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萌 王濤
本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核心素養”英文為“Key Competencies”,即關鍵的、必不可少的能力、素養。指的是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課標把語文核心素養概括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因此,核心素養視域下的語文學科教學設計,需要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架構上融入核心素養諸要素,在教學程序安排、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媒介適切上立足核心能力的培養。那么,采取何種教學設計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又要遵循哪些可以借鑒的教學設計策略,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展開的教學設計策略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指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中,逐步掌握文字的特點與規律,通過遷移轉化,形成個體言語經驗,并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正確有效使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對于小學生而言,此過程的學習,要為培養語感、口語交際、理解閱讀、個性化創作奠定基礎。基于此,語文教學設計可采用融合“全語言”學習理論和“全局式”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全局式語言學習策略。其倡導的語言學習是以“需求”為目的,從整體入手,尊重語境全貌,實現語言學習的意義理解與表達,并最終指向實踐,回歸現實生活的學習。
《介紹一種事物》的習作教學設計是此項策略運用的代表。上課伊始,授課教師問學生:“要怎樣把你感興趣的一件事物介紹給大家?”面對這樣奇妙的問題,學生困惑不已。在求知欲的推動下,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閱讀《太陽》《松鼠》文本,找出描寫事物的詞句并進行歸類,發現摹寫事物的方法;然后,小組成員輪流介紹同一種事物,嘗試運用新獲得的語言經驗,結合搜集的資料把事物的特點寫下來;最后,創設“物品展銷會”的任務情境,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為物品制作展銷名片,讓顧客了解事物。由此學生完成了從文本中學習言語表達經驗,在體驗中生成自己的言語經驗,在任務語境中進行言語實踐的過程。
此種立足創作語境展開的教學設計,是一次從設計之初就指向語言運用的教學策略。此過程巧妙地將寫作語境、閱讀語境與活動語境進行了有機整合,擺脫了傳統脫離特定習作語境的“讀寫結合”,達成自我的內生性有意義創作。同樣的教學設計策略也可以適用于部編教材的習作單元以及基于單元整體讀寫結合展開的閱讀單元。
二、圍繞思維發展與提升展開的教學設計策略
思維發展與提升表現為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多樣思維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能夠把握主要內容,理清寫作順序及結構,掌握閱讀、理解、交際、寫作的基本方法,體會、感悟、傳遞思想感情,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復述與補白;能夠對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對課文呈現的事實做出分析與判斷,對文字背后隱藏的信息進行可視化推導,著力提高邏輯思維、反思思維、想象思維能力。研究表明,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支撐的“支架式學習”策略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上具有顯著優勢。
以《跳水》為例,教學設計如下: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材料支架),體會孩子險境之險;接著,面對險境,找出船長說了什么(問題支架);然后,依據船長所說,借助思維導圖推測船長的思維過程(圖表支架);最后,想象其他辦法,比較船長辦法好在哪里(任務支架)。再看教學支架的使用在此文學習中鍛煉了孩子哪些思維能力:體會險境之險,是分析、反思能力的表現;抓住船長說的話,分析船長這樣做的原因,是一次由已知向未知的推導思維訓練,也是對各種可能結果的評估思維訓練;發揮想象,你還能想出哪些救孩子的方法,是發散性思維的使用;比較救孩子方法的優劣,認識到船長做法是當時情境最好的辦法,是自我判斷思維能力的運用。
由此可見,支架式教學設計策略的使用為學生順利突破“最近發展區”搭建了很好的“梯子”。此種教學設計策略在進行古文教學時,優勢同樣明顯。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學目標之一為“體會王戎善于觀察、冷靜推斷的品質”,其文言文形式加大了學生讀懂文本的難度。授課教師適時引入材料支架,指出本文選自《世說新語·雅量》,帶領學生理解“雅量”含義,從整體視角立體關照王戎形象,就降低了文本理解的難度。
三、圍繞審美鑒賞與創造展開的教學設計策略
審美鑒賞與創造表現為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認識、掌握“美的規律”,并利用“美的規律”來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這一素養的培養,我們可以借助基于“文體意識”的教學設計策略來實現。
研究表明,部編教材在選文上與以往教材有著很大的不同,選文在應用文、記敘文等實用文為主體的基礎上,選編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體裁涉及文學性的小說、散文、詩歌與故事,從專題上特別編排了古典名著、外國文學、作家作品單元,語文的文學性屬性得以加強。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云先生指出,小語部編教材的使用,要關注不同文體的不同寫作特點與語言特點,以及帶給讀者的不同審美愉悅。比如:神話的奇與智,散文的雅與趣,小說的妙與思等。隨之帶來的改變是,教學設計要凸顯不同文體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上的差異。
在《繁星》的教學中,授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讀出詩歌的韻律與節奏,然后慢慢地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并且聯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母親和“我”在做些什么?接著抓住“明月”這個具有思鄉意蘊的意象,感受詩人在月明的園中寄托的情感;隨后,在體會詩歌形式與情感表達的基礎上,讀出形式中蘊藏的綿長情感;最后仿照現代詩的樣式,寫一首寄寓自己情感的小詩。
授課教師從文體審美意識出發,抓住詩歌鑒賞的“韻”與“味”組織教學,“韻”重在讀,要讀得朗朗上口,讀得悅耳動聽;“味”重在想象體會,要邊讀邊想象畫面,邊讀邊聯系生活,邊讀邊體會情感。由此,學生了解了現代詩的特點,掌握了讀現代詩的方法,體會了詩歌表達的意境,加上現代詩的自我創作,完成了詩歌審美鑒賞與創造的過程。
四、圍繞文化傳承與理解展開的教學設計策略
語文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的課程,其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很重要的一項使命就在于借助一系列課堂內外的語文實踐活動,使語文擔負起理解和傳遞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重擔。而圍繞某個主題展開的“項目式學習”活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策略。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其在整合教材內容,開展問題研究,活動深度參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及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種主題式的探究活動正與小語部編教材編排的主題設計框架不謀而合。以“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單元為例,學生可確定“漢字字體的演變”“書法欣賞”“姓氏研究”“漢字規范調查”等主題探究活動;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圖書查閱、網絡搜索、請教他人等研究方法,完成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得出恰當的研究結論;最后按照報告格式,撰寫出研究報告或者調查報告。
我們看整個過程,項目組成員在選題的確定、主題的解讀、目標的設定、信息策略的選擇、分組合作的實施以及成果的展示交流等各個階段,都表現出很高的參與度,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有效的鍛煉。此種體現個體體驗性、參與感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與部編小語教材展現中華文化傳統的“民間故事”“古典名著”“民族精神”等主題單元的有機契合,實現了語文學習從文本教材走向日常生活、本土文化、傳統文化廣闊領域的可能,其結果必然能夠加深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自覺的文化傳承意識。
總之,基于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設計的策略研究,需要我們融合更廣泛的教育教學理論,開展更深入的言語實踐,搭建更有效的設計框架。這條路很艱難,但卻是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必經之路。
(責任編輯?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