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鎮關工委 田國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攻城拔寨的殲滅戰,那么鄉村振興就是久久為功的持久戰。為做好二者有效銜接,全國各地關工委、五老再次行動起來。
本期《農村新貌》欄目,您將看到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關工委五老科技智囊團用行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為繪就壯美的鄉村新貌作出應有貢獻。
為確保農民豐產增收,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奈曼旗關工委積極組織由農業、科技、畜牧、水利、農機等相關老專家組成的五老科技智囊團服務隊,深入農村大集、田間地頭、農戶莊園、種植養殖基地,為農民送去所需所盼的種養技術。
丁零丁零……清晨,農業老專家李桂芝的手機驟然響起,“喂,是科協的李老師嗎?我是興隆地村的大棚蔬菜種植戶,我家黃瓜秧子漸漸變枯萎了,請您幫我們想想辦法吧!”“好的,我馬上就到!”前幾天,奈曼旗大沁他拉鎮興隆地村農民馬志紅,通過服務熱線找到農業老專家李桂芝解決黃瓜種植問題。“這是黃瓜枯萎病,若不及時處理就會導致作物大面積減產。”老專家為他準確作出判斷并開出“處方”:采用霜疫清等藥進行化學防治。僅用3 天時間,病害就根治了。李桂芝是五老科技智囊團中的一員,智囊團是奈曼旗關工委為充分發揮農林牧漁等戰線上離退休老干部在農業科技、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傳幫帶”作用而成立的。通過語音通話、上門診斷、手機短信、網上答疑等方式,智囊團為農民提供種植、養殖、農機、農產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服務。
2020年秋天,光明村一些露地蔬菜尤其是大白菜發生侵害性病蟲害,讓不少菜農慌了手腳。五老科技智囊團組織科技人員深入各村,幫助農民解決蔬菜病蟲害及相關問題。在蔬菜種植期間共舉辦科技培訓班十多期,有2000 多名菜農接受了培訓。經過科技人員的跟蹤指導服務,蔬菜病蟲害的防擴散率達到90%以上,科技服務解決了難纏的病蟲害。哈沙圖村48 歲的菜農甄喜軍在溫室大棚中引種了科技人員推廣的特色菜“法香”,這種菜采收期可達8 個月,一茬就可收入2 萬元。甄喜軍興奮地說:“現在菜農都知道科學種菜來錢快,每天跟著科技人員忙得團團轉!”年初以來,專家服務熱線共接受咨詢電話200 多次,出診30 余次,挽回經濟損失220 萬元。

五老科技智囊團宣講員王靜(左一)對農民進行果樹技術指導
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鎮西湖村生態養殖小區養殖大戶魏敏家的牛舍里,幾十頭肉牛膘肥體壯,等待出欄。魏敏介紹,他家每年出欄肉牛100多頭,每出欄一頭肉牛,就有1 萬多元的純收入。這得益于鎮上的養牛協會。
65 歲的周福是全鎮乃至全旗的養牛“元老”。改革開放之初,他就開始養牛,最開始只有兩三頭,后來漸漸壯大,最多的時候達到70 多頭。在周福、徐萬鵬等人的帶動下,全鎮積極探索“協會+農戶”模式,建立養牛協會,壯大經紀人隊伍。協會為養牛戶提供飼料配比、品種改良、草業建設等技術指導,為養牛戶保駕護航;經紀人負責解決農戶生產、管理、銷售、貸款等問題,使養牛戶無后顧之憂。在鎮老科技服務隊獸醫包敖特根、東玉升的指導和幫助下,養牛戶熟練掌握了喂食、換水、消毒、飼養密度和診療等技術。據村黨支部書記、關工委主任牛景鵬介紹,作為該旗肉牛養殖典型村,全村268 戶村民90%以上都養牛,少則十幾頭,多則幾百頭,可謂家家有牛舍,處處聞牛聲,走出一條生態立體養殖致富路。
奈曼旗關工委老專家在服務方法上,除了“面對面”現場指導,還和服務對象建立了微信服務群,通過語音通話和微信視頻進行交流指導,實施遠程“巡診”。他們的技術支撐讓農民在勤勞致富的道路上有了信心和希望。原大沁他拉鎮獸醫站退休老站長劉克石積極參與生態養豬場建設,不僅在創辦前的選址和基建上作指導,還參與制定生態養豬場生物安全制度,定期給養殖場員工上培訓課,助推農場生豬養殖事業健康發展。
雙合金權生態智能化養豬現場,處處透露著“高科技”氣息。在養殖基地監控室里,透過十幾個電子顯示屏將豬舍每個角落的場景看得一清二楚:大約1 米高的白色鐵棚欄內,豬寶寶們有的睡覺、有的走動、有的張望……“現在養豬都是規模化,光靠人工查看豬情是忙不過來的。”養殖場技術員劉滿手里拿著遙控器,指著電子顯示屏說,“你看,我只要打開顯示屏,每個豬舍的情況就擺在面前,就連這產床上的母豬和在保育箱里的小豬仔也都看得很清楚,既省時省力,又迅速準確”。這個養豬場是返鄉大學生張忠艷創辦的,她介紹說:“投資之初,根據專家建議,我在全場實行電子化管理。光視頻一項,就投資10 多萬元,累計在豬場內安裝了26 套視頻設備。”在電子顯示屏前,張忠艷邊給我們演示視頻觀測,邊講述視頻養豬的好處。“視頻可以幫助我們盡快掌握每個豬舍內生豬的狀態,及時獲知豬產房母豬和保育室小豬仔的動態信息,一旦發現異常,立即跟蹤檢查;通過視頻還能了解飼養員在投料、消毒、管理等方面的操作行為,保證飼養員按照技術規程操作;同時也能讓我們對豬場周邊情況隨時掌握,確保豬群處于最佳生活狀態。自2011年10月正式投產以來,豬場沒有發生過一起種豬和仔豬生病現象,豬的品質好,市場供不應求,就連價格也比傳統方法飼養的豬高出一成以上。目前,養豬場基礎母豬160 頭,種公豬14 頭,育肥豬600 頭,仔豬400 頭,存欄優良種豬2000 頭以上。
奈曼旗關工委五老科技智囊團抓實“三幫”(幫立志、幫技能、幫創業),依托創業服務站,先后幫助3100 多名青年就業,使2000 多名青年成了創業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