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玲
(廣東省中山市黃圃人民醫院,廣東 中山 528429)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的腦血管疾病,主要是指機體腦部血液供應出現障礙,引發機體腦組織缺氧缺血癥狀的發生,從而導致機體的腦組織出現缺血性壞死或軟化的癥狀,臨床上表現為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語智力障礙等癥狀[1]。常規西醫藥治療該病效果欠理想,隨著傳統中醫藥學的發展,中醫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優勢越發顯著。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分析,總結滌痰湯化裁方法,試探討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臨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將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n=20)與研究組(n=20)。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合并高血壓病17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心臟病3例;合并腦梗死后遺癥1例;患者年齡最大為75歲,患者年齡最小為36歲,平均(59.35±11.41)歲;發病后就診時間最早為1h,最晚72h,平均就診時間(23.73±28.29)h。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合并高血壓病16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心臟病1例;合并腦梗死后遺癥2例;患者年齡最大為75歲,患者年齡最小為35歲,平均(59.50±11.67)歲;發病后就診時間最早為2h,最晚72h,平均就診時間(28.65±25.92)h。經統計學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基礎疾患及發病后就診時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風病風痰瘀阻證診斷標準者;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者;腦梗死的類型為腦卒中大規模群體調查分型中的部分前循環梗死和后循環梗死;發病72 h以內;年齡35~75歲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NIHSS評分0~25分;mRS評分1~5分。
排除標準:顱內出血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意識障礙者;嚴重肝、腎功能性不全或肺部感染者;有嚴重的冠心病者;不接受研究或不配合治療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規范治療,包括腦梗死常規藥物及康復治療,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氫氯吡格雷、血栓通、胞磷膽堿等藥物以及根據患者情況酌情應用調脂、調壓、降糖等對癥處理。研究組則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滌痰湯辨證加減化裁:膽南星10g,姜半夏 12g,枳實 10g,茯苓 30g,陳皮 12g,石菖蒲 10g,竹茹 10g,生曬參 10g,川芎 10g,當歸尾 10g,地龍 10g,炙甘草6g;隨證加減:脾虛食少者加雞內金10g、白術10g;氣虛者加黃芪20g、山藥20g;陰虛者加知母10g、玄參10g;陽亢者加天麻10g、鉤藤10g;痰熱重者去生曬參,加綿茵陳10g、黃芩10g。煎服法:溫水1000mL泡1h,煎煮40min,取汁200mL,第2煎加水400mL,復煎20min,取汁100mL,2汁相混,分2次服,重者分4~6次服。每日一劑,連用5~12天。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改善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病患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且病殘程度為0級,則視為基本痊愈;病患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為1~3級,則視為顯效;病患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則視為有效;病患經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8%或者是惡化,則視為無效[3]。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有降低,研究組的下降幅度遠遠高于對照組(P<0.01)。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s,分)

表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s,分)
注: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 P<0.051);研究組治療前后比較P<0.012)
組別 例數 NIH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0 4.10±2.97 3.00±3.531)研究組 20 4.25±3.50 1.70±2.512)
從表2的結果可以發現,在臨床總有效率上,研究組95%明顯高于對照組70%(P<0.05)。

表2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差異[n(%)]
急性腦梗死臨床常規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改善腦循環、神經營養劑等,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氫氯吡格雷、血栓通、胞磷膽堿等藥物以及根據患者情況酌情應用調脂、調壓、降糖等對癥處理。以往臨床治療還 多采用急診靜脈溶栓的方法,因有溶栓時間窗限制且并發腦出血風險較高,溶栓治療難以廣泛應用。本病病程綿長,具有高致死率與高致殘率特點,單純西醫藥治療看似作用強大且迅速,但長期運用具有明顯不良反應,導致患者對藥物耐受性下降,療效欠理想。而單純中醫藥治療又顯得緩慢溫和,療效也不盡如人意。
在中醫學里,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風病”的范疇。中醫學認為急性腦梗死主要是由腑臟經絡功能失常、氣血逆亂所致,痰濁與淤血是腦梗死的發病原因,臨床治療的關鍵為化瘀滌痰、痰瘀并治[4]。本研究所采用的滌痰湯出自《嚴氏濟生方》,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方中的膽南星清熱化痰熄風為君藥;姜半夏燥濕化痰降逆為臣藥,佐以陳皮理氣化痰、枳實破氣除痞利膈,使氣行而濕化;石菖蒲祛痰開竅通心,竹茹化痰清燥開郁,促使痰消火降;生曬參大補元氣,茯苓淡滲利濕,炙甘草健脾益氣、調和諸藥,使濕無所聚、痰無所生,清陽得升而濁陰得降。本方諸藥合用可滌痰、清腦、開竅、固本,恢復氣機升降,從而發揮到化痰活血、和暢氣血的功效,達到化瘀滌痰、痰瘀并治的效果。本研究在中風病風痰瘀血阻絡證中加予川芎、當歸尾、地龍以增強本方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之功。據現代藥理研究[5],川芎能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降低凝血因子I水平,改善微循環;枳實能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石菖蒲有鎮靜安神作用;半夏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茯苓(量達30-60g)有持久的利尿作用,從而可減輕腦水腫;人參可調節神經沖動,使興奮和抑制狀態平衡,從而改善大腦功能紊亂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NHISS評分上,研究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滌痰湯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在臨床總有效率上,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急性腦梗死患者西醫藥常規聯合滌痰湯化裁治療的效果顯著,患者更加認可與滿意。綜上所述,滌痰湯化裁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臨床可進一步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