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津 索銘陽 劉新
一、中學美術教學進行黨史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當我們感嘆于央視網絡春晚上一群銀發老人系著領結、挽起袖子歡快地唱起《少年》的情景時;當我們追尋這群平均年齡74.5歲的昔日清華學霸的青春歲月時;當我們發現他們當中有投身“兩彈一星”事業的將軍、有研究大飛機的工程師時……我們怎能不感動于他們閱盡千帆后,依舊熱愛生活、心懷祖國的“少年氣”?當下,部分中小學生卻因家庭情況、升學壓力和社會消極文化影響,或身心矛盾、壓力山大,或消極怠惰、畏苦畏難,或情緒低迷、懦弱逃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如果沒有培養出擁有遠大理想信念的青年一代,就無法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而青少年階段正是一個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美術作為美育的重要學科,必須強化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適時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黨史,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為黨和國家勇于拼搏、不懈奮斗的理想,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有利于引導學生堅定愛國情懷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美術也逐漸融入社會,并以豐富多樣的視覺形態促進文化交流,傳播民族文化,發展創新,服務于社會,越來越顯現出美術的人文性價值和工具性價值。近年來,美術學科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地位逐年增高。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學生在學習美術學科知識技能的同時,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康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將有利于堅定愛國情懷,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紅色精神永遠傳承,使革命精神深深扎根于心中。
二、中學美術教學進行黨史教育的有效途徑與策略
(一)挖掘教材,弘揚紅色精神
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深入挖掘教材,充分發揮教材在學生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主題教學等不同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進行富有創意的、持之以恒的黨史教育,使美育課程與黨史教育有機結合,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這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弘揚紅色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可以通過美術鑒賞課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美術經典黨史作品,通過視覺感知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體會畫家的創作理念和作品的精神風骨。如,在欣賞油畫作品《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帶領學生先觀看采訪畫家詹建俊的視頻,畫家介紹自己在接到創作任務后,首先到圖書館查找歷史資料,然后到狼牙山進行實地考察,最后結合五位壯士的英雄事跡創作作品的過程。而后,教師帶領學生從這幅作品的構圖、色彩,不同人物神態、動作的刻畫和畫面整體感進行深入賞析探究,五位壯士像一座巍峨的豐碑站在狼牙山頂,堅定的眼神、剛毅的氣勢等細節描寫,使學生們深深地感到這些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之后再通過一段幸存戰士的采訪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感到先烈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最后的拓展階段,學生談到自己的感受時,紛紛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保衛好自己的祖國。像這樣在美術鑒賞課中進行黨史教育,學生在學習中被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動,激發了他們為祖國奮發圖強的學習熱情,喚起了他們擔當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拓展課程,傳播紅色資源
在美術教學中拓展教學內容,整合教育資源,進行黨史教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因為美術校本課程大多屬于美術學習的拓展,課程設置靈活度高、操作性強,并具有綜合探索實踐的特點,在美術校本課程中融入黨史故事,創作作品題材選擇黨史中的典型故事、感人事跡等,可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如,在高二雕塑拓展課程中以“抗‘疫英雄事跡”為創作主題,進行彩塑人物作品的創作。學生在課前先收集疫情相關內容,學習抗“疫”精神,感受抗“疫”英雄事跡,激發其創作熱情及學習興趣,并確定自己的創作主題。然后,美術教師進行彩塑技法講授,學生在掌握彩塑基本技能的同時,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課上創作出一組組展現抗“疫”英雄人物的泥塑作品。最后,請學生談創作感想,教師把不同的作品放在場景中,學生們在被作品震撼的同時,感受到通過這種創作形式向抗“疫”英雄致敬是多么有意義。通過拓展課程,引導學生積極關注時代焦點,緊跟時代脈搏,傳播紅色資源,尊重并珍惜生命,同時感受抗“疫”英雄不顧自身安危的偉大奉獻精神。
此外,美術教師可以結合學校活動,組織學生繪制黨史主題的手抄報、黑板報,在多樣的活動形式中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黨史到主動學習黨史。美術學科還可以與其他學科融合,如與語文學科融合,結合語文課本中革命故事、紅色故事等相關黨史文章,開展黨史學習知識競賽、朗誦比賽、征文活動等,從而拓展美術課堂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可以利用微信應用中的公眾服務平臺為學生推送有關黨史的文章或視頻,并結合當下課程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渠道有利于打破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彌補美術學科課時少的缺憾,使黨史知識傳播媒介更加多樣,從而提升黨史知識的傳播范圍和效率。
(三)創新實踐,傳承紅色基因
在美術課外活動中,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與黨史相關的創新實踐活動,營造學校黨史學習的濃厚氛圍,充分展示我們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功績。在剪紙社團,20余名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先學習黨史知識,再翻看經典作品,接著繪制作品草稿并反復修改完善,最后用傳統的剪紙技法剪出圖案。這一方方紅白相間的作品,承載著學生對黨和祖國的摯愛,學生們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中華民族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剪紙藝術,表達著對黨的濃濃深情。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也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國粹藝術,有著得天獨厚的教育元素。美術教師在進行中國畫的創作實踐中,結合黨史教育,秉承“以畫為題,以史為魂”的創作理念,從獨特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到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詩書畫印;從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意象表達,到現代作品的個性創意,不論寫實還是寫意的表現手法,都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中國畫的各個要素不僅是畫家個人風格的寫照,而且是對生命的體悟和靈魂的描寫,更是對中國精神的頌揚。
(四)借助參觀,鐫刻紅色印記
走出校園,欣賞美術館、博物館中的美術經典黨史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銘記歷史,而且可以使學生從黨的發展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和精神力量,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學生受益終身。借助參觀與黨史相關的主題展覽,學生可以欣賞到經典的、優秀的繪畫、雕塑、攝影等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同時,學生邊參觀邊欣賞,在展覽館現場強烈的視覺沖擊下,更能觸動他們,使他們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情景記憶,這比在教室里面看書中圖片更有感染力。同樣,立體的雕塑作品也可以使學生直觀地、多維度地去感受黨史故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是我國浮雕作品的代表之作,生動地概括了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斗爭史實。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臨摹浮雕作品,并向學生講解革命歷史知識,引導學生在學習浮雕知識的同時,感受偉大的革命精神。這種借助參觀的美術教學活動,既滿足了美術學習時代性的要求,又彌補了美術課本形象性不足的短板,增加了黨史學習的生動性、直觀性,使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能夠更加入腦入心,在學生心中鐫刻下紅色印記。
藝術是動人的、是優美的,藝術可以讓黨史活起來、動起來,走進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美術教學對中小學生開展黨史教育,不斷加強中學美術教學進行黨史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學生藝術素養,體現學科育人價值。
注:本文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中學美術研創式教學深化研究”(課題批準號:JXJJ-038)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