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張潔 呂超超 孫軍娜 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人口老齡化,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對于老齡化的全球共識是,以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來衡量。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用這個數字來衡量一個國家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安康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20.98%,漢中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24.31%,商洛市60歲及以上人口占19.45%。由數據來看,陜南地區顯然已經達到國際上老齡化的標準,甚至遠遠超出標準。
陜南地區老齡化趨勢主要呈現以下特點:(1)老齡化程度呈明顯加速趨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資料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安康市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3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97個百分點;漢中市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8.20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增加6.99個百分點;商洛市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4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81個百分點。其中漢中老齡化最為嚴重,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人占24.31%,為全省最高。這一系列上升的老年人口比重數據說明陜南地區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未富先老”特征明顯。西方發達國家在步入現代化的過程中盡享人口紅利,在實現了現代化之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逐后步入老齡化社會,屬于先富后老。按照國際上對于老齡化的定義,中國于20世紀末還未實現現代化時,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影響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相比西方國家,中國屬于未富先老,在沒有現代化生產力匹配的情況下,提前步入老齡化社會。因此,針對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解決準備還不充分。陜南地區經濟欠發達,又屬于人口凈流出地,流出人口以中青年為主。沒有合適的就業崗位,中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以務工或者經商為主要收入來源,更加劇了人口老齡化對當地經濟的影響,也進一步加快了陜南地區人口老齡化進程。(3)空巢老人自養能力不足。中青年以外出務工者居多,再加上子女婚嫁,留守農村的老人以一對夫婦或單身老人獨居者占多數。老年人普遍年齡較大,缺乏一定的勞動能力,主要收入靠自主經營。加之觀念中普遍認為“不能給孩子添麻煩”,導致自養能力不足,因經濟及基礎設施建設等,農村空巢老人普遍缺乏生活保障措施。所以,關注“空巢”老人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關鍵,也是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的重點。
根據調查,目前陜南地區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存在著與當前局勢和發展需求及社會任務不適應的情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首先,老年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使得很多老年人選擇在家養老,不去養老機構,認為機構養老是一件丟人的事情或者給兒女掛上了“不孝”的罪名。其次,子女對待新型社會之下養老問題理解錯誤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時代,更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或經商,將老年人留在農村。這不僅加劇了農村老人養老的經濟成本,也增大了養老的時間成本。很多人認為在老年人沒有生活上、身體上的問題就可以不用留在身邊照顧他們,許多年輕人常年外出務工,留下老人獨自在家中,只有年底回家進行短暫的探望。另一部分子女則認為只需要每月定期給老人一定的錢,滿足他們的生活物質需求即可。養老觀念與養老保障制度安排和服務體系建設緊密相連,所以樹立正確的養老觀念至關重要。
陜南地區已完全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趨勢快于全省甚至全國,老年人口眾多,現有養老機構數目不足,而且大多機構只是針對特困戶、孤寡老人等五保戶對象服務。陜南地區納入醫保定點的養老機構也少,并且醫保可報銷的老年病種類少,限額也較低。另外,專業的醫療機構和服務設施尚不完全。在關于社區提供養老服務項目問題的調查中,像教育服務、文化建設服務、心理咨詢服務和老年人再就業服務方面的服務體系仍然存在建設不完全的問題,其中教育服務占11.05%,文化建設服務占18.74%,心理咨詢服務占13.61%,老年人再就業服務占5.33%。同時,針對社區是否存在免費的健康自檢及康復等設施的認可度普遍較低,超過了90%的人認為該服務設施存在較少,其中選擇一般的占46.15%,選擇少的占28.6%,選擇非常少的占16.37%。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陜南地區無法良好適應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的發展。
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大多都是一些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低的,這些人員幾乎沒有接受專業化、正規化的崗前培訓,而且他們的工作服務內容也僅僅局限于日常的生活照料,并沒有進一步深入內化服務,沒有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養老機構大多設備滯后,缺乏專業護理人員,服務水平低下。另外,實地走訪時有不少受訪者反映,在醫保報銷過程中手續過于復雜,如果沒有相對文化水平高一點的人幫忙受理,報銷過程就會很艱難。相關人員在接受資料審核的過程中,遇見手續不齊、手續提供錯誤或是辦理人不能很好的理解工作人員提出的要求時,工作人員就會顯得沒有耐心,這也體現了養老服務水平薄弱的問題。
不僅是農村,包括城市,老齡化社會下的養老需求日益增長,關鍵還是需要緊跟政策導向,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基礎建設的同時轉變思想觀念,才能更好地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針對陜南地區養老服務體系現存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在機構養老方面,無論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大多數都存在認識不足或持有錯誤觀念的問題。已有研究表明,政府提供的公益性養老機構和市場中的盈利性養老機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設施不全、服務質量一般、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愿意入住和有能力入住社會性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數量很少。此外,從老人角度出發,養老機構就像是阻隔他們與外界聯系的一個牢籠,且缺乏家庭的幸福與溫暖。而社區居家養老則可以避免以上問題,這種新型養老模式逐步進入大眾視野。社區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社區支持,專業服務為主要形式的養老模式。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積極為養老服務體系注入社會力量,充分利用周邊及社區資源,為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方便,盡可能地為老年人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社區可以為老人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老人日常護理、家居家政服務、身體康復服務、老人心理咨詢及精神安慰與臨終關懷等。與此同時,在社區中,老人在自我身體狀況良好的條件下還可以將自己被看護人的身份轉換為看護人,盡自己所能為社區提供服務。如此,社區居家養老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解決了家庭養老能力不足的問題,也解決了老人環境適應障礙、情感缺失等問題。由于人們對社區居家養老的認識還不足,所以,提升人們對社區養老的認知及提高人們的社區養老服務意識,是打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重要環節。
首先,要加快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政府應擔任好選址和建設主體的責任,動員社會力量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基本實現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全覆蓋。推動社區養老服務標準化和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裝修設計大綱和標志的標準化,建立健全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基本服務;其次,應促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規范運行和管理。建立“公建、私建、公助”的建設運營流程標準和配套清單,支持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會化運營;積極拓展社區養老服務的內容,支持機構在社區經營養老服務設施,面向家庭,提供專業規范的養老服務,并實施考察與增強養老專業度的培訓,使得養老服務質量得到可靠保障。最后,促進醫療與護理的深度融合。激勵發展“醫辦養”機構,簡化準入門檻,推進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設養老機構,注重養老、醫療機構統籌規劃,支持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養老服務中心與鄉鎮衛生院,農村幸福院與村衛生室一體或毗鄰建設。建立健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和標準,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以多種形式開展簽約合作,推動“醫養”服務多元融合發展。
養老機構在成長期通過硬件設施、軟件配置、照護服務等方面努力達到預定的收益目標。到成熟期,只有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才能維持穩定收益,做到培訓和制度相輔相成。對于養老機構來說,服務是其核心競爭力,也是養老機構承辦下去的根本。所以,養老機構的管理者必須重視管理過程中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首先,應該對老年人實施精準服務,因人而異,服務過程中做到細致用心,不斷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其次,養老機構應該提高“品牌”意識,不僅提高服務質量,同時注重品牌建設,使員工樹立“大服務”意識,憑借良好的服務質量與機構口碑,提高養老機構市場競爭力。以服務老人為根本,工作設置及機構安排等應該首先滿足老人需求,以老人滿意為主要服務目標與工作標準。養老機構配套的硬件設施應充分考慮老人生理及心理特點,軟件管理等要凸顯人性化服務。在提供服務時,盡量與老人生活及作息習慣等相配合,不僅要保持安靜,也要充分考慮老人心理需求,確保老人在充分保障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要確保老人心理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熱情服務與溫暖,才能使老人獲得比獨居更好的生活體驗,愿意留在養老機構。陜南地區應該齊心聚力破解養老服務發展難題,使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陜南地區的養老服務水平,讓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