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賽區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保措施,工程建設中的樹木、砸掉的石頭等都作為原材料全部在賽區內使用;100%使用風電、太陽能電力等綠色能源;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延慶冬奧村、山地新聞中心四大場館全部通過綠色建筑三星級認證;水資源實現循環利用……延慶賽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冬奧會可持續性的綠色賽區,賽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綠色建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張北柔性直流工程作為世界首個輸送大規模風電、光伏、抽水蓄能等多種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電網,把張家口地區的清潔能源輸送到北京,助力北京冬奧會在奧運會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
延慶賽區的能源也來源于張北,全賽區使用了100%綠電。延慶賽區雪車雪橇賽道、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使用的都是光伏發電,賽區里的替代電源也都是綠電沒有任何化石能源,如索道、造雪、廚房、采暖、空調、照明等都是綠色電力。
“要積極謀劃冬奧場館賽后利用”冬奧會賽后場館不能閑置,綠色電力為場館賽后再利用節能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創造了條件。延慶賽區的四大場館全按照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建造。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按照北京冬奧組委和北京市規劃和自然委
員會創新組織編制的京津冀通用的《綠色雪上場館建設標準》三星級標準建造,節能等級達到嚴寒地區標準。延慶冬奧村、山地新聞中心,按照北京市綠色建筑相關標準的三星級標準建造。延慶賽區還建設了“零碳示范館”,即北區高山運動探險組團、南區雪車雪橇中心組團、奧運村組團、綜合服務組團、營地擴展組團、西大莊科村及大眾雪場組團共同形成的大型冬奧主題園區。

水資源循環利用
水資源循環利用倍受全球關注。延慶賽區用水主要是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道造雪及延慶冬奧村等生活用水。其中,生活用水由專門修建的自來水管線提供。為最大限度降低水資源消耗,延慶賽區從工程規劃建設之初,就將“節水優先”理念考慮在內。為實現全部水資源循環利用,仔細測算高山滑雪賽道造雪用水總量,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建立了造雪引水系統,包括高程在900米和1050米的兩個塘壩以及高程在1290米的蓄水池。
延慶賽區造雪引水系統非常注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除了承擔造雪用水調蓄和對融雪水的收集外,900米和1050米的塘壩還能對賽區內自然降水進行有效收集,并讓其經過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回用。雪季過后,賽區融雪水、雨水都可通過天然溝道匯流收集至900米塘壩內,用于賽區綠化。
延慶賽區不僅雪水、雨水經收集經過處理后被循環使用,各類生活污水也被全部收集處理后再利用。延慶賽區有一套污水處理系統,并且各類建筑的節水型生活用水設施普及率達100%,可將分散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收集,并入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后用于綠化澆灌、沖廁等。延慶賽區實現了“向自然界零排放”,最大限度減少水資源浪費。
隨著北京冬奧會賽事舉辦的腳步日益臨近,生態可持續性的延慶賽區已蓄勢待發——國家高山滑雪中心7條賽道從海拔最高點2198米山端直瀉而下,11條纜車索道將場館區串聯;山腳下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16個彎道角度、坡度各不相同,宛若一條游龍飛騰于山脊之上;延慶冬奧村若隱若現,掩映于山林之間……屆時將在這里產生21塊冬奧會金牌、30塊冬殘奧會金牌。
翹首以待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人與冰雪、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華美樂章!
無論大小,每一處都要“可持續性”
延慶賽區山頂有個出發區,是比賽時所有運動員的出發地,也是賽后旅游觀光的索道終點,場館建設時在那里建了廁所,如果修管道將廁所污水排到山下再處理,挖管道埋放溝不僅會對植被造成破壞,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為落實“可持續性”要求,賽區規劃設計時就協調環衛將廁所污染物臨時儲放在特定的儲藏桶里,采用車運的方式運送到山下處理,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另外,統籌施工過程中挖、砸出來的原生碎石也被用來制作“石籠墻”或砌筑樹木的“安樂窩”、修建停車場等;賽區內工程施工初期伐掉的原生樹木,被做成賽區里需要的板凳、柵欄、路標等,剩下的邊角料也被適當破碎用作花草種植需要的碎屑層。延慶賽區工程建設中還采用了大量的可拆卸預制裝配式結構,不僅施工效率、質量高,而且對環境影響最小。如,媒體運行區等諸多設施都使用了臨時設施,可在賽后拆除;纜車站等也采用了裝配式建造,同樣也可以拆除。延慶賽區從小的細節到大的每一處都體現了可持續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