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蕓蓮 孫圣 首都體育學院
學齡前兒童是開始發展基本運動技能的時期,可以促進以后的運動能力發展。平衡能力是學齡前兒童早期運動發展和未來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平衡能力作為運動能力發展之一,是人體最重要的生理技能之一,所有人體運動都是在維持身體平衡的狀態下去進行的,特別是大肌肉群的活動,更需要有較好的平衡能力才可以去勝任。平衡能力發育不良會造成兒童容易跌倒,走直線時身體容易左右晃動,出現眩暈耳鳴的癥狀,平時拿東西不穩定,性格好動不安,邏輯思維能力差,語言發育也會受一定的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隨著平衡能力的不斷提高,兒童的運動技能、身體素質才會有所發展[1]。
一般來說,平衡能力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平衡能力,如坐姿、站姿等,在一定范圍內對身體姿態平衡的維持;另外一種為動態平衡能力,如走、跑、滾等運動中保持身體平衡。發展兒童的平衡能力主要是關于調節身體重心的平衡、控制左右肢體協調平衡、旋轉眩暈控制的平衡以及控制運動速度的平衡。
1.兒骨和關節的發育特點
兒童青少年時期軟骨成分較多,無機鹽較少,水和有機物較多,彈性較好,但骨密質較差,堅固性不足,不易完全骨折,但易于發生彎曲變形;關節面軟骨較厚,關節囊和韌帶伸展性較大,關節周圍肌肉細長,關節活動范圍較大,但穩固性較差,容易發生脫位。
2.兒童骨骼肌的發育特點
兒童的生長發育速度呈波浪式,身體各部分的生長速度不同,人體生長發育的速度并不是均勻的,而是呈波浪式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力量自然增長的發育順序表現為:核心肌群再四肢肌群,上肢肌群再肢肌群,屈肌再伸肌,大肌群再小肌群,并且在8-9歲以后兒童的肌肉發育速度加快,主要是大肌肉發育速度加快,而小肌肉的發育似乎處于停滯的狀態。在15歲以后,核心肌群進入最快發展時期,小肌群也開始迅速發育,隨著生長加速期的結束,身高增長緩慢,肌肉明顯增粗、肌力也明顯的增強,女孩在15-17歲,男孩在18-19歲時最為顯著。因此,兒童青少年時期就可以加強核心區肌群力量,尤其是核心穩定性力量的發展。
平衡能力與前庭系統、視覺、肌肉本體感覺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協調性四個方面有密切的關系。在平衡能力與前庭系統的關系中,前庭系統由兩類傳感器組成:球囊和胞核,它們能感知重力與平移運動;三個半規管,它們能感知三個平面的角加速度。耳石和半規管的受體細胞通過前庭神經纖維向控制眼球運動、姿勢和平衡的神經結構發送信號。Mackenzie SW和Reynolds RF分析多前庭電刺激對平均搖擺反應的方向性準確度,得出視覺對前庭誘發平衡反應準確性和精確度的差異有影響。ViswanaThan AL和Sudarsky L從肌肉本體感覺對平衡能力進行說明,主要涉及軀干以及下肢,測試結果呈現出對本體感覺的干擾會使得人體姿勢穩定性下降。其中,前庭系統的作用在維持平衡的機能系統中作用最大。
根據加拿大發布的0-12歲兒童身體素養發展家長指南中可得知在3-6歲期間發展兒童的平衡能力速度為最佳,在此階段對兒童平衡能力進行發展是較好的選擇。黃春香[2]等人研究表明3-6歲兒童靜態站姿平衡能力隨年齡增長呈現出非線性增長變化的特點,5-6歲兒童左右方向平衡能力控制相比3-5歲更依賴于本體感覺信息,前后方向更多依賴于視覺信息。通過選取壓力中心(COP)以及粗大動作發展測試進行測試,吳升扣等[3]人發現在3-6歲隨著年齡的增加,幼兒穩定性不斷提高,幼兒平衡能力與粗大動作發展水平呈正比。
在學齡前兒童的敏感期間運動可以成功地提高平衡能力以及整體FMS。兒童的平衡能力一部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還取決于后天的鍛煉,體育鍛煉有利于保持兒童前庭系統的穩定性。陳敏[4]利用器械發展幼兒的平衡能力,提高幼兒鍛煉平衡力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彭盛斌[5]和繆洋采用滑行車運動,有助于顯著提升3~5歲幼兒平衡能力;李冉[6]通過舞蹈訓練方法,將研究對象平衡能力訓練前后的數據統計進行對比,通過心理和物理層面進行空間感知的訓練方法提高學齡前兒童平衡感知能力,從而達到訓練其平衡能力的目的。在3-6歲培養兒童平衡運動能力,首先,可以促進孩子的骨骼肌肉生長和發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能力,可以促進感統發育。其次,從小到大長時間的去培養兒童協調平衡能力,也可以去培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對于兒童未來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在《2021學齡及學齡前兒童營養知行力報告》發布中,學齡前兒童正處于身體發育的成長時期,生理機制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科學的營養膳食可以有效地提高兒童的免疫、神經等系統。
1.營養知識缺乏
學齡前兒童是兒童生長發育中的重要時期,是從嬰幼兒膳食方式到成年人的飲食結構的過渡期[7]。因此在此期間提供均衡的膳食營養,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滿足身體發育過程中對各種營養的需要,才能為生長發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營養知識教育使其掌握食品和營養的基本原則,培養挑選合適的食物能力將終身受益而不是讓其受益于一時半會。賀贊群[8]等人對貴陽市0-5歲兒童的喂養與飲食習慣進行調研發現家長喂養知識的健康宣傳不到位導致兒童營養不良。梅岳[9]等人則表明限制飲食行為是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的危險因素之一,不良進食習慣是兒童日漸瘦小的危險因素,學齡前兒童營養不良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影響最大且最容易控制的是飲食行為和看護人的喂養行為。
2.健康差異大
貧困地區性健康差異大,Nikoli M等人研究關于歐洲貧困群體飲食習慣,低收入群體較富裕群體不太可能多吃水果和新鮮蔬菜、全谷類、魚和肉等,食物中的營養補充不夠。維生素和微量維生素的缺乏,王青和吳振茹[10]通過514例受試者進行探討兒童生長發育情況與血液微量元素鈣、鐵、鋅間的關系,得出低齡兒童維生素A比高齡兒童缺乏較為嚴重,維生素A缺乏會影響到兒童身高體重。且女童維生素D缺乏現象比男童嚴重,維生素D缺乏將影響到兒童骨密度,其缺乏將會對身體健康狀況造成一定影響。
食物作為人類獲取能量的重要渠道,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都是從食物中攝入的。合理的營養膳食能夠為兒童運動提供足夠的營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兒童身體免疫力以及提升身體機能。如果兒童在發展力量素質中無法補充充足的營養,身體就會因大量能量的消耗與不足的、少量的營養吸收而造成營養不良的情況,從而影響兒童身體素質的發展,影響兒童運動能力的提升,最終導致運動成績效果不佳。
侯秀華[11]在《兒童如何做到營養均衡》中寫到兒童營養均衡五大原則:保證食物多樣性,確保在兒童的飲食中,保證兒童每天攝取12種以上的食物;以谷類為主食,兒童的生長發育需要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提供能量物質需求;每天攝入適量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種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夠給予兒童生長發育種必需的營養需求;脂類食物攝入適量;在生活中很難完全做到均衡膳食,必要時可服用營養補充劑,但需根據實施情況來進行。朱玲和李建霞[12]解讀中國學齡前兒童平衡膳食寶塔,進一步針對學齡前兒童的膳食,將平衡膳食原則轉換為各類相應的食物重量,簡單明了。
兒童生長發育是一個不斷連續的過程,會有不同的階段,然而各個階段又是相互影響、一環扣著一環的,如果上一個階段的發育受到阻礙,都會對下一階段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在任何時期都需要有均衡的營養成分作后盾,才能為兒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學齡前兒童平衡能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平衡能力作為一項基本的運動能力,可以反映出人體系統的功能,研究學齡前兒童平衡能力的穩定性,有利于未來運動能力的發展。
同時,學齡前兒童是生長發育重要的時期,由于其身體機能還未完全發育完善,在這個階段的兒童營養補充應該更要平衡、全面,攝入足夠營養來保證其身體發育。在這個階段營養攝入適量、合理膳食,將大大提升平衡能力的發展,從而提升運動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