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 顧杰 周亞偉 顏東旭



摘 要:為了研究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環境綜合治理措施,以河北省滿城區某礦山為例,通過野外調查、地形測繪、三維激光掃描、物探勘查等方式,以查清研究區內生態環境問題。結果表明,現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崩塌地質災害隱患、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和土地資源占壓及損毀等。通過生態修復治理,可以新增平臺及邊坡綠化面積約49792.76m2,新增坡面綠化面積97287.73m2,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及經濟效益明顯。
關鍵詞:廢棄礦山;治理措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 X17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7-0141-05
Study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of an Abandoned Mine in Mancheng District of Hebei Province
DONG Ying1 et al.
(1Beijing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Prospecting and Developing Compan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new wa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abandoned mines, taking a mine in Mancheng District of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topographic mapping,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and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ist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mainly the hidden danger of collapse, the destruction of topography and landscape, and the occupation and damage of land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propos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 greening area of platform and slope can be increased by 49792.76m2, and the greening area of slope can be increased by 97287.73m2, with obvious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Abandoned mine; Treatment measure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根據礦床埋藏條件和地形條件,露天礦山分為山坡露天礦和凹陷露天礦[1-5]。礦山生態修復是指對礦業活動損毀的生態系統的修復,根據礦山生態系統損毀方式和程度,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美學功能和公眾感受等,在環境承載力容許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生態自我恢復或生態重建工程,科學、經濟、快速對被破壞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過程[6-11]。生態修復以自然恢復為主,并與人工修復相結合,通過人工干預,加速恢復安全、協調、可利用的生態系統[12-13]。
廢棄礦山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承載力有限[14],對廢棄礦山修復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因此,采用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結合的方式,恢復重建露天廢棄礦山的生態環境是極其重要的[15]。
本文以滿城區某廢棄礦山為研究對象,針對存在的礦山環境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治理思路與措施,以期為礦山環境治理提供科學指導和實踐案例。
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滿城區崗頭村西北2.3km,整體上屬太行山北段東麓剝蝕低山區丘陵和山前平原交互地帶。溝谷發育,自然山體坡度在20°~60°,局部因采礦活動地形起伏較大。研究區分以下3個區,其中,Ⅰ區位于九龍莊西北約200m,南距神西公路約600m,緊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道;山體坡度18°~67°,地面標高32~272m,相對高差240m;Ⅱ區位于九龍莊西約500m,西距S232省道400m,山體坡度29°~74°,地形地貌呈東高西低,地面標高24~132m,相對高差108m;III區位于九龍莊西北約850m,西距S232省道600m,山體坡度16°~79°,地形地貌東北高西南低,地面標高64~197m,相對高差133m。均有簡易道路直達研究區,交通條件方便。
2 地質環境問題
多年開采,研究區原始地形地貌遭到嚴重破壞,形成高陡采面、平臺、殘山、渣堆和渣坡。總破壞面積14.7萬m2,共計采面12處、渣堆8處、渣坡5處、開采平臺8處、殘山3處、廢棄構筑物1處、采坑2處(圖1)。研究區現狀地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地質災害隱患、土地資源占壓與損毀以及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z8\共享\2020年農學通報\農學通報2021-07期\N887-1.tif>
1-研究區范圍;2-渣坡范圍及編號;3-平臺范圍及編號;4-渣堆范圍及編號;5-采面范圍及編號;6-采坑范圍及編號;
7-危巖體范圍及編號;8-構筑物范圍及編號;9-原有擋墻;10-裂隙及編號;11-逆斷層;12-道路
圖1 地質環境現狀
2.1 地質災害隱患 研究區共存在6處危巖體,其中Ⅰ區4處、Ⅱ區1處、Ⅲ區1處,危巖體均呈條帶狀分布,與采面坡面呈順坡向,坡度一般在65°左右,局部外傾,節理裂隙發育,巖層產狀330°∠13°,因開采及風化因素影響,多處見順坡裂隙。各危巖體的平均厚度:Ⅰ-WY01約5.0m、Ⅰ-WY02約6.6m、Ⅰ-WY03約1.9m、Ⅰ-WY04約6.7m、Ⅱ-WY01約0.8m、Ⅲ-WY01約14.1m,局部巖體破碎嚴重,邊坡下方已有崩落碎塊石堆積。嚴重威脅礦山治理過程中施工人員及設備的安全。危巖體總方量約為15144m3。
2.2 土地資源占壓與損毀 研究區內土地資源占壓主要表現在采礦隨意堆放形成的廢渣石邊坡及渣堆;土地資源的損毀主要表現為采礦對自然山體的破壞,形成的廢棄渣石對土地資源的壓占與損毀。廢棄渣石隨意傾倒至溝道內及山坡中,形成的渣石邊坡壓占土地面積為6517m2,損毀土地面積為140439m2。土地壓占與損毀地類見表1。
表1 土地壓占與損毀地類
[分區
編號 土地資源壓占面積(m2) ? ? 土地資源損毀面積(m2)? ? 渣堆 渣坡 構筑物 采面 平臺 殘山 采坑 I區 2029 746 0 63761 16031 2471 0 II區 1085 1484 0 14578 10679 0 0 III區 342 803 81 20159 10349 0 2411 合計 3457 3033 81 98498 37059 2471 2411 ]
2.3 地形地貌景觀破壞 由于采礦活動形成的裸露巖面、采坑、渣坡及渣堆等破壞痕跡,影響了與自然地形地貌和諧發展。Ⅰ區臨近G5京昆高速,Ⅱ區和Ⅲ區緊鄰S232省道,研究區現狀景觀環境在“三區兩線”范圍內極為敏感,嚴重損害了當地的對外形象。Ⅰ區破壞面為85039m2、Ⅱ區破壞面為27826m2、Ⅲ區破壞面為34145m2,總破壞面積為147010m2。
3 治理思路
根據研究區內采面、平臺、渣堆、渣坡及采坑等特點,因地制宜選取治理方式,達到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的目的。
治理Ⅰ區:高陡坡面清理浮石、危巖后,根據坡度及微地形采用掛網噴播、植被混凝土噴播或萬向約束生態袋綠化。針對坡腳平臺凌亂的地形地貌進行挖高填低的場地平整。對于2個平臺之間的殘山隔斷,通過向下削坡形成地塹的方式連通2個平臺,為后期綠化及通行創造條件。坡腳平臺整體覆土綠化,覆土后栽植喬灌木,并播撒草籽。
治理Ⅱ區:高陡坡面清理浮石、危巖后,采用萬向約束生態袋覆蓋坡面綠化。采面坡腳平臺區域進行場地平整,挖高填低,整體覆土播撒草籽,進行綠化。
治理Ⅲ區:北側植被生長較為良好的坡面清理浮石后直接掛網噴播,南側高陡且裂隙發育的坡面采用邊坡+平臺的方式進行削坡,削坡后再對坡面進行掛網噴播綠化。采面坡腳平臺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充填采坑后整體覆土栽植喬灌木及果樹,并播撒草籽進行綠化。
同時,對各個分區輔以噴灌系統、擋墻工程、截排水工程、標識牌等工程,保證研究區達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修復治理效果。
4 治理措施
針對研究區現狀,選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削坡整形、擋墻、截排水、被動網及綠化及養護等(圖2)。
<\\z8\共享\2020年農學通報\農學通報2021-07期\N887-2.tif>
1-研究區范圍;2-采面范圍及編號;3-平臺范圍及編號;4-殘山范圍及編號;5-邊坡范圍及編號;6-排水溝及編號;7-排水方向;
8-修筑道路及編號;9-植生孔綠化區;10-植被混凝土范圍;11-V型槽及編號;12-被動防護網;13-掛網噴播范圍;14-萬向約束法生態袋;
15-警示牌;16-標識牌;17-拆除區域;18-水源井及編號;19-蓄水池及編號;20-輸水管(φ110PE);21-檜柏;22-白榆;23-構樹;24-山桃;
25-桃樹;26-欒樹;27-梨樹;28-金葉榆;29-海棠;30-紫穗槐;31-連翹;32-攀援植物
圖2 修復工程整體設計
4.1 削坡整形 削坡整形措施主要有危巖清理、坡面浮石清理、棄渣清理、削坡及場地平整等。坡面清理采取人力與機械相結合的措施,施工時自上而下削離。對于人力和機械無法清除的危巖體采用壓力或者靜態爆破,并對落石攔擋,以防墜入干渠中。對不進行削坡的采面、殘山依據自然地形進行修復,需要對坡面浮石進行人工配合機械清除,浮石清理厚度0.3m,殘山浮石清理厚度1m,殘山區域浮石清理總方量1046.3m3,采面浮石清理總方量2743.16m3,清理總方量3789.47m3;6處危巖體清理總方量2613.87m3;對于與周圍地形高差較大的渣堆、渣坡等廢棄料渣進行人工配合機械清除外運,其余渣堆渣坡規模較小,采用場地內部平整,就地進行挖填找平,控制標高在±0.3m以內。地形開挖整治后共形成8個平臺。平整面積40223.29m2,清理渣堆方量1285.12m3。削坡整形工程布設在治理Ⅲ區采面Ⅲ-CM03,治理Ⅰ區高低起伏的平臺Ⅰ-SPT02、Ⅰ-SPT03中部殘山及需要修建道路的區域。
4.1.1 采面削坡 采面Ⅲ-CM03及周圍存在3條上下貫通裂隙、一處危巖體Ⅲ-WYT03,大量浮石,塊石直徑0.5~2m,采用“平臺+邊坡”的削坡治理方案,設計臺階高度20m,平臺寬度5m,坡度55°。經過放坡處理,采面共形成3級平臺、4級邊坡,所有平臺、邊坡經過削坡均與周圍原始地形相互銜接。Ⅲ區原始采面Ⅲ-CM01、采面Ⅲ-CM04高差10~25m,坡面近直立,噴涂綠漆,表層風化強烈,采面Ⅲ-CM04中部存在1處裂隙,為了消除落石危險,對2處采面進行削坡處理,形成與周圍地形連貫的平臺與邊坡,削坡坡度55°,平臺寬度5m,原始采面Ⅲ-CM01經削坡形成1級邊坡,原始采面Ⅲ-CM04經削坡形成2級邊坡,1級平臺。I區平臺Ⅰ-SPT02中部凹凸起伏,高差約4~8m,采用削方方式進行整治,整治后周邊地形相銜接。
<\\z8\共享\2020年農學通報\農學通報2021-07期\N887-3.tif>[160][150][140][130][120][110][100][90][80][70][60][110][100][90][80][70][60][50][40][30][20][10][0][(m)][圖例][霧迷山組][白云巖(Jxw3)][平整后地面線][挖方][43°]
圖3 削坡工程示意
4.1.2 道路削坡 Ⅰ區平臺Ⅰ-PT01與Ⅰ-PT02之間有殘山Ⅰ-CS01阻斷,2個平臺高差15m,為了后期綠化通行,在殘山中部進行削方修建道路,寬度4m,道路內側邊坡坡度60°。平臺Ⅰ-SPT02與Ⅰ-SPT03之間有殘山Ⅰ-CS02阻斷,高差15m,為了后期綠化通行,在殘山中部進行削坡形成地塹,寬度4m,道路兩側邊坡坡度60°,道路縱坡度11°,2條道路總削坡方量1698.7m3。
4.2 擋墻 分別部署在Ⅰ區和Ⅲ區平臺外側。Ⅰ區為了與原始干砌石擋墻進行銜接,攔擋平臺碎石及覆土,防止雨水將渣土沖入干渠,在平臺Ⅰ-SPT01外側設置漿砌砌石擋墻1道,砌筑時注意與原有干砌石擋墻進行銜接。Ⅰ-SPT03~Ⅲ-SPT05覆土后,于平臺外側布置擋墻3道,防止水土流失,擋墻總長度315.43m。Ⅲ區在平臺上布置綠化工程,為減緩坡面雨季被水流沖刷,在Ⅲ-SPT01~Ⅲ-SPT05覆土后,于平臺外側布置擋墻5道,防止水土流失,擋墻總長度542.79m。研究區內均采用同一規格擋墻。漿砌石擋墻設計標準規格為:橫截面為梯形,頂寬0.5m,底寬0.7m,高1.0m。其基底位于削坡形成的基巖平臺上,無須開挖,需清理至穩定基巖平臺。擋土墻采用 MU30塊石、M10砂漿砌筑。平臺種植槽內回填種植土并施肥,砌體塊石選擇堅硬或較堅硬巖石,無貫通裂縫,單塊厚度不小于20cm。墻身設置一排泄水孔,出水孔距地面30cm,采用Φ100PVC管,長0.7m,用土工布包裹。擋土墻每隔15m設置1條變形縫,縫寬20mm,自墻頂做到基底,縫內塞填瀝青防滲棉麻材料。砌擋墻砌筑總長度為858.22m,砌筑總方量為514.93m3。
4.3 截排水 為了防止匯水沖刷坡面噴播區域,根據研究區匯水面積及匯水流向分析,在3個邊坡坡頂布設截排水工程,共布設6條截排水溝。Ⅰ區布置截排水溝3條,分別位于采面Ⅰ-CM01與Ⅰ-CM02坡頂的截排水溝Ⅰ-PSG1,長度272.4m,位于采面Ⅰ-CM03與Ⅰ-CM04之上的截排水溝Ⅰ-PSG2,長度282.4m,位于采面Ⅰ-CM05之上的截排水溝Ⅰ-PSG3,長度分別為71.1m,Ⅰ區截排水溝總長度625.9m。Ⅱ區布置截排水溝1條,位于采面Ⅱ-CM01坡頂的截排水溝Ⅱ-PSG1,長度82.15m。Ⅲ區布置截排水溝1條,位于采面Ⅲ-BP01坡頂的截排水溝Ⅲ-PSG1,長度64.53m。截排水溝設計過水斷面為矩形,底寬0.5m,開口寬0.5m,有效深度0.5m,壁厚0.2mm。因本區域坡面均為白云巖,不需要在挖后砌筑漿砌塊石,需開挖后表面使用M10水泥砂漿抹面,厚度20mm。排水溝溝底坡度在30°以上時采用跌水坎結構。
4.4 被動網 邊坡Ⅰ區平臺Ⅰ-CM01、Ⅰ-CM02坡面存在大量的浮石及1處危巖體,最近處距離干渠約30m,為了保證干渠的安全,防治落石掉入干渠當中,在平臺Ⅰ-SPT01外側設置被動防護網。防護網高3m,延伸長229m,面積共687m2。
4.5 綠化及養護 對整治后的平臺、緩坡及邊坡坡腳、高陡采面進行綠化,恢復生態。主要選用的苗木種類為本土樹種以及周邊已有植物種類,適宜生長并且能保證較好的成活率。喬木樹種可選擇檜柏、白榆、欒樹、構樹,桃樹、梨樹,種植方式為1穴1株。灌木選擇海棠、金葉榆、山桃、紫穗槐、連翹,其中紫穗槐、連翹1穴2株,其余1穴1株。整理后的邊坡、平臺整體覆土,播撒種子,坡腳種植攀援植物選擇三葉地錦、五葉地錦、局部種植葛藤,葛藤區域布置攀爬網。喬木、灌木及攀爬植物采用不同規格坑穴進行換土,鋪設防滲膜。為保證綠化苗木成活率,苗木栽植及草籽撒播設計監測養護年限3年。Ⅰ區高陡采面采用采用萬向約束生態袋、掛網噴播、植被混凝土、V型槽等綠化方式。Ⅱ區高陡采面采用萬向約束生態袋工程綠化,Ⅲ區高陡采面采用掛網噴播綠化。對采面掛網噴播區域進行整個坡面綠化,坡高15~80m且坡度在50°~80°,對其設置噴灌系統,有效針對坡面綠化進行后期養護,為滿足后期養護用水要求,新建蓄水池5個,蓄水池分兩種類型,Ⅰ類蓄水池單個容積約為200.96m3,深度4m,半徑4m,池壁坡比0.2,漿砌塊料石量305.8m3,布置在Ⅱ區及Ⅲ區采面頂部,共2個;Ⅱ類蓄水池單個容積約為50.4m3,蓄水池容積200m3,深度4m,半徑2m,池壁坡比0.2,漿砌塊料石量62.83m3,在Ⅰ區采面頂部及平臺區域,共3個。為保證人員安全在蓄水池周圍拉設1圈護欄網。
5 效益分析
實施治理措施后,新增平臺及邊坡綠化面積約49792.76m2,新增坡面綠化面積97287.73m2。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有效地緩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因采礦遺留的裸露礦山、植被破壞、環境惡化的問題,有效改善了當地居民人居環境,社會效益顯著。在修復治理過程中,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臨時就業崗位,增加臨時就業居民經濟收入,經濟效益明顯。治理修復后,將徹底改變南水北調干渠周邊不良生態環境條件,豐富當地自然景觀環境,給人賞心悅目的效果,顯著提升環境效益。
6 結語
廢棄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積極響應了黨的十九大保護生態與保護環境的號召,是生態環境修復的重中之重,改善礦山“白茬山”現狀,使礦山與周圍山體合為一體,實現人類活動與自然和諧共存。本文從研究區地質環境現狀入手,結合其自然地理及地質環境條件,采用削坡整形工程,結合擋墻、截排水、防護網等工程,對高陡巖質邊坡有針對性地結合當地地質條件分區治理及布置綠化工程,最終達到恢復南水北調干渠周邊生態環境,使破壞的礦山快速綠起來,與周圍景致相協調的目的,對當地生態綠化、生態平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進德,郗富瑞.我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研究[J].生態學報,2020,40(21):7921-7930.
[2]喬利軍,魏富民,傅穎秀.陽泉市礦山廢棄地復墾修復工作的現狀、問題和建議[J].華北自然資源,2020(01):100-101.
[3]龔西征.兩山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域推進生態修復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湖州市露天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踐[J].浙江國土資源,2019(08):16-21.
[4]張吉慶,賈麗娟.重慶市九龍坡區廢棄礦山修復工作經驗及啟示[J].區域經濟,2020,4(11):223-224.
[5]吳景虎,曹莉莉,胡萬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經驗淺談——以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甘肅某縣礦區為例[J].世界有色金屬,2020,5(10):285-286.
[6]申書楷,楊溢,徐世光.某廢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研究[J].安全與環保,2015(9):77-79.
[7]苗曉軍.山東省日照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世界有色金屬,2020(8):233-234.
[8]孫曉玲,韋寶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探討[J].環境生態學,2020,2(10):55-58,63.
[9]張進德,郗富瑞.我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研究[J].生態學報,2020,40(21):7921-7930.
(上接144頁)
[10]曲少東.礦山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治理及探討[J].科技經濟與資源環境,2018,26(11):69,74.
[11]付錫剛.高陡巖質邊坡地質災害勘察設計探討[J].產業創新研究,2018(9):76-77.
[12]張敬平.高陡巖質邊坡地質災害勘察設計分析[J].低碳技術,2020(9):50-51.
[13]趙金召,李予紅,席正,等.露天高陡巖質邊坡生態修復技術的探討[J].綠色科技,2020,22(11):223-225.
[14]劉德成.京津冀礦山環境修復治理措施研究——以玉田縣某礦山為例[J].環境生態學,2020,2(11):69-73.
[15]袁磊,周建偉,溫冰,等.高陡巖質邊坡生態修復過程中植物群落與地下生境特征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7,32(2):84-8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