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俊杰 王曉隆
對大學生來說,接受四年高等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找個合適的工作,甚至可以說,就業質量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一所普通高校的教育質量。然而,即使是在基本方向如此明確的條件下,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距離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培養目標,依然有十分漫長的道路要走。我國人才市場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使得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大學生的職業心理問題頻發。現實中,許多在讀大學生對未來的工作方向并不明確,在沒有意識到就業壓力和就業危機感時,并未對未來的就業問題進行規劃,畢業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業問題可能會給這些大學生“當頭一棒”。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是重要的引導者,在輔導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提出:輔導員要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以及相關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代,“內卷”程度不斷加速,對輔導員完成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輔導員的“導”和“就業指導”的“導”本質上應該是相通的,也就是從思想到行動層面給予的立體化幫扶作用。相關調查顯示:70% 的輔導員表示自己手里瑣事五花八門,根本顧不上認認真真幫助學生謀劃就業問題;個別有心謀劃的輔導員表示自身就業經歷不豐富,甚至與學生專業差距非常大,能力上也不足以幫忙規劃合理的就業方向。
隨著我國不斷推進高等教育,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部分高校畢業生甚至面臨著“畢業即失業”。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不少公司、工廠關閉導致失業率上升,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就業形勢較往年會更加嚴峻。而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中堅力量,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找準專業定位和就業方向并做出一定的規劃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畢業生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接班人,他們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擔,也是社會新鮮血液的源泉,他們就業后將會帶給社會和經濟新一輪發展。我們常說就業是民生之本,而占據就業大軍中的大幅比重的恰恰為高校畢業生,因此促進高校畢業生能就業、就好業將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高校各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畢業生就業率的真實性和數據高低將直接影響到社會對該校的評價,從而影響到高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畢業生好就業將促進高校同社會接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高校要想幫助畢業生好就業,勢必要在高校的就業工作中將更加注重就業信息的反饋,從而了解社會求職發展變化和趨勢,對學校專業所設課程和人才培養方案等進行及時調整。從長遠來看,這種良性循環有利于提高該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提高整個學校的社會競爭力[1]。
就業是學生實現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和自我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絕大多數人謀生的唯一手段。做好就業指導工作能幫助畢業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能更快、更好地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提升畢業生的自我認同和實現自我價值。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包括大學生在考慮就業問題時的心理現象,以及尋求職業或為職業目標做準備時產生的心理現象,這些心理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大學生的擇業和就業產生很大影響。大學生在走出校園后,進入人生的特殊時期,這一階段他們身上具有復雜的特性,且要適應自己的角色由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除了要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外,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也巨大。因此,在這一階段,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復雜。以下,筆者從認知心理、情緒心理、社會心理來進行分析。
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認知心理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擇業階段對自身的認知、對職業及社會環境的認知,以及在了解和選擇職業中對事物的推理和判斷。大學生就業認知心理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首先,對自身的認知不明確,在認知不明確時,心理變化容易產生兩極分化,可能會有自負心理,也可能非常自卑。自負心理會讓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就業期望非常高,一心追求高薪水、高職位,卻不愿意付出辛勤勞動。自卑心理會讓就業大學生在內心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在就業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無助感,陷入了不戰自敗的困境。其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其就業環境的認知不清楚。比如,有些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將注意力和重大加分項都放在了單位的地理位置上,忽略了自身的專業特長,為了追求自身理想去了人流擁擠的“北上廣深”,并沒有看清自身在“北上廣深”這種環境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如果不能對工作環境有一個良好的認知,則會使得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陷入惡性循環[2]。
1.悲觀、偏執心理
激烈的競爭環境會使部分大學生感到無能為力,呈現出不思進取、情緒低落的狀態。更有部分大學生追求偏執,將就業問題歸因于外在環境。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對大學生的就業產生較大的約束力。
2.焦慮、依賴心理
大多數學生對未來的就業無限憧憬,但又擔心會因為各種原因被用人單位拒絕。在此情況下,容易出現兩極分化:或情緒亢奮,馬不停蹄地奔赴在求職路上,主動出擊;或過于心急,忽略實際,被幻想拉入到就業難的局面之中。
1.從眾心理
大學生剛走出校園時,對就業的主觀意識不明確、不強烈,因此容易受到社會中其他群體的影響,在激烈的競爭壓力下開始隨波逐流,放棄了自主觀念。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容易迷失自己,沒有機會冷靜地分析自己的現狀,使面臨的就業局面更加艱難。
2.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具有非常明顯的盲目性,在脫離實際情況時,與他人進行高低比較的心理是非常可怕的,會讓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脫離現實,追求不切實際。攀比的內容包括收入待遇、工作單位、工作環境等。在攀比的過程中,大學生容易失去擇業就業的積極性,陷入比較的痛苦和煩惱之中,不僅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還浪費了眾多就業的機會。
在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中,輔導員可以依據高校制定出的大學生就業發展計劃,積極主動地為學生構建出能夠將社會實踐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實踐計劃,將學生的寒暑假充分地利用起來,依據學生的個人情況設計專門的實踐計劃,同時在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時,需要經過家長與學生的同意。學生的實踐工作主要是為了能夠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學生在步入競爭激烈的工作前有一個心理準備。此外,輔導員還可以將企業中的管理人員邀請到校園中模擬人才招聘的現場,讓學生進行應聘演習,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就業與創業的軟肋,幫助他們提高交際能力。
畢業生在進行就業或創業時,經常會因為自己的閱歷不足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比如,選擇的工作是否與專業對口、就業或創業的前景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效果、家庭對自身就業的期望,以及就業或創業地區的選擇問題等,這都是能夠直接影響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因素。當大學生畢業后出現這種問題,總是會詢問自己的家長或是其他人,但通常情況下家長或其他人給出的建議都是沒有結合市場的實際情況,從而可能會對學生就業創業產生不良影響。如果輔導員能依據市場的發展情況以及學生的個人情況給他們提供相對專業的就業創業建議與選擇,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到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輔導員既要做學生的指路人,更要成為他們的朋友。經過長期的接觸,師生之間能夠建立出信任感,從而能夠更好地實施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
根據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認為就業問題應到畢業時再考慮,有的學生認為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可以繼續考研深造。但就業創業以及考研的問題,不是在畢業后能一時解決的問題,可能需要學生付出幾年的努力。如果學生在校園時期沒有為自己的就業定下明確的目標,畢業后面對的就只會是迷茫和失措。輔導員必須要轉變學生的這一思想,讓學生在校園時期就開始為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進行計劃。
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不是只通過高校輔導員的指導就能解決的,其中也涉及到家庭的因素。依據當前的情況,許多的學生家長在面對學生的就業與創業選擇上,經常會提到一些不合常理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家長將自己的就業創業經驗強加到了學生的身上,并沒有站到學生的角度、依據學生的想法與興趣愛好進行考慮,甚至有些時候會導致學生失去就業創業的良好機會。因此,在面對這些問題時,輔導員應積極地與家長進行溝通,為家長分析就業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使家長明白如今社會市場發展的趨向以及學生的個人情況,構建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就業創業指導策略,以便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就業創業選擇。
輔導員對學生來講亦師亦友,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與輔導員的接觸最為密切,因此,對輔導員的信任累計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說,輔導員是開展學生就業工作的不二人選。在進行就業工作引導時,輔導員應樹立“學生為本”的理念,在與學生的交流和接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情況。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及時溝通疏導,幫助學生克服就業惶恐心理;對于有明確職業規劃的學生,要予以引導和鼓勵,保證學生畢業后可以有良好的就業心態。
在就業指導工作中,輔導員不僅要全身心投入,發揮自己的最大力量,同時還要對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在就業教育指導過程中對學生施加多方面的就業心理教育合力,以此來提高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的質量。除此之外,輔導員還要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心理疏通。構建學校為學生服務、社會為學校提供支持、學生畢業后可以服務社會的良性循環體系。要全方位開展大學生擇業心理指導活動和咨詢活動,以此來幫助大學生從客觀的角度提高對自己的認知,以積極、自信、向上的心態來面對未來的就業挑戰。
筆者通過與華南師范大學等五所高校的15名輔導員訪談結果顯示:80%的輔導員都是大學一畢業就進入高校工作,自身存在工作經驗不足、就業履歷薄弱的現實瓶頸。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貫穿大學生四年,但有些輔導員只是在畢業班就業季時才接手就業工作,很難為學生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想要穩步提升就業指導工作質量,就要想辦法先穩定工作隊伍。專職隊伍的穩定性越牢固,隊伍素質能力才越能逐步提升,形成人才推動工作、工作培養人才的良性循環。保障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穩定,需要在入口關就開始注重分流,比如在招聘人員時就要對就業指導崗位設置就業年限、工作履歷等特定條件。隊伍運行過程中至少要保證人員梯隊的合理,建議至少保證2人一組AB崗,且承擔就業指導工作時間跨度為至少待完一輪畢業生(即大一到大四)。隊伍穩定是大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就業指導工作很難實現專業化,也無法取得應有的效能。
1.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導之以正確的理念。輔導員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就業理念的工作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活之中。
2.科學部署、貫通全程,導之以系統的規劃。輔導員幫助學生科學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黃金時段在大一年級。普通學生入校初期,對自己選的專業多半都是迷糊的,想當然地以為數學就是算題、法學就是打官司,這種毫無頭緒的認知方式,就像無頭蒼蠅要飛窗,碰得鼻青臉腫也無法實現目的。因此,在指導新生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時,可以按照SWOT分析法的基本標準,讓學生學會思考“我是怎樣的”“我擅長的是什么”“我喜歡怎樣的工作”等問題,理性、客觀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分析才得出的。對大一年級的輔導員來說,及時更新的心理學知識和非常耐心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完成好這個階段就業工作的基礎。
3.因生施策、精準幫扶,導之以有效的方法。輔導員集中、系統地指導就業方法是在大三、大四年級的就業指導課程中。想要上好就業指導課程,僅憑書上的理論是遠遠不夠的,輔導員應在課程中重點設置實踐模擬環節,并主動聯絡就業經歷豐富的行業精英為學生答疑解惑,注重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為走上就業崗位開好頭、做好鋪墊。一些基礎就業流程不應占用太多寶貴的畢業季時間,幫助學生在面試招聘時磨礪自己,才是真正知行合一、讓學生獲益的主要途徑。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只要秉承著“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信念,輔導員就一定能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中急流勇進、一往無前,在幫助學生“好就業、就好業”上持續下苦功夫、硬功夫,小步穩走、步履矯健地完成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光榮使命。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是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對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輔導員應與時俱進、有的放矢,用政策去把關、用愛心去搭橋、用高質量服務拉動人才市場、用高度責任感開展每項指導活動。此外,在進行指導工作時,輔導員需要結合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及學生職業價值的取向等因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就業創業選擇,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幫助學生順利走上職業發展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