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傅博 宋麗麗 沈夢溪 吳佳依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創新創業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大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并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部署。優秀人才是發展的基本保障,高校大學生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主力軍,如何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才能,提高大學生的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1]。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經濟結構的轉型等,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教育部發布相關信息顯示,2021年我國大學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為909萬人。據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2019年全國有834萬名高校畢業生,在新增就業人群中占據了將近62%。202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為874萬人,相比上一年增加40萬人。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2020年一季度與2019年的同期相比,招聘需求人數銳減、求職人數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差異化明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2021年大學生的就業狀態依然不容樂觀。
新常態背景下,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不乏有頭腦、有干勁的大學生,但社會的發展變化讓他們不易找到創業的機會。社會競爭力日趨激烈,工作和家庭的負擔也讓許多想創業的年輕人望而卻步。所以,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大力推動并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致力于將大學生創新精神轉化為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在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下,創新創業所帶來的收益也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隨著創業人數的增加,創業門檻也得到了提升,創新創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2]。
1.人才供需關系矛盾化
從“BOSS直聘”網站發布的2021春季招聘數據來看,春節后的第三周,針對應屆畢業生新增的崗位環比增長16%,但與上一年度相比崗位數量仍存在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中小微企業用人需求有所縮減。高校畢業生供給規模的大幅增加,以及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不景氣等因素的疊加,勢必加劇就業的難度。可以看出,持續增長的畢業人數與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出現供過于求的矛盾。
2.崗位雙向選擇的影響
求職的本科畢業生應該明白,招聘和應聘是雙向選擇。畢業生在投遞簡歷時,選擇的一定是自己心儀的公司或自己看重的崗位,而各個公司在招聘時,在擁有眾多應聘者的前提下,必定會進行比較。有些大學生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很符合公司的標準,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就會挫傷許多畢業生的就業積極性。
3.經濟體制改革及擴招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加上國家各方面人才短缺的剛需,教育體制也進行了逐步改革。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導致各大高校連年擴招,這一舉措給許多學生提供了通過個人努力決定自己未來、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的機會,同時又導致每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攀升,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國家和政府注意到了此類問題,并針對這一情況不斷推出大學生就業政策,增加崗位,但相比于千軍萬馬的畢業大軍,這些人才崗位的推出確實不足以解決就業難問題。事實上,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是壓力和機遇并存的局面[3]。
4.創新創業意識較淡薄
面對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新”的號召,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有了一定的提升和加強,但還遠遠不夠。大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沒有根本轉變,依然想端“鐵飯碗”,不愿離開“舒適區”,不想面對創業的艱辛和承擔風險。
大部分學生缺乏“內驅力”、主動性和能動性。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規劃,過分地依賴家庭和學校的就業資源。另外,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少數學生有創新創業的意愿和善于創新、積極鉆研的精神,但能結合所學專業,將知識結合實際的不多,具有專利技術和特色研發的更是稀缺[4]。
5.社會人才過剩
各行各業兩極分化導致人才過剩,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熱門行業應聘者們趨之若鶩,崗位又稀缺,導致人才過剩;而冷門行業幾乎無人問津。
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基礎日益增強,加上中國市場對人才培養力度的加大,現在的社會生存條件中各行各業并不缺少人才,而應屆畢業生所接受的教育并不差,卻在社會工作中處于人才備用階段,導致人才過剩問題日益嚴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企業、產業開始重視人才流失問題,并提出了相對應的政策來減少流失。
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清晰、目標不明確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知不清晰、對本身不夠重視。有些學生把這樣一門由國家推動、學校組織的創新創業類課程當作一種學分積累,不夠認真,缺乏探索性。更有甚者,對項目申報的要求和內容不追求高標準,秉持著“達到即可”的態度對待自己人生的創新創業目標,這種行為有害無利。另外,在心理方面,絕大多數大學生沒有擁有抗打擊、抗挫折能力,他們無法接受一些經濟損失和心理壓力,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夠好。
對創新創業來說,大多數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各項能力不足以支撐創業計劃,創新創造思維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判斷決策能力、交際功能能力等有所欠缺,并且對市場的需求和走向也不甚了解,在創業知識儲備和創業的認知上還存在缺陷。
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大學不斷進行擴招,畢業生也逐年遞增,一些問題便應運而生。比如:一部分高校在一些專業設置上的不合理,專業設置趨同情況明顯。高校仍應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向學生全覆蓋地開展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即使開創了,在課堂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依然不足。沒有結合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實踐內容偏少,難以豐富大學生的創業經歷和活動體驗。在這一問題上,學校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讓學生能夠發揮自身優勢進行創新創業[5]。
第一,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現階段,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還是依賴于學校推薦、社會招聘會、就業網站、校園招聘會、熟人介紹等,能得到學校推薦的畢業生人數有限。大部分畢業生解決就業問題主要是通過招聘網站、校園招聘、社會招聘會,這些渠道各自有其優缺點,還不能滿足所有畢業生的就業需求。
第二,企業的用工制度存在缺陷。“996”的工作機制、起薪較低、苛刻的規章制度,較大的工作壓力,都讓初入職場的大學生難以接受。同時,部分用人單位對動手能力差、需要再培訓、穩定性不高、經驗不足、性別等,有自己的內部要求,一定程度上障礙和拒絕招聘應屆畢業生。許多用人單位在招人時追求實用和低成本,讓擁有高學歷的大學生覺得沒有得到應得的待遇,而像是“打工人”。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經濟不景氣,許多用人單位很大程度上縮減了工作崗位,大學生的就業更是難上加難。
首先,面對日新月異的新形勢,大學生要主動改變就業觀念,認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理性地看待當前的就業形勢,不要“眼高手低”。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價值,實現自我成熟和自我成長,增強調節能力。
其次,高校應幫助學生認清社會上各企業的招聘狀況,提供科學、準確的信息。要引導學生懂得認識自己、介紹自己、推銷自己、反思自己,必要時適當地改變自己,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目前的求職現狀。此外,幫助學生增加個人競爭能力,找到自己的特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條件允許,要勇敢地自主創業,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就業創業競爭,主動開拓就業崗位。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就業創業教育應在學生入校時就要開始實施,要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包括未來發展前景和個人愿景的共同規劃,找到適合自己的求職目標和發展方向,從而幫助學生在畢業時少走彎路。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搖籃,就業指導和創業幫扶是幫助大學生就業的重中之重。
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關鍵之一,是要著力培養建設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專兼職結合的創業教師隊伍;探索建立創新創業導師制度,指導學生的創業實踐;從教學考核、職稱評定、經費支撐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從社會各界中聘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和專家學者等作為兼職的指導教師。
設立專門的學生組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見識面。比如,通過大學生就業職業發展聯合會,每天接待各個企業,通過招待來賓、參加培訓、切身體驗等,讓學生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參與到求職競爭或企業招聘的現場。這樣做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各個企業部門和社會上的崗位需求,在校時就可形成一種有效的培訓戰略。
可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多方面深化合作,探索校企聯合全面培養人才模式。一是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二是師生團隊在教研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可以轉化到企業,幫助企業解決一系列問題。三是加強實習就業前置。讓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對就業有參與感,能夠較順利地度過實習期。
在后疫情時期,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高校來說既可以避免傳授有滯后性的知識,又可以保證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還可以更及時地了解企業需求,根據運營機制和崗位的變化,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對廣大畢業生來說,參加企業實習可以增加工作經驗和就業能力。當前,我國許多用人單位在崗位招聘時,都會明確要求應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高校畢業生在這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劣勢。通過建立校企合作,能夠讓學生在畢業前就到企業參與實際的工作,獲取一定的工作經驗,有效地彌補了他們缺少工作經驗的缺陷,從而提高他們在應聘時的競爭力。
李克強總理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每年有眾多的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創新創業中,催生了新供給、釋放了新需求,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力量。為此,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要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通過財政和社會兩條渠道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基金,協調有關部門制定出地方的優惠政策。要積極促進教師和學生能夠將科研成果、科技發明專利等轉化為具有實際效益的創業項目。
2015年2月10日,李克強總理提到:“如果大多數中國人,因為從事挑戰性工作和創新事業獲得成就感,而不是通過消費得到滿足的話,結果一定會非常美好。”簡而言之,就是指人們應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同時,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許多高校都會選擇將思政課程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的時代精神、國家的政策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有效結合起來,通過興趣引領的方式,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的開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大學生在新常態下的就業創業路徑急需擴展,高校應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要加強校企合作,不斷提升就業質量并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要從學生個體、高校、政府等不同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增強專業對口帶動就業,讓大學生對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有所應用,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在新常態背景下,倡導大學畢業生積極就業創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只有學生自身意識到就業的重要性這才是根本。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學生原有的固化觀念,發掘自己的潛力,才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實現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