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童
摘 要 網絡短視頻中的“審丑”現(xiàn)象成為如今短視頻的亂象之一,從異化理論的角度出發(fā),以“迷人的郭老師”為例探討短視頻平臺中“審丑”傳播的異化表現(xiàn),即對主播、受眾、平臺的生態(tài)的異化,認為主播擺脫不了人設的制約,成為逐利機器;受眾變?yōu)椤皵底謩诠ぁ焙汀皢蜗蚨鹊娜恕保恢鞑ズ褪鼙姽餐斐啥桃曨l平臺的異化。竭力說明短視頻平臺中的“審丑”現(xiàn)象會對社會大眾文化產生異化,即大眾精神文化底線受到沖擊,主流價值觀可能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消解。最后表明“審丑”亂象的治理需要多方共同發(fā)揮作用。
關鍵詞 異化理論;“審丑”現(xiàn)象;短視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9-0062-04
根據第47次CNNIC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8.73億,占網民整體的88.3%。短視頻以其具有碎片化、操作門檻低、社交屬性強、傳播速度快等特點[1]自出現(xiàn)以來便顯現(xiàn)出強有力的姿態(tài)。從2017年開始,短視頻成為中國原生互聯(lián)網文化新的增長點,不但專業(yè)平臺數量呈現(xiàn)出迅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而且對短視頻的消費習慣也在中國青年網民群體中迅速形成[2]。然而在贊揚短視頻行業(yè)迅猛發(fā)展的同時,橫生的短視頻亂象也亟需關注。
1.1 異化理論的發(fā)展
黑格爾率先將“異化”一詞引入到哲學領域中,并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隨后,馬克思批判地繼承發(fā)展了黑格爾的異化思想,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勞動異化論,即物的異化、自我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的異化。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自勞動異化論提出后趨于成熟,之后馬爾庫塞又秉承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對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進行思考,提出人的異化、人的思想文化的異化以及人在消費上的異化。
雖然馬克思和馬爾庫塞的異化理論是基于特定時代,對當時社會和國家制度的分析,但在互聯(lián)網時代異化理論依舊能煥發(fā)生機,我們也能從中窺見如今的社會趨勢。
1.2 “審丑”類短視頻本身是一種異化
如今的“審丑”問題是抖音、快手等各大短視頻平臺橫生的亂象之一。“審丑”的概念眾說紛紜,但總的來說“審丑”是相對于審美而言的,有人認為“丑”也是一種特殊的“美”;也有人認為“審丑”與審美相對立。在本文中,采用第二種說法,即通過對“審丑”的否定來闡述短視頻的“審丑”危害。
“審丑”本應以一種否定的形式出現(xiàn),“審丑”現(xiàn)象的最終目的也是通過對丑的批判來達到對美的追求,但當“審丑”現(xiàn)象進入互聯(lián)網中,尤其在如今的短視頻平臺上,各式各樣的丑象得到飛速地傳播并擁有大批受眾。“審丑”似乎不再作為否定形式出現(xiàn),反而以丑為美。因此,如今的“審丑”狂歡也可稱為是對審美文化的異化。
一方面,短視頻平臺出于利益,監(jiān)管缺失導致“審丑”亂象出現(xiàn),平臺生態(tài)產生異化;另一方面,泛娛樂化的趨勢使得社會主流價值觀消解[3],大眾對“審丑”不進行批判反而以消遣心態(tài)面對丑象。因此,在如今的短視頻“審丑”現(xiàn)象本身已經是一種文化異化的邏輯基礎上,短視頻平臺中“審丑”傳播的異化表現(xiàn)和“審丑”問題對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后果值得仔細研究。
2.1 主播異化:人設制約與逐利機器
2.1.1 主播難擺脫人設制約
一頭蓬松的黃色亂發(fā)、時常皺在一起的五官和略胖的體型構成了郭老師的外貌特征,時不時地高聲尖叫、對著觀眾毫不顧忌地放屁,吃播時再來幾句“郭言郭語”便是其短視頻和直播時的內容。然而就是這樣看似瘋癲、邋遢和低俗的郭老師卻在短視頻平臺上有著火爆的人氣,在快手、抖音分別擁有“350萬+”和“600萬+”的粉絲量。
據郭老師的老粉所說,她早期雖不似今天這般裝瘋賣傻,但仍是亂發(fā)素顏的形象,直播和他人PK時也是辛辣地諷刺對手。這表明郭老師瘋癲的人設并不是突然打造出來的,而是隨著做短視頻的時間變長,她越發(fā)的清楚需要對自身特質進行更為深刻的標簽化,即加固神經質的特征,以此來炒作自己。然而人設是被設定出來的,正如戈夫曼的觀點,個人會為了使他人按照預期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展示自我,因此人設必定帶有表演性質[4]。
短視頻中的角色扮演是個體主動選擇并實施的,然而長時間的人設表演帶來的后果是個體被所謂的人設奴役,人設成為其無形的制約,自身反而成為為人設而活的傀儡。至此達到了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郭老師主動選擇了癲狂的人設,但人設反過來成為與她對抗的力量,使得郭老師逐漸喪失了自己。當她想要解構自己原本肥胖、邋遢的人設時,便遭到了部分粉絲的反對,認為如果郭老師開始化妝、減肥,便失去了她獨特的娛樂價值。
2.1.2 主播走向逐利機器
郭老師如此在意并精心鞏固自己的人設,目的是追求利益。自媒體是她的職業(yè),她需要觀眾的流量實現(xiàn)商業(yè)變現(xiàn)。據網友預測,如果郭老師每天都直播,那么她的月收入能超過20萬。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數字勞動并非是強制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勞動異化是人們主動參與并且樂在其中的物化活動[5]。這種無形的壓迫和奴役比強制更加難以注意和防控,在技術帶來的物質享受中,人們逐漸丟失了創(chuàng)造和超越的可能。
短視頻平臺給予了郭老師表演的土壤,從大批受眾手里得來的巨大流量和利益使得她無法擺脫人設,在利益的驅使下郭老師受著市場和資本的奴役,進行賣丑,但她并非不是心甘情愿的。當被其他人攻擊時,她對粉絲說:“本來就是掙這份錢的,別人罵兩句我都是能接受的。”郭老師對自己視頻的內容有著清楚的認知,但她仍然選擇了吃這碗飯,并在物質收入中迷失自我,陷入自我的異化。
2.2 受眾異化:數字勞工與單向度的人
2.2.1 受眾成為無意識的數字勞工
在郭老師成為網絡紅人的過程中,觀看郭老師短視頻和直播的受眾也被異化,成為“數字勞工”。數字資本建構的世界工廠中存在著大量的“i奴”[6],“i奴”中就包括深陷數字產品而無法控制自我的消費者。
觀看郭老師的短視頻用戶大多出自獵奇的心理,不符合傳統(tǒng)邏輯的丑行也確實足夠引起大眾的窺探欲[7]。這些用戶在觀看過程中被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看熱鬧的“真香”黨變?yōu)楣臆姡灰徊糠謪拹汗蠋煟瑢ζ溥M行批判和謾罵;剩下的則是未表態(tài)的沉默者。但在平臺嚴密的算法和嚴格的流量變現(xiàn)機制中,用戶的觀看、點贊和評論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贊賞還是厭惡,都對郭老師的出名和獲利起了助推作用[8]。異化就產生在受眾觀看郭老師短視頻時的初衷和現(xiàn)實引起的對抗中,這種異化是無意識的,受眾在自以為的娛樂消遣中對郭老師產生情感投射[9],陷入郭老師的視頻中無法自拔,甚至還在失去自主性的數字勞動中產生消費上的失判。
郭老師遵循“身體是最美的消費品”的邏輯,將自己出格的言行舉止編碼為符號讓受眾進行消費。郭老師在直播時會和其他主播進行PK,獲勝者將對失敗者進行懲罰,比如全臉涂黑、向頭上砸雞蛋等。直播PK的實質就是雙方主播比拼禮物值,禮物多的主播便獲勝。在限時PK的緊張、刺激和雙方主播以身體為媒介、運用身體符號[10]做出吸人眼球的舉動中,粉絲不惜花費大量金錢來支持喜愛的主播。然而這樣的消費被一時的刺激和主播的話術所主導,并不完全理智。
2.2.2 受眾成為“單向度的人”
受眾成為數字勞工是短視頻“審丑”帶來的即時性的異化,同時受眾所受到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應該關注,即馬爾庫塞所提出的“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認為在發(fā)達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受到更為隱秘的剝削,逐漸喪失革命性從而被技術控制和奴役,成為喪失否定思維能力的單向度的人。“單向度的人”的觀點放在當今的語境下來看,我們要關注到的是技術所產生的危害。
郭老師的爆紅雖引起了支持方和批判方的大肆爭論,但同時一部分人發(fā)現(xiàn)了“審丑”的財富密碼,相繼學習和模仿郭老師的郭言郭語和扮丑作怪式視頻風格。受眾在短視頻的算法推薦所形成的信息繭房下,見怪不怪的心理逐漸形成;當“審丑”現(xiàn)象頻發(fā),原本批判的受眾就會產生“害怕孤立”的心理,根據意見氣候轉變觀點,變得麻木或是接受。逐漸的,受眾被技術主導,從而喪失了主動性、否定性和與社會對抗的能力,沉溺于個人情感宣泄和道德放縱[11],成為單向度的人。
2.3 平臺異化:眼球經濟下的“審丑”狂歡
短視頻平臺中的主播和受眾的異化構成了短視頻平臺的異化,表現(xiàn)在各大短視頻平臺為了吸引受眾注意力、獲得流量效益而放松了內容的管理[12],整體平臺環(huán)境趨于低俗化[13],也就是眼球經濟下的“審丑”狂歡。郭老師的爆紅不止步于個人,還帶動了一輪模仿熱潮,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上從KOL到普通用戶,都紛紛學起了“郭言郭語”,形成一種傳播儀式觀[14]。鏡頭前的他們學習郭老師將獼猴桃說成“迷hotel”、姐妹說成“集美”,再配上尖叫和面目猙獰晃舌頭的動作。低門檻的模板化表達、多元傳播主體的參與[15]使得“郭言郭語”形成病毒式的傳播。一時間,短視頻平臺仿佛成為狂歡廣場,在這個虛擬廣場中,“審丑”從例外變成常態(tài),一個接一個類似的短視頻吞噬著人們的時間與金錢[16]。
郭老師的荒誕人設在短視頻平臺上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及價值,甚至轉變?yōu)橐环N文化符號,代表了不畏世俗流言,勇敢做自己的價值觀,更上升到女性反抗傳統(tǒng)社會性別構建的高度[17]。郭老師的意義在眾聲喧嘩中被不斷地解構和重構[18],帶來的后果便是“審丑”在短視頻平臺的泛濫,而這不得不提郭老師爆紅的頂層邏輯——平臺的流量利好。
郭老師的起點平臺為快手,成為一種網絡文化現(xiàn)象卻是在抖音。抖音中“迷人的郭老師”的話題有30.7億次的播放,模仿投稿中也不乏抖音的頭部主播,雖然沒有證據表明郭老師得到抖音運營團隊的助推,但高數據的背后,頭部主播的加入和模仿的低門檻所帶來的算法傾斜不可忽視。于短視頻平臺而言,郭老師的個人命運或許并不在其考慮范圍內,郭老師和其相關的丑態(tài)短視頻所能帶來的流量紅利才是平臺的眼神聚焦點。
在當前社會,短視頻尤其成為生活景觀的制造工具[19],短視頻平臺所形成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并不是客觀環(huán)境鏡子式的再現(xiàn),但卻制約著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從而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產生影響[20]。探討短視頻“審丑”現(xiàn)象所帶來的異化影響不能簡單的止步在網絡環(huán)境中,而是要帶入現(xiàn)實,研究其對社會現(xiàn)實所造成的異化。
3.1 精神文化底線的沖擊
從淺層次看“審丑”現(xiàn)象會帶來社會大眾的“審丑”疲勞,從而降低對“審丑”的敏銳度,受眾的心理從原本的驚奇與批判到后來的習以為常。從更深層次看, “審丑”的現(xiàn)象使得“審丑”背離了抑惡揚善的初衷,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的底線受到挑戰(zhàn)。
網絡紅人們利用自己的身體,拋棄道德底線,通過“扮丑+作秀”顛覆以往腳踏實地奮斗的成名模式[21],而這樣極端的成名模式逐漸被接受、認同甚至模仿。“審丑”現(xiàn)象的興起從短視頻平臺蔓延至整個網絡世界再轉化到現(xiàn)實世界,大眾難免對社會道德產生越來越低下的判斷。在如今的后羞恥時代,社會在面對逐漸丟失羞恥感的大眾時,不得不降低原本的精神文化底線而提高容忍度。在展現(xiàn)丑態(tài)也能走紅和獲利的當下,社會風氣極易變得浮夸且虛榮,被同化的大眾也將丟失原本的精神文化底線,將病態(tài)視為常態(tài)。
3.2 主流價值觀的消解
“審丑”的擁護者高舉提倡多元,保護個性的旗幟,為各種丑人、丑事、丑態(tài)搖旗吶喊,然而這些顛覆傳統(tǒng)審美方式的低俗及非理性內容,為了迎合大眾的窺丑欲望和市場利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消解了主流文化的意義及內涵[22],若是不加引導,從長遠來看對整個社會的文化發(fā)展必定起阻礙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化程度越高,個體的思想環(huán)境也越發(fā)自由,價值觀的多元化不可避免,但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仍應處于主導地位,當“審丑”現(xiàn)象不斷邊緣主流價值觀時,不僅會讓大眾在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迷失自我,還可能使社會的主流價值導向發(fā)生偏轉。
郭老師在短視頻“審丑”現(xiàn)象中不是第一個紅人,也不會是最后一個,而“審丑”也并非一無是處。在城市的快節(jié)奏高壓力下人們確實需要諸如郭老師這樣純粹的娛樂性人物來排解生活壓力、滿足一些精神需求[23]。但從異化理論的視角看,“審丑”現(xiàn)象所帶來的相關后果是必須要警惕和防范的。
網絡短視頻是目前最為大眾化的一種文化傳播方式[24],其中的“審丑”亂象亟需重視和改善。令人欣喜的是,國家已經出手整治,相關部門不斷出臺管理措施,平臺方也積極響應,對短視頻及直播中的場所、內容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25]。除此之外,主播和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對短視頻“審丑”現(xiàn)象的改善也起著重要作用。這種多方主體和多種措施的并舉值得稱贊,但對“審丑”現(xiàn)象的改善是否有效以及是否能形成長效機制仍需持續(xù)關注,期待在眾多合力共同作用下的一體化治理結構[26]能帶來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李曼婷,楊登洲.自媒體短視頻創(chuàng)作庸俗化的傳播學解讀:以抖音為例[J].新聞知識,2019(7):46-48.
[2]常江,田浩.迷因理論視域下的短視頻文化:基于抖音的個案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8(12):32.
[3]位云玲.原創(chuàng)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持續(xù)走紅的原因探究:以《上新了!故宮》為例[J].藝術評鑒,2019(7):169-170,76.
[4]王衛(wèi)池.擬態(tài)環(huán)境下網紅的傳播符號學研究[J].東南傳播,2019(3):93-94.
[5]欒軼玫,張雅琦.人設奴役與數字勞工:異化理論視角下的直播帶貨[J].傳媒觀察,2020(10):19-26.
[6]夏冰青.數字勞工的概念、學派與主體性問題:西方數字勞工理論發(fā)展述評[J].新聞記者,2020(8):93.
[7]位云玲.觀察類綜藝節(jié)目走俏的原因探究:以《我家那閨女》為例[J].藝術科技,2019,32(3):115,128.
[8]楊鑫,馮廣圣.基于趣緣的隱性連接下文化的狂歡:基于“驚雷”“淡黃長裙”現(xiàn)象的考察[J].東南傳播,2020(11):83-85.
[9]王燦,馮廣圣.情感喚醒與鄉(xiāng)村認同:從《向往的生活》看慢綜藝熱[J].新聞知識,2020(7):62-65.
[10]黃兆雪.景觀社會下“吃播熱”背后的冷思考[J].東南傳播,2019(6):80-81.
[11]衛(wèi)欣.瞬間即永恒:微影像的審美困頓及經典重構[J].當代電視,2019(8):94-99.
[12]李越,吳斯,馮廣圣.UGC視角下的網絡社區(qū)內容分層管理個案研究:以站酷社區(qū)為例[J].東南傳播,2019(7):121-123.
[13]卜嘉敏,張偉博.平臺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網紅營銷”芻議[J].東南傳播,2020(9):139-141.
[14]李惠敏.經營體驗類綜藝節(jié)目的敘事特色分析:以《潮流合伙人》為例[J].漢字文化,2020(10):179-181.
[15]王燦.以《風味人間》為例探究飲食文化類紀錄片傳播新走向[J].戲劇之家,2019(15):79-80.
[16]陳亞威.底層表演與“審丑”狂歡:土味文化的青年亞文化透視[J].東南傳播,2019(4):75-77.
[17]丁月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電影女性形象塑造分析:以電影《霸王別姬》為例[J].戲劇之家,2019(15):83-84.
[18]呂志文.構建與解構:“男性向”網絡小說改編劇分析[J].藝海,2020(7):82-83.
[19]郁子笛.網絡短視頻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研究[J].戲劇之家,2019(34):225.
[20]馮菊香,鄒嘉楠.認同與重塑:網絡游戲社區(qū)中擬態(tài)關系的影響研究[J].新聞知識,2021(2):21-26.
[21]王網明.抖音網紅視頻的特征分析[J].大眾文藝,2019(12):149-150.
[22]位云玲,馮廣圣.算法新聞推薦的社會責任反思[J].新聞知識,2020(9):23-26.
[23]徐娉婷,馮菊香.大學生時尚雜志電子刊消費的心理動因與行為特征[J].東南傳播,2020(9):89-92.
[24]張嘉煒.網絡短視頻傳播中的鄉(xiāng)土文化發(fā)展研究[J].漢字文化,2020(14):47.
[25]張祁.大眾傳播視域下抖音App走紅原因的探析[J].東南傳播,2019(3):24-26.
[26]馮廣圣.報業(yè)“一體化”轉型模型構建[J].新聞與寫作,201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