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佳,鄧文萍
(中山市港口醫院,廣東 中山 528478)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屬于臨床手術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麻醉方式,其主要是指排除穿刺部位有炎癥或感染等禁忌證后,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患者臂叢神經干周圍使其所支配的區域產生神經傳導阻滯的麻醉方法,通常適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等各種手術治療中。而臨床中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式的效果則主要取決于其定位方式,傳統的定位中通常給予患者采用解剖定位,其雖然具有一定的麻醉效果,但是會致使患者麻醉后產生相關的并發癥狀,從而降低其整體麻醉效果[1]。部分醫學研究專家則表示,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麻醉后的整體麻醉效果較為顯著;因此,本次研究中將針對這一結論進行分析,評價對比兩種定位方法在臂叢神經麻醉中的麻醉效果。
研究資料為本院選取的上肢手術治療患者100例,患者納入時間為2019年8月至2021年5月;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內容及麻醉和手術治療指征,排除急診、合并重要臟器損傷、精神類疾病及依從性較差者。給予所有納入此次研究對象均進行統一編號后,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患者50例;常規組給予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麻醉,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平均和體重指數分別為(40.3±4.6)歲和(23.1±2.8)kg/m2;所有患者的 ASA 分級均在Ⅰ~Ⅱ級之間。實驗組給予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麻醉,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平均和體重指數分別為(40.5±4.5)歲和(23.3±2.8)kg/m2;所有患者的 ASA分級均在Ⅰ~Ⅱ級之間。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經全部簽署協議書;兩組研究對象的資料,包括性別、平均和體重指數及ASA 分級等,比較差異小,無統計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兩組研究對象均按照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術前8h的禁食、禁水,并在術前30min左右給予阿托品0.5mg與苯巴比妥鈉0.1g肌內注射,做好心電圖、血壓以及脈搏氧飽和度等相關指標的觀察和監測。
1.2.1 常規組患者
常規組,給予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麻醉。指導患者行仰臥位后尋找三角區域,并選擇在距離肩胛舌骨肌(細條橫向走行肌肉)周邊作為穿刺點,將穿刺針垂直刺入,刺入深度為3cm左右,逐漸向足側推進,一直到感覺異感或觸及橫突為止,之后回抽無血液和腦脊液后給予20-25mL的局部麻醉藥物進行注入。
1.2.2 實驗組患者
實驗組,給予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麻醉。指導患者行仰臥位后將超聲定位儀的探頭放置在患者側鎖骨上方位置,距離2cm左右,在其輔助下獲取患者的臂叢神經縱、橫切面圖像并準確找到臂叢神經叢和大血管位置,之后將穿刺針刺入,刺入位置為斜角肌,在超聲圖像顯示下將其位置進行調整至滿意后,注入20-25mL局部麻醉藥物。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麻醉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作以有效的對比和分析。
(1)麻醉效果[2]:麻醉操作時間、麻醉起效時間較短,麻醉阻滯評分較低的一組患者表示其整體麻醉效果較好;其中麻醉阻滯評分按照患者的針刺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越低表示其阻滯效果越為顯著。
(2)麻醉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刺破血管+霍納氏綜合征+氣胸)/總例數*100%。
對兩組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率(%)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如表1所示,實驗組的麻醉操作時間、麻醉起效時間均相比常規組較短,且麻醉阻滯評分較低,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比常規組和實驗組的麻醉效果[±s]

表1 對比常規組和實驗組的麻醉效果[±s]
組別 例數 麻醉操作時間(min) 麻醉起效時間(min) 麻醉阻滯評分(分)常規組 50 5.66±1.28 3.58±0.41 2.88±0.56實驗組 50 2.79±0.90 2.17±0.38 2.93±0.45 t-2.580 2.864 4.330 P-0.000 0.005 0.000
如表2所示,常規組的麻醉并發癥發生率為16.00%(8/50),其中刺破血管患者3例、霍納氏綜合征患者3例、氣胸患者2例;實驗組的麻醉并發癥發生率為4.00%(2/50),其中刺破血管患者1例、霍納氏綜合征患者1例;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對比常規組和實驗組的麻醉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行業中麻醉技術的不斷提高和進步,再加上超聲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超聲引導定位下臂叢神經麻醉已經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多種手術治療中,且深受患者和醫療人員的認可[4]。傳統的解剖定位下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雖然具有一定的麻醉效果,但是該效果會受到臨床操作醫師水平的經驗所影響,需要穿刺者具有較高的臨床豐富經驗,且對臂叢神經、血管分布及穿刺位置了解清晰,否則將會致使患者在穿刺過程中造成較多的失誤現象,引起疼痛感甚至還會對麻醉藥物的效果產生影響,可以說具有較多的局限性,需要持續的研究和分析[5]。
本次研究中通過給予上肢手術治療患者采取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的結果表示:患者的麻醉操作時間、麻醉起效時間較短,麻醉阻滯評分較低;且麻醉后產生的刺破血管、霍納氏綜合征、氣胸等并發癥發生率為4.00%;相比傳統解剖定位下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組間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超聲引導技術屬于一種可視化技術,可以清晰直觀地向操作者進行解剖結構和操作過程的展示,從而整體降低在麻醉阻滯中的安全隱患,提高阻滯成功率;而本次研究中經過在臂叢神經麻醉中實施超聲引導定位和傳統解剖定位后的對比結果中,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更佳[6]。該種定位方式可以促使操作者在超聲圖像的輔助下對于患者的臂叢神經及各分支神經的分布情況進行充分明確,并在其監督下進行全部穿刺過程,顯而易見的降低了穿刺的失誤率,同時還可以幫助操作者能夠清晰的觀察到麻醉藥物的分布情況及應用效果,對于藥物注射方向可以隨時進行準確調整,促使麻醉操作時間、麻醉藥物的起效時間更短,從而整體提高對于手術治療患者的整體麻醉效果[7]。另外,部分醫學文獻中也曾表示[8],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后的結果顯著,其安全性更高,麻醉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4.00%,這一結論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相比傳統的解剖定位,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中采取超聲引導定位技術效果更加明確;不僅可以縮短患者的麻醉操作及起效時間,提高麻醉阻滯效果,同時還可以整體降低患者麻醉后產生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具有一定的麻醉安全性,可給予一定的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