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榮,米賢軍
(1.中山市東升醫院,廣東 中山 528414;2.中山市博愛醫院,廣東 中山 528414)
月經量過多、經期持續時間較長、月經周期不規律、絕經后出血或非月經期出現出血等現象統稱為子宮異常出血,是婦科發病率較高的常見疾病[1]。子宮異常出血的誘因較多,包括內分泌失調、妊娠相關疾病以及婦科腫瘤,主要病因在于人體內分泌失調,即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異常。研究表明,年齡增長與內分泌失調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2]。子宮異常出血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兩類,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僅參考患者的體征表現和病史收集等手段極易導致誤診的發生,由此可見,采取合理且有效的鑒別措施具有積極的意義[3-4]。對子宮異常出血進行診療時,首要任務是明確其出血原因和類型,再結合患者的個體差異,以及不同病因引發的出血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及時治療,提升臨床療效,同時對患者預后療效的提升也有著促進作用[5]。目前臨床對子宮內膜活檢病理的診斷價值認可度較高,普遍認可將子宮內膜病理活檢作為有效鑒別子宮異常出血的科學參考依據[6]。因此本研究就對50例子宮內膜不規則出血患者實施子宮內膜病理活檢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50例子宮內膜不規則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區間在22~73歲,平均(48.53±6.56)歲,產次0-5次,平均產次(2.51±0.48);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月經周期頻率、長度、周期及出血量異常者。②宮腔大小處于4-10mm正常值范圍。
排除標準:①存在生殖器官惡性腫瘤、血液系統及免疫系統疾病相關病史者。②存在腎、肝及心功能異常、心理障礙以及精神障礙者。③排除存在B超檢查相關禁忌證者。
患者入組后,詳細了解收集患者的既往相關病史,結合患者個人情況完善相關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其后在無菌環境中行無菌操作診刮患者的子宮內膜,進行病理檢測。操作步驟:將患者會陰處進行常規消毒,使用宮頸鉗將宮頸鉗持住,宮腔深度以探針進行探測,操作完畢后,將刮匙深入宮底,自上而下刮取宮壁,得到相應的檢測樣本,采用10%中性福爾馬林進行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HE染色,置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病理。此過程需充分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差異,擇取適宜的時間進行子宮內膜診刮,如: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者,以月經周期第5~7天為佳;經期規律但期間極易出血者,擇其月經期前1~2天進行診刮為宜,通常不選擇在患者月經期間進行此操作。若患者子宮內膜出血量較大,則應盡快進行診刮。
B超檢查:排空尿液,取膀胱截石位,進行B超探查,檢查其子宮大小及位置。
1.3.1 給予患者子宮內膜病理檢查,分析其子宮內膜病變類型、病變發生情況與年齡之間的關聯。
1.3.2 所有患者均行B超檢查,對比兩種檢測方式的診斷符合率。
本次試驗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s)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率,組間行χ2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50例患者的檢查結果顯示,50.00%患者屬于功能性出血,共25人,其中內膜過度增生占比36%(18/50);15例患者器質性出血(30.00%),其中宮內膜息肉發生率為16.00%(8/50),占比最高,余下患者子宮內膜病理檢查均無明顯異常,見表1。

表1 子宮內膜病理檢查結果(n/%)
經統計結果顯示,年齡超過40歲的患者子宮內膜癌變風險較高,且病變發生風險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而上升,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病變情況與年齡的關聯(n/%)
子宮內膜病理檢查對子宮肌瘤、流產的診斷符合率為100%,對于其他疾病的診斷符合率總體均高于B超檢查,見表3。

表3 兩種檢測方式診斷符合率對比(n/%)
月經是青春期后女性生理上的循環周期,月經的形成就是由于卵巢的周期性變化會引起身體激素的周期改變,子宮內膜在激素的作用下,發生周期性的脫落,主要表現為子宮周期性出血、陰道排血[7]。當機體處于正常的狀態時,無妊娠狀態下子宮內膜會自行脫落,引發子宮出血,而后以月經的形式將血液排出人體。卵巢或子宮等生殖器官一旦發生器質性病變也會引發子宮出血,與子宮異常的癥狀極為相似,極易造成臨床誤診、誤治的發生[8-9]。此類患者通常表現為經前出血、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過量、經期延長以及不規則出血等,僅依靠癥狀鑒別和病史綜合均無法準確進行診斷。此類疾病雖患者沒有致死、致殘的生命威脅,但若未及時診斷并給出正確有效的對癥治療方案也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若是由于婦科惡性腫瘤引起的異常出血未被及時鑒別,也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延誤,導致患者死亡[10]。因此積極尋求高效、準確的鑒別措施對此類患者病情早期進行甄別有著積極的意義。
隨著醫療科技以及影像學技術的革新發展,現下針對子宮異常出血的診斷措施也在不斷迭代更新,子宮內膜活檢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鑒別措施。相關研究顯示,子宮內膜活檢可作為鑒別子宮異常出血的科學依據[11]。通常在患者月經期前或絕經后進行,是一種診刮術,主要通過診刮子宮內膜的組織標本,通過分析該組織的病變情況來鑒別患者的病情情況[12]。若僅僅使用此法鑒別子宮及卵巢相關疾病,其準確性仍有待提高,需結合其他措施加以輔助手段來提升其診斷準確性。對于子宮異常出血者,子宮內膜活檢病理可較好的分辨病變類型,進而輔助臨床及時有效的給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此法操作過程中需嚴格把控刮取標本的最佳時間,避免重復操作導致患者承受痛苦程度加重。除此之外,通過診刮結合病理檢查結果,也可為協助醫生清晰的了解卵巢激素對子宮內膜的作用及影響,有利于其更好的判斷異常出血的病因所在,區分功能性出血和器質性出血,再結合患者的病史和癥狀表現,減少誤診、漏診的發生。本研究中對50例患者展開觀察分析,結果顯示近半數的患者屬于功能性出血,共25例(50.00%),其中內膜過度增生占比36%(18/50);15例患者器質性出血(30.00),宮內膜息肉發生率較高。占比16.00%(8/50),表明病理活檢對子宮內膜病變類型鑒別價值較高,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通過分析其與年齡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年齡超過40歲的患者子宮內膜癌變風險較高,且病變發生風險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顯著上升,由此可見,對于子宮異常出血患者,不可僅通過其年齡因素來輕易下診斷,采用子宮內膜病理活檢是最為便捷可行的方法。子宮內膜病理檢查對子宮肌瘤、流產的診斷符合率為100%,對于其他疾病的診斷符合率總體均高于B超檢查,表明子宮內膜病理活檢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對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患者采用子宮內膜病理活檢的臨床效果顯著,準確度較高,可作為科學參考依據,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值得臨床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