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翠
中學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四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深厚的紅色文化元素,“四史”教育有助于引領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擔責,增強中學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進而發揮中學思政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育人價值。
一、精梳“四史”史實,增強認同力,強化思政課教學的方向性
依據高中思政課“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基本理念,思政課首要確定了“政治認同”學科核心素養,并明確指出“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的政治認同是他們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價值追求和道德準則,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避免簡單說教。對此,“四史”史實資料為我們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目的的以主題目標的形式梳理“四史”史實資料,通過歷史性、事實性內容的鋪陳、探究、感悟,歸納出重要的理論觀點,引領學生增強政治認同,強化思政課教學的方向性。譬如,以“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主題目標梳理“四史”資料,可從“黨的不斷成熟”“黨推進建設新中國”“黨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黨成為引領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四個角度展開,以單元大概念的理念鋪陳和歸納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發展過程、結果及本質等內容,梳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的相關史實,引領學生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實踐中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建設的歷程,認同我們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政黨,是具有強大政治領導能力的成熟政黨;感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己任,帶領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之無愧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梳理“四史”的主題目標可以是多維的,切口大小、主題方向皆可彈性調節,但要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要在信仰、信念、信心上下功夫,幫助學生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把握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實踐證明,用豐富的史實營造思政教育情境,引領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國情的眼光、辯證的眼光觀察、辨析、反思,能夠使學生從情感認同水到渠成地上升至思想認同,理解黨的政策、方針、理論的正確性,堅定黨的領導;理解當今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的正確性,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等,進而自覺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規劃自己的鴻鵠志,主動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二、講好“四史”故事,增強凝聚力,強化思政課教學價值性
中學思政課教學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政課教學要用好“四史”這部生動的教科書,挖掘“四史”中的紅色資源,從“四史”豐富的歷史素材中提煉精神內涵,以紅色故事為載體,闡述中國精神,構筑中國價值,在教育引導中為中學生補足思想之“鈣”。
講好“四史”故事,在分類上,可以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從不同的維度展開,如歷史人物故事、重要歷史事件故事、民族精神故事、文化典故故事、歷史文物故事等。在形式上,要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豐富多樣地呈現。在內容上,一要以育人為出發點,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展現“四史”中蘊藏的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獨立自主的風骨、嚴字當頭的秉賦、與時俱進的風貌、人類解放的情懷,書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凝結的中國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以及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精神品質等;二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在“四史”故事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三要讓故事傳遞的育人價值與現實、與學生實際緊密聯系,指導學生提升境界、涵養氣概、激勵擔當,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講好“四史”故事,可以為知識講解注入活的靈魂,增強中學思政課教學吸引力;可以將民族血脈自然而然地根植于學生的思想靈魂中,使學生在歷史精神的滋養下培養愛國情懷,凝聚民族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中學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性。
三、用活“四史”資料,增強感受力,強化思政課教學時代性
中學思政課教學要提升價值和功能、說服力和影響力,資源的呈現是重要方面。中學思政課教學中進行“四史”教育,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優勢用活“四史”資源,增強學生的感受力、認知力,服務于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體現中學思政課的時代性特點。
借助信息技術可將“四史”資源變靜為動,立體化呈現,增強視聽效果,營造教學氛圍,提高思政教學效能。譬如,學習“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圖文及視頻資源,動態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三中全會及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現勇立時代潮頭、銳意改革創新、敢于實踐探索的先鋒模范……強烈的視聽沖擊使震撼的改革成就和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四史”資源的使用范式由單一變為多維,增強便捷性,拓展中學思政教學的時空和影響力,為中學思政課注入時代生機和創新活力。譬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將“四史”資源分類做成精簡且目標明確的微課等,開發“四史”電子閱讀系列資源;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度,利用信息技術將“四史”資源創建成草料二維碼輔助解讀、補充、驗證、認知思政理論。學生可利用空暇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點擊閱讀或者掃碼閱讀,實現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優勢互補,提高中學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時代性。信息技術能使中學思政課教學增添新的時代元素,創新學生喜聞樂見的新方式,也能夠更好地梳理、用好“四史”資源,更大地發揮“四史”教育功能。
四、體驗“四史”歷程,增強參與力,強化思政課教學指導性
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進行“四史”教育,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憑借校外社會實踐活動提供的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紅色歷程、感悟紅色精神等,拓展參與角度,加深對“四史”的認識與理解,強化中學思政課教學的指導性。
譬如,中學生參加的天津市教育兩委依托天津市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育人中心制作的“同學去哪里”示范研學活動節目,將書本知識、課堂知識深度融入研學旅行之中,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紅色文化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的有形載體、鮮活記錄,通過參觀革命遺跡、瞻仰革命文物、講述紅色革命故事來體驗紅色歷程,讓中學生生動、鮮活、深刻地感受中國共產黨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進而更堅定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
體驗“四史”歷程,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艱、擔當之要。教師既可以通過紅色之旅、“四史”研學、走近歷史人物、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也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功能創設學生身臨其境的環境,引領學生體驗紅色歷程,還可以在有針對性的議題引導下,幫助學生通過真實、立體、生動的史實資料深刻地理解歷史史實,認知思政課教學知識和理論。邁入社會實踐,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始終是中學思政課教學的研究課題。
注:本文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四環式教學:指向學科核心能力教學改革新探索”(課題批準號:JXJJ-03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