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華
(貴州省思南縣文家店鎮畜牧獸醫站,貴州 思南 565100)
養豬行業的飛速發展在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隨著養豬戶的增加,養豬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目前我國的小規模養豬戶數量正在穩步增加。小規模養豬戶的數量增加,對養殖戶的專業養殖能力也是一種考驗。根據市場調查,小規模養豬的過程中除了對環境要求提高之外,對各類豬疾病的防控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作為中小型養豬戶,對豬疾病的防控和治療能力,將決定整個養豬的成敗。因此,小規模養豬,需要有一定的疾病防護意識,并具有治療突發疾病的能力,才能確保養豬業穩定成長,保證經濟效益增長。

小規模養豬基地一般會在偏遠的地區,基地選址直接影響養殖環境,從而誘發疾病。例如,部分養殖戶會選擇在一些山區,這些地方日均溫差較大,光照較少,環境較為潮濕,從而誘發一些寄生蟲、豬痢疾病和皮膚病等。另一部分選擇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帶,平原地帶的雨水較少,較為干旱,切風力較大,疾病的傳播速度較快,不利于疾病控制。其次,豬的疾病產生,跟季節更替也有一定的關聯。小規模養豬的豬舍環境一般較為簡陋,設備較為簡單,不具備恒溫、排水、排便、通風的作用,從而導致季節更替過程中,大量的細菌滋生,誘發疾病。
豬飼料的正確配比,是促進生豬正常生產發育,降低疾病滋生的先決條件。小規模養豬一般不具備養殖經驗,在飼料配比過程中,不能嚴格遵守飼料配比,造成部分飼料配比失衡,豬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流失,豬體內抵抗力降低,容易誘發疾病。其次,養殖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豬飼料中添加一些催長素,或者濫用一些抗生素。長此以往,導致豬體內的重金屬堆積,對豬的腎臟和其他器官造成損傷,直接降低豬的抵抗力。另外,有的養殖戶為了降低養豬成本,直接使用發霉、變質的飼料,對豬的免疫系統造成破壞,極易誘發疾病。
養殖管理是對養殖環境、飼料、疾病防控管理的總稱。小規模養豬養殖戶基本上對科學的養豬知識較為缺乏,主要體現在:日常的清潔、消毒、疾病預防和治療。小規模養豬,由于規模限制,現代化的清潔、消毒工具無法使用,只能通過人力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生豬的生長環境不能達到標準,容易誘發疾病。其次,養殖戶不具備專業的養豬技術,沒有為豬接種疫苗的意識,對于疾病不能清楚的識別,治療不夠及時,從而導致疾病的傳染。
小規模養豬常見疾病種類繁多,誘發因素較多,做好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需要從基礎抓起,抓好每個環節的質量,從而有效的控制疾病。常用的疾病預防和治療措施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小規模養豬養殖戶在養殖的過程中,要根據豬的數量,不斷擴大豬舍,并且根據生豬不同生長階段,提供所需的生長條件。例如,在豬崽的養殖過程中,要做好豬舍的保暖。根據養殖氣候的變化,以溫室培養為主。在培養室適時增加一些暖燈,提高豬舍溫度,抑制細菌生長。其次,在豬舍要安裝排氣扇或者其他排氣設備,定時開放,做好豬舍的排氣換氣。另外,在夏季要對豬舍進行降溫,可通過噴水降溫,或者淋浴的形式來完成降溫。在冬季雨雪過后,要及時增加保暖設備,提高豬舍的溫度,確保豬舍溫度恒定。最后,養殖戶定期要從上至下,徹底清潔豬舍內外。同時,做好豬舍消毒。消毒要對豬舍的墻壁、地面、空氣進行噴灑消毒劑,抑制細菌滋生,降低生豬發病率。
小規模養豬的飼料配比,除了要根據豬的生豬狀況來決定之外,還要考慮環境和氣候因素。根據豬的發育程度和氣候變化,實時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提高免疫力的成分,增加生豬的抵抗力。其次,豬飼料必須要保證新鮮度。對于腐爛的飼料,堅決不能使用。選擇一些營養成分較高的飼料,進行科學的配比,降低飼料中的霉菌毒素。另外,在日常的飲水中,要保證水源干凈、衛生,從而降低豬疾病暴發風險。
生豬疫苗的接種,對常見疾病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注射疫苗,選擇一些具有預防疾病的藥物或者抗生素,例如豬免疫球蛋白的注射。另外,根據生豬的數量和疫苗使用次數,不斷地更新疫苗,防止疾病對疫苗產生抗體。其次,在生豬注射疫苗前后,要避免投食一些抗病毒類藥物,避免藥物發生抵觸,造成負面影響。最后,對于豬群疾病主體,要進行及時隔離,對豬舍及時消毒,降低疾病傳播風險。
驅蟲一般在豬飼料中投放適量的驅蟲藥物,養殖戶根據生豬的狀況,每兩個月左右為豬進行一次驅蟲。每次驅蟲結束,對豬糞便及時進行清除,對豬舍進行消毒,徹底遏制寄生蟲病的發生。其次,在季節更替中,要對生豬進行驅蟲。在驅蟲過程中,要注重生豬的飼料攝入量和飲水量,確保驅蟲效果。
小規模養豬常見疾病的預防,要從生豬的生長環境抓起,注重每個養殖環節,提高養殖戶的預防意識和養殖能力,從根本上做好疾病預防。豬疾病的治療,重在時效性和高效性,養殖戶要及時辨別疾病種類和誘發原因,做好隔離,對癥治療,控制豬疾病的傳播,達到有效治療的效果,從而提高生豬的質量,增加養殖戶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