型經濟驅動轉變為服務型經濟和內需型經濟驅動為主;從資源消耗型經濟向資源再生型經濟轉變;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新階段,也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相關教育工作應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相掛鉤。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更應該擔負起培養與經濟發展需求相契合的應用型人才的歷史使命。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教育實踐創新,高校能實時了解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充分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力軍作用[2]。
高校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養面向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主要育人方向是服務于區域經濟和行業需求。因此,在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上,高校應充分了解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和行業需求。而基于大學生就業導向的高校教育,更應充分契合市場人才的需求。具體來說,高校能夠基于大學生就業導向,及時了解市場發展方向,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繼而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基于大學生就業導向的高校教育能根據市場技術人才需求,培養出“好就業、就好業”的應用型人才。由此可見,以大學生就業導向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3]。
當前,我國正面臨“就業難”與“招工難”的就業結構矛盾。企業難以招聘到與崗位相契合的員工,大學生難以找到與所學知識相匹配的職業。造成這一問題的因素較多,但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教育與企業用人需求脫節,高校未從根本上完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基于大學生就業導向的高校教育能及時跟蹤市場發展的變化,把握企業用人需求,根據企業用人需求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可見,高校以大學生就業導向為核心,開展相關教育工作能有效緩解當前“就業難”與“招工難”的就業結構矛盾,為企業輸送與崗位需求相契合的高質量人才。
我國高校正式以就業為導向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的起步時期比較晚,并且由于在大力推進就業創業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沒有本土化模式與經驗提供參考,再加上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就業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觀念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相關研究和實踐方面尚處于探索時期與初步發展階段,高校以大學生就業為導向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以及就業創業教育的不斷完善與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高校對就業創業教育的認識既包括理念上的認識,還包括實踐方面的認識。在就業創業教育理念方面,就業創業教育的關鍵在于對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理念的培養,強化學生就業觀與擇業觀;在就業創業教育的實踐方面,就業創業教育的目的是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幫助學生積累創業經驗、培養學生創業能力,塑造具備創新創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但縱觀當前高校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無論是就業創業教育實施者,還是受教育者,都存在著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態度觀念上過于保守的問題。就業創業教育實施者在教育觀念上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嚴重。大部分高校就業創業教育實施者依舊采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教育信條。在開展就業創業教育時,過于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與傳授,忽視學生就業創業觀念的培養。同時,高校只是將就業創業教育作為課外輔修,促使就業創業教育始終游離于育人體系之外,導致學生與教師對就業創業教育的重視度嚴重不足,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的實效性不佳。受教育者普遍認為創業只是在就業過程中的“無奈之舉”,找一份“鐵飯碗”的工作是首選,對就業創業的探索性、創新性理念嚴重不足。此外,受教育者主要是注重對就業創業教育經驗的積累,存在將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是為了賺錢的錯誤觀念,在就業創業實踐過程中忽視創業精神和創業理念的培養,使就業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分離,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4]。
就業創新教育作為一種全新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對高校實施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對就業創業教育投入不足的問題。這種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就業創業資金支持和就業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雖然近年來就業創業教育發展較為迅速,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但我國高校開展就業創業教育普遍存在“舶來品”痕跡,本土化特色較為匱乏。在就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高校普遍缺乏與自身特色相契合的一體化本土教材和獨立的就業創業教學課程體系。而就業創業教育往往與專業教育相分離,創新創業理論學習與實踐相互脫節,使學生無法得到系統化、專業化的就業創業教育培養,難以實現就業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在就業創業教育的資金支持方面,高校普遍未設立創新創業專項資金,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嚴重不足,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在就業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由于對就業創業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導致多數高校面臨創業教育專任教師匱乏困境。就業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普遍由就業指導教師、輔導員等非專業人員擔任,他們不僅存在就業創業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還沒有經過專業的就業創業教育培訓,對就業創業教育的認識普遍不足,導致高校在就業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理念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偏離了就業創業教育的目標[5]。
當前,高校開展就業創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是缺乏對就業創業資源的挖掘與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既包括高校教學資源,還包括政府、社會、家庭、企業等多樣化資源。但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高校往往忽視對創新創業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僅將資源的整合局限在高校自身與政府支持方面,在創新創業教育開展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各類資源的深度挖掘與提取利用,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充分發揮出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與特點。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足夠的理解與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難以深入學生內心,與學生產生共鳴。近年來,盡管各高校加大了校企合作力度,但對企業創新創業資源的利用常常陷入誤區,認為校企合作只是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缺乏對企業發展進程中的創造性的企業家精神的重視。在價值取向方面,普遍存在對學生引導產生錯位,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難以與學校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也導致高校創新創業資源的利用不當。甚至部分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存在盲目實施行為,使創新創業教育難以融入學校育人體系中,與專業教育相分離,導致學生雖然擁有創新創業熱情,但由于專業基礎知識薄弱,使得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學習存在病態化。
傳統人才市場主要是立足于本職工作,與企業和社會就業人員的縱向交流相對較多,而很少與教育部門機構展開橫向溝通,造成了高校人才培養出現斷層,教育教學體系難以契合市場用人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市場難以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因此,高校應聯合人才市場,重塑教育教學體系。首先,人才市場應充分發揮大學生、企業、高校之間的紐帶作用,將市場變化趨勢以及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相關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高校,讓高校可以實時掌控社會和企業的用人需求。其次,高校應積極創新教育教學體系。高校可在傳統教育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將大學生就業導向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通過就業市場調研、就業信息檢索等方式了解市場就業環境和人才需求動向,保障大學生就業率穩步提升。最后,政府相關就業主管部門應積極研究當前就業市場狀況以及外來趨勢,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報告文件,為高校設置相應專業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效依據。
高校應充分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在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具體來說,高校應以行業和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學科+實踐”人才培養方案。相關課程設置應在強化大學生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崗位需求,提升大學生實踐水平。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的應用型人才,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同時,高校應結合時代發展特征,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在維持教育規律穩定的基礎上,結合崗位需求實現人才培養方案的動態調整。此外,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人才培養的周期性,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可能難以滿足未來人才需求。為此,高校應結合畢業生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變化,分析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及人才需求變化,為區域經濟發展儲備高質量人才。
首先,構建要素資源賦能監管機制。在以大學生就業導向為核心,推進高校教育的發展,必須充分利用各類要素的資源稟賦。高校應將人力、財力、物力向教育教學實踐創新方向傾斜。通過成立就業專項經費、就業辦等方式,監管要素資源賦能高校教育教學實踐創新水平。高校可通過加強與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強化高校科研水平。其次,建立大學生就業考核機制。具體可通過在教學工作考核中嵌入就業考核環節,通過制定相關制度,將就業工作嵌入到高校日常教學的全過程,使大學生就業工作落到實處。將學生的就業情況納入到評價體系中,考核每年大學生就業率及本專業崗位就業率,對成績優異的輔導員進行獎勵。最后,引入企業崗位評估機制。高校應積極與各企業用人單位進行銜接,協同構建企業用人單位信息網絡。借助這一網絡,高校在及時了解企業用人變化的同時,讓大學生們充分了解各企業用人單位的優勢及特點,提升大學生就業水平。
隨著國家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如何將大學生的就業方向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方向相結合,有效地緩解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找人難”的矛盾成為重要問題。基于大學生就業導向的高校教育實踐創新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水平。因此,高校應結合時代發展需求,結合市場發展及社會發展和企業崗位需求,開展動態化、系統性、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到與時俱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培養與時代發展需求相契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