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玲
(全州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西 桂林 541500)
腦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神經外科疾病,多因患者腦動脈內腔局限性異常增大繼而導致動脈壁形成顱腦血管瘤樣病變[1]。腦動脈瘤患者發病后,患者的臨床主要表現是動脈瘤破裂出血后引起頭部劇烈疼痛、意識障礙以及局灶癥狀等,嚴重時患者甚至會有昏迷、偏癱等多種嚴重不良癥狀發生。現今,臨床尚未徹底明確腦動脈瘤的相關發病機制。臨床認為,腦動脈瘤的發生和天性因素、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發育異常、腦創傷以及腦感染等多種因素相關[2]。因腦動脈瘤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臨床多通過手術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血管栓塞術以及顯微手術夾閉術均是臨床應用頻率較高的一種腦動脈瘤手術,本研究主要對比兩種手術的臨床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2019年1 月到2020年4月,醫院收治116例腦動脈瘤患者,基于隨機數字表法將116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8例患者。入選標準:患者均滿足《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的臨床診斷標準[3];均經CTA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多種影像學檢查確診;首次發病;患者均滿足手術指征;排除標準:腦動脈瘤復發患者;合并腦卒中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觀察組男女比為34:24,年齡50-77歲(63.68±8.27)歲,病 程 2-7月(4.69±2.11)月,動脈瘤直徑在5.5-19.8mm(12.86±5.11)mm。對照組男女比為 32:26,年齡 51-76歲(63.83±8.40)歲,病程 2-6月(4.41±2.03)月,動脈瘤直徑在 5.7-19.9mm(12.97±5.23)mm。兩組臨床相關數據比較無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全麻,經股動脈穿刺,在DSA輔助下明確患者動脈瘤的實際位置與大小,應用脫卸彈簧圈輔助微導管置入動脈瘤病灶部位(腦動脈瘤腔中的1/3-1/2部位),然后對病灶實施栓塞,直到完全栓塞。栓塞成功后,對穿刺點實施壓迫止血,并在穿刺點覆蓋敷料,并進行常規包扎處理。
觀察組實施顯微手術夾閉術,全麻,固定釘頭架(3個-4個),實施 Yasargil 翼點入路,顯微鏡直視下分離側裂,探查大腦狀態,分離瘤頸,應用臨時阻斷夾將供血動脈阻斷,充分暴露患者的視交叉池,促進腦脊液釋放,逐步清除腦內積血,充分暴露腦動脈瘤,并進行夾閉處理。夾閉完畢后,松開臨時阻斷夾,促使動脈恢復通暢,縫合創口。覆蓋敷料,并進行常規包扎。
患者的手術治療有效率,療效評定標準[4]如下,顯效: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腦動脈瘤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功能顯著改善。有效: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腦動脈瘤癥狀明顯緩解,神經功能有一定改善。無效: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腦動脈瘤癥狀、神經功能無明顯變化。
患者的并發癥(腦血腫、腦缺血、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疾病復發率、病死率。
患者的GOS評分、Barthel 指數,分別在手術前后應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Barthel 指數評分評分進行評估,分數越低,患者的狀態越差。
予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本研究數據計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治療有效率大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的手術治療有效率對比(n/%)
觀察組的并發癥(腦血腫、腦缺血、腦血管痙攣)發生率、疾病復發率、病死率小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比(n/%)
兩組手術前的GOS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無差異(P>0.05),觀察組手術后的GOS評分、Barthel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患者的GOS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
腦動脈瘤會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傷,有調查數據指出,腦動脈瘤每破裂一次,患者生存率則會減少一半,且該病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腦動脈瘤有多種類型,如感染性、先天性、外傷性以及動脈硬化性這四種類型。但是,人體腦部組織解剖學結構非常復雜,腦組織十分精密,所以手術難度非常高。
目前臨床多通過血管內介入栓塞術達到治療腦動脈瘤的效果,將栓塞物準確注入患者的動脈瘤中,達到填塞動脈瘤,使動脈瘤腔內血栓化、機化,終止出血和治愈動脈瘤的效果。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在臨床具有多年的應用歷史,并在多種血管性疾病、腫瘤性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并獲得大量患者的認可。我國有三十多年的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應用歷史,并在應用過程中不斷改進現有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探究手術的近期效果與遠期治療效果,力求進一步提高手術的應用價值。臨床認為,動脈瘤栓塞術要求在DSA下明確患側的動脈瘤位置、大小以及形態,選擇相對柔軟有彈性的彈簧圈有效栓塞動脈瘤,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術中動脈瘤破裂風險,獲取理想的預后效果。但是目前較多患者動脈破裂出血后出現瘤周血腫,顱內占位效應明顯,單獨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并不能減輕顱內占位,會增加患者的術后功能障礙及病死率[5]。
顯微手術夾閉術是近年來比較推崇的腦動脈瘤手術治療方法,主要借助顯微鏡的可視化功能,明確患者的大腦狀態,準確探查腦動脈瘤責任血管,并對出血血管實施有效夾閉止血,繼而清晰顯露并夾閉動脈瘤,達到臨床治療目的。顯微手術夾閉術大多數動脈瘤可采用翼點入路,顯微鏡下可為主刀醫師提供一個短、直手術視野,能方便更好的將蝶骨嵴磨除,甚至磨除前床突,順利分離側裂,充分暴露大腦willis環,可明確患者的腦動脈位置以及大小、指向,還可有效避免手術對健康組織造成的損傷,并且可有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再者,手術還可快速徹底的清除瘤周血腫,減少占位效應,降低患者的顱內壓水平,可減輕患者術后腦水腫以及腦出血等繼發不良反應,可有效避免腦痙攣的發生。最后,顯微鏡可獲取高清晰圖像顯像與數字手術圖像,可在顯微鏡引導輔助下,開展各種精細化操作方案,可進一步提高手術的精準性,可減輕手術對人體正常血管與正常細微神經造成的影響,可提高手術安全性。
王國偉等[6]人的研究指出,顯微外科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的效果優于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本研究贊成以上觀點,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治療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疾病復發率、病死率、GOS評分、Barthel 指數顯著優于對照組。
由上可知,顯微手術夾閉術可有效治療腦動脈瘤患者,整體療效優于血管栓塞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