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甘愿平凡——戰爭年代戰功赫赫,和平時期默默無聞。老戰士放下鋼槍卸下戎裝,又撿起紙筆和話筒,給青少年講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保家衛國的故事,為后代構筑精神長城,為民族和國家的復興培養捍衛者。

老戰士孫景坤

老戰士朱乃政

老戰士吳順榮

老戰士王偉志

老戰士王從保
他顫巍巍地伸出手,拉住兒子捧著“七一勛章”的手,久久不松開
他帶領9個戰士增援陣地,擊斃21個敵人,和戰士們打退敵人6次反撲
他拿起鐵鍬,第一個跳進齊腰深的河水,一干就是幾個月,筑起了防洪大壩
他把19歲的大兒子孫福貴送去參軍
他給孩子們講戰斗英雄的故事,把保家衛國的思想傳承下去
俺不是英雄,就是一個老兵
遼寧省丹東市關工委 謝欣田

孫景坤身上的傷疤(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孫景坤胸前的勛章(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老爸,國家給你頒發‘七一勛章’了。”女兒孫美玲對病床上的父親孫景坤說。孫景坤微微睜開眼睛,點了點頭。
當兒子孫福貴代領回“七一勛章”,孫景坤顫巍巍地伸出手,拉住兒子捧著勛章的手,久久不松開。
“黨和國家給父親這么高的榮譽,我們知道他心里感激國家、感謝黨。”孫美玲說。
“俺不是英雄,俺就是一個老兵,一個從槍林彈雨中沖出來的老兵。共產黨是英雄,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97歲高齡、72年黨齡的孫景坤,把自己的親身經歷講給孩子們聽,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保家衛國的思想。
他受傷20多處,立下赫赫戰功
1924年,孫景坤出生在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1948年1月,村農會副會長孫景坤報名參軍,告別新婚5天的妻子,扛起槍踏上解放全中國的道路。歷經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攻取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孫景坤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50年,孫景坤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海南島北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戰場。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為了牽制上甘嶺主戰場的敵軍,孫景坤所在部隊于10月27日凌晨發起秋季戰術反擊作戰,經過激烈戰斗奪取敵軍控制的161高地,隨即轉入堅守作戰。戰斗到中午時,參加戰斗的志愿軍戰士傷亡慘重,急需人員和物質增援。
負責運送傷員的副排長孫景坤闖進357團3營指揮部,請求參戰。營長命令孫景坤帶領9個戰士,扛8箱手榴彈和2箱子彈,增援八連陣地。戰斗中,孫景坤擊斃21個敵人,和戰士們打退敵人6次反撲。
1953年7月,孫景坤隨中國人民志愿軍英雄報告團回國,在北京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
70多年前,孫景坤敬出人生第一個軍禮,從此南征北戰。他多次負傷,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他也立下赫赫戰功,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并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他是生產隊長,一干就是30年
1955年,孫景坤復員。他放棄國家安排的工作,把立功簿、勛章收起來,選擇回到家鄉山城村務農。幾十年來,村里人只知道孫景坤是共產黨員,是復員軍人。
孫景坤被村民推選為生產隊長,一干就是30年。山城村是個低洼塘,他組織全村人用鍬挖,用肩挑,改造出100多畝旱澇保收農田。山城村守著一條大河,經常在雨季泛濫成災,沖毀農田,淹沒莊稼。他拿起鐵鍬,第一個跳進齊腰深的河水,一干就是幾個月,筑起了防洪大壩,改變了山城村年年受水患的日子。孫景坤的腿卻因為在洪水中浸泡太久被細菌感染,潰爛化膿。接著他又帶領鄉親們用3年時間在四周荒山上栽下13萬棵松樹和板栗,使山城村成了郊區的富裕村。
孫景坤在戰場上多次負傷,身體狀況漸不如前。有一次手術花去七八萬元,家人希望他請政府給予幫助,孫景坤堅決不肯。他說:“當年村里10個人一起參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我是替戰友們活著,我要把他們想干卻來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對得起他們。”
孫景坤是戰斗英雄這件事,也是改革開放后村上一個年輕人從一本書上看到他的事跡和照片,才在村民中逐漸傳開的。“在孫景坤的心里,總是先想著黨、想著國家、想著別人。這就是他一生不變的精神境界,更是一名老共產黨員堅守了一輩子的初心。” 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黨委書記邱大鵬說。
他送兒子參軍,身體力行傳遞保家衛國思想
70多年前,孫景坤參軍告別妻子時說,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抗美援朝期間,孫景坤有3次機會回家看看,部隊在丹東集訓和在戰斗中負傷回國治療,他的駐地離家只有四五公里,他都沒有回家。
20世紀70年代,孫景坤把19歲的大兒子孫福貴送去參軍。孩子穿起軍裝意味著什么,孫景坤深有體會。要保衛國家和人民,就得有人付出犧牲。
山城村附近有5所小學、中專和大學,20世紀90年代初,他經常受到邀請進入學校,或接待少先隊員、共青團員的到家走訪。1991年,丹東市31中聘請孫景坤擔任校外輔導員。于是,每逢重要節日都是他最忙碌的時候,他的孩子們都勸他好好休息,但是他總是高興地和孩子們在一起。他把為青少年作報告和座談,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
“向陣地運送彈藥是個‘死亡任務’,必須突破敵人的火力封鎖,在槍林彈雨中,每前進一步都有可能犧牲。我利用敵人的火力死角和敵機轟炸后的煙幕掩護,帶領戰士們迅速地向前移動。當沖上陣地時,只有副連長支全勝和五六名戰士了。他們已經把爆破筒、手榴彈握在手中,準備與再次發起進攻的敵人同歸于盡。”這是孫景坤為孩子們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自己參加的戰斗故事。他期望通過這種方式,把保家衛國的思想讓下一代好好繼承下去。每次報告,孫景坤都認真作準備,和孩子一起回憶戰爭年代的戰斗生活,講中國人民解放軍、志愿軍聽黨指揮、保家衛國的光榮傳統。
“戰斗中,敵人的火炮、迫擊炮、子彈雨點般地向陣地傾瀉,泥土、石塊掩埋了大半邊身軀,軍裝也被彈片撕破,胳膊、腿上多處流著鮮血。從中午到午夜,我和戰友們先后打退敵人6次進攻。戰斗結束時,陣地上只剩下我和4名戰友。”這場讓孫景坤最難忘的戰斗,每講一次,他就流一次淚水。很長一段時間,孫景坤從來不說自己的事情,他給孩子們講得最多的是戰友們英勇戰斗的故事。
孫景坤還受部隊邀請,和戰士們一起登上鴨綠江大橋,講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抗美援朝故事,和戰士們一起舉行升國旗儀式,向獵獵招展的軍旗敬禮。
在孫景坤的床頭,掛著他的舊軍裝。上面一枚枚獎章、紀念章,無聲陪伴了老人幾十年。他很珍視這些軍功章,不管走到哪兒都帶在身邊。一枚枚軍功章,既是老人當年手握鋼槍用血肉之軀筑起保家衛國鋼鐵長城的見證,也是老英雄現在卸下戎裝用理想信念構筑青少年心中的思想長城的證明。

老戰士朱乃政
我并不是英雄
戰場上英勇犧牲的戰友們才是英雄
但我可以把英雄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讓他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用親身經歷為青少年構筑思想長城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關工委 陳麗潔 文/圖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2021年5月,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河埒中心小學禮堂內響徹著雄壯歌聲。
一位身穿軍裝、胸前掛滿勛章的老戰士站在主席臺上,一邊領唱,一邊打著拍子。臺下,兩百多名少先隊員跟著唱,孩子們滿臉敬仰,被神圣的國防綠、紅肩章、獎章深深打動。打拍子和領唱的這位老戰士名叫朱乃政,今年92 歲,是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關工委五老。
朱乃政出生在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魯莊鎮。他從小看到日本侵略軍燒殺掠奪,發誓要好好讀書,掌握知識,打擊侵略者,保衛祖國。1949年5月,朱乃政參軍,成為軍大預科學員。同年10月,跟隨第二野戰軍進軍和解放大西南。1951年1月,赴朝鮮抗美援朝。他榮獲解放戰爭、西藏解放、抗美援朝多枚紀念章,還獲得南京軍區后勤司令部政治部聯合通令嘉獎。
1993年,朱乃政離休,加入關工委五老工作隊伍,關心下一代成長。他擔任無錫育紅小學、無錫河埒中心小學、無錫孫橋小學的校外輔導員,經常到學校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熱愛國家、保衛國家。他利用寒暑假、節慶和假日,義務為學校和校外輔導站的青少年、屬地企業的青年職工講抗美援朝的革命故事100 多場次。
2020年5月,無錫河埒中心開展“尋找身邊的英雄”活動,孩子們目光一致地投向朱乃政爺爺。于是,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朱乃政英雄中隊”誕生了。中隊課上,朱乃政親切地跟孩子們說:“我并不是英雄,戰場上英勇犧牲的戰友們才是英雄。但我可以把他們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朱乃政跟青少年說,我小時候看到國民黨的腐敗,日本人侵略中國,真是又痛恨又難過。后來,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勇敢抗擊侵略者,取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真是又激動又幸福。參加解放軍和抗美援朝讓自己更加熱愛祖國,堅定建設祖國、保家衛國的民族感、使命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見證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內心無比自豪。
浴血奮戰,捍衛祖國的軍旅生涯讓朱乃政萬分珍惜新中國發展的點點滴滴,對祖國的愛流淌在血脈里,與生命同在。到地方工作后,他卸甲不歸田,在關心下一代新陣地播撒愛國主義種子,用聽黨話、跟黨走的親身經歷為青少年構筑起新時代思想戰線的鋼鐵長城。

老戰士吳順榮
他咬破右手食指
寫下“為了保衛祖國,我志愿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他要一輩子當好普通一兵
他用紅色藏品讓青少年扛起保家衛國的重任
讓紅色藏品成為傳承保家衛國思想的活教材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關工委 倪嬋娟 文/圖
吳順榮常說:“我是一個兵,要一輩子當好普通一兵。”他生于1944年6月,1964年入伍,1970年退伍,曾服役于某部機炮連,現在是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關工委主任。
1964年,他咬破右手食指,用鮮血寫下十八個大字:“為了保衛祖國,我志愿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伍后,他多次受到嘉獎,入伍1年入黨,當了班長。不僅多次被評為“五好戰士”,還被授予“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雷鋒式標兵”等稱號,并光榮地出席了所在部隊的黨代會。
1970年吳順榮光榮退伍,專注收集紅色藏品,幾十年來收集了1 萬多件,分為黨的建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革命里程碑、南湖紅船、為人民服務、向雷鋒同志學習等多個系列。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好玩”一課中,當教師讓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時,學生就會拿上紙筆在課前觀察校園,思考怎樣將校園變成紙上的平面圖。學生思考實踐“變”的過程就是一種對生活資源探究和思考的過程,這一行動本身就是對數學生活、生活數學的再思考。我們都知道我們生活中的場所以及場所的建筑物的構成和規劃都是先有設計,在紙上畫平面圖紙,最后實施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這一過程的再現。
2004年11月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關心下一代事業中——他用紅色藏品說話,宣講保家衛國故事。他的藏品不僅在機關、部門展出,還到村、社區展出,旨在讓下一代感受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教育,傳承紅色江山。吳順榮的紅色藏品成為秀洲區乃至嘉興市機關、學校、村(社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活教材”。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他更忙碌了。各部門預約采訪、各單位預約紅色展覽,電話絡繹不絕。他不停地奔波在宣講和視頻拍攝的路上。他說:“我要用這些紅色藏品告訴后輩們,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為何而去,把紅色精神、紅色血脈傳承下去。讓青少年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將來能扛起保家衛國的重任。”
5月8日,他精心挑選了3000 件紅色藏品,在嘉興市老干部活動中心舉辦“迎建黨百年、展紅色文化”主題紅色典藏作品展。年輕民警徐佳煒看到一張發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榮歸證,戰士裴金因戰爭受傷光榮退伍,當時的撫恤金只有“30 斤糧食和一雙鞋子”。今年24 歲的徐佳煒,參加公安工作剛剛一年,他說:“我的內心瞬間被深深擊中,深受教育、備受感動。看看革命前輩的流血犧牲、無私奉獻,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奮發勇為,我一定要為保衛國家而奮斗終身!”
秀洲區公安局陳曉、朱倩倩等幾位年輕民警到吳順榮家中拜訪,看到客廳、臥室、衣櫥、墻柜都擺滿了紅色藏品,被震撼了。吳順榮拿出一枚銹跡斑斑的淮海戰役紀念章說:“淮海戰役期間,我們投入兵力60 萬,支前民工卻有543 萬人,1個解放軍戰士背后有9 位老百姓支援。人民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最大的靠山。和平年代,我們更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吳順榮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等榮譽稱號。他是浙江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浙江省最美老干部、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老戰士王偉志
他穿上軍裝
戴上軍功章
用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告訴下一代
要懂得感恩
要在心里繃緊保家衛國的弦
一日是軍人 終生傳軍魂
陜西省渭南市關工委 王答雄 文/圖
在市老黨員之家,渭南市關工委副主任王偉志又忙活起來。他穿上軍裝,戴上軍功章,向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機關干部、企業員工,講渭華起義,講建黨百年歷史,用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告訴下一代,要懂得感恩,要在心里繃緊保家衛國的弦。
王偉志1972年入伍,在空軍和田機場服役。1975年在部隊入黨,他是空九軍政治部表彰的優秀黨員,榮立三等功1 次。在邊境邊疆部隊的15年里,挖過煤,當過炊事員,參加過核試驗保障,參與過軍援任務。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他住過地窩子,喝過澇池水,沙漠中有過五天斷糧受困的磨煉。這些鑄就了一個軍人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甘愿為黨的事業奉獻一生。
1987年,他轉業地方工作。35年來,他秉承一日是軍人、終生傳軍魂的軍人氣概,干一行愛一行。他年近七十,主動擔任市干休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利用市老干局“老黨員課堂”向年輕黨員和青少年講黨史、軍史,講國家發展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親身經歷,激勵青少年賡續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為國家繁榮富強當好接班人,當好美好生活的保衛者。
他所在的干休所,2019年建起紅色文化傳承室,包括紅色文化長廊、老黨員之家、紅色講堂,是市關工委掛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他義務向來參觀人員講解紅色文化長廊中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勛、氫彈之父于敏,衛星之父孫家棟,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時代楷模張富清,英雄軍人李延年,以及甘祖昌、雷鋒等英模事跡和渭華起義劉志丹、謝子長、許權中、高克林、張宗遜、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者事跡。他還整理了干休所6 個老紅軍、8 個老八路、34 名參加過解放戰爭的離休干部的事跡,用身邊人的故事教育下一代,矢志報國,繼承和保護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陜鐵院裝備學院程思龍同學說,王老的經歷讓人感動,青春獻邊防,戍邊作貢獻。作為新黨員,我要認真學習、做好工作,用知識回報祖國。臨渭區南塘小學四年級一班學生趙梓彤聽完后說,聽了王爺爺講先烈和老戰士的故事,使我們感到現在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向雷鋒等英模學習,學好本領,長大后為國防建設作貢獻。
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王偉志被授予陜西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用行動詮釋了一個軍人一個老黨員心系祖國、心系國防的崇高精神。他在頒獎感言中說:“一日入了黨,永是黨的人,生命尚存一息,為黨的事業奉獻奮斗到最后一刻。”他用軍人的作風在平凡中求不凡,為黨的建設、國防建設、祖國建設奮斗在關愛工作第一線。

老戰士王從保
作報告達500場次
行程達3萬多公里
無私奉獻1000余天
為八一軍旗增光彩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干休所、樂亭縣關工委 文/圖
王從保是唐山市樂亭縣軍休所一名退休干部。他1946年出生,1965年入伍,1966年入黨,1996年從樂亭縣委常委、武裝部政委崗位退休。多年來,王從保以“為八一軍旗增光彩”為主題,發揮余熱,默默獻身青少年國防宣傳教育。
組建老兵國防教育宣講團。
以自己在戰場上的親身經歷撰寫宣講材料,深入全縣各地給青少年講戰斗故事。發動軍休老同志撰寫回憶文章,編撰成書《老兵回憶錄》,印刷5000 余冊,成為緬懷英烈、激勵青少年的生動教材。王從保只上過小學,從入伍那天起到現在一直堅持學習。多年來,他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學習黨史、軍史,筆耕不輟,將親身經歷撰寫成宣講稿,在節假日、紀念日受邀到各中小學宣講。2012年9月,他被樂亭縣委黨史研究室聘為報告員。全國烈士紀念日確立后,他著手收集整理,撰寫全縣20 多位烈士的事跡,和宣講團成員一起,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很受歡迎。
多形式提升宣講效果。
王從保創作了多個大鼓書段、詩朗誦、說唱段子,用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來加強宣傳效果。他常年奔走于機關、學校、部隊和鄉村,宣講革命故事、英烈事跡及黨史、軍史達500 場次,行程3 萬公里,無私奉獻1000 余天。2020年疫情暴發,無法組織現場宣講。退役軍人事務局和縣關工委、縣電視臺開辦“少年軍校大講堂”專題節目,王從保錄制微課,通過電視臺欄目進行宣講。王從保用鮮活的實例讓青少年深刻理解,保家衛國既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崇高而榮耀的使命。他重點宣講共產主義運動先驅李大釗、王成式戰斗英雄和特等功臣趙先有等英烈事跡,高度贊揚中華英烈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為新中國誕生甘愿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的奉獻精神,教育青少年充分認識國家獨立、富強的重大意義,引導他們從小要有國防意識,主動參與國防建設。
建設國防教育陣地。
為弘揚烈士精神,教育后人,縣里決定對烈士陵園重新布展。王從保以一個老兵的作風奮戰,僅用20 余天完成布展。展室開放后,每年清明節和國家公祭日,他都展室進行宣講,20 多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協調電視臺重新錄制有關烈士資料,改編趙先友烈士專題片。專題片成為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存放在革命英烈展室內,成為全縣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基地。王從保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河北省國防教育優秀基層宣講員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