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晨
然而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已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成為困擾國人的常見健康問題。
結節性甲狀腺腫大是臨床常見的甲狀腺病,中醫稱之為“氣癭”、“肉癭”,是甲狀腺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良性病變,多發生于中年女性。臨床表現為甲狀腺腫大,并可見到或觸及大小不等的單個或多個結節,患者大多數都存在單純性甲狀腺腫病史,發展到晚期容易形成多發結節。
結節性甲狀腺腫大的原因包括:
●飲水、飲食攝碘過低或過高,出現甲狀腺腫大。
●攝碘量失衡引起,青春期、妊娠、哺乳期需碘量相對增加導致攝入相對不足,易出現甲狀腺腫大。
●感染性疾病引起,如因為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甲狀腺炎,也被稱為亞急性甲狀腺腫。
●長期食用某些食物,如長期大量吃卷心菜、木薯,蘿卜和蕓香菜等含有硫脲類的致甲狀腺腫的物質;久食大豆會妨礙腸道內甲狀腺激素的重吸收,繼而引起甲狀腺激素的相對不足;長期食用豌豆、花生等也有可能引起甲狀腺腫大。
當發現甲狀腺腫大后,要到正規醫院就診,進行甲狀腺彩超等檢查。如果出現因甲狀腺腫大導致的壓迫癥狀,如睡覺時憋醒、打呼,食管出現吞咽不暢,或是聲音嘶啞,以及淋巴結腫大等情況,必須立即就醫,必要時可考慮手術。
已經確診的甲狀腺結節患者不論治療與否,都要定期隨訪復查,一般來說,6~12個月要復查甲狀腺B超、甲狀腺功能,嚴密監控病情發展和變化情況,而對于普通人來說,日常做好甲狀腺的保護就是預防的最佳手段。
●合理飲食
結節性甲狀腺腫大,既有缺碘性的,也有高碘性的。在一些碘缺乏的地區,要注意食用加碘食鹽來補充碘元素,在沿海地區以及水土中碘元素不缺乏的地區,不可盲目增加碘攝入,一般來說,成年人每日需攝入100~200微克的碘。
日常飲食應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適量脂肪和鈉鹽攝入為原則,少用辛辣刺激性佐料食物,食物應軟易于消化,富于營養;不要多食高碘食物,比如:海帶、紫菜、海蜇、海苔以及藻類食物等,防止甲亢控制不良。平日里戒煙、少喝酒、濃茶和咖啡。

●注意食品安全
由于甲狀腺組織需要合成甲狀腺激素,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生化合成反應,而催化這一反應所需的酶容易受到有害化學物質的破壞和干擾,特別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硫氰酸鹽、過氯酸鹽、農藥、有害化學氣體、過量的食品添加劑等。當食品中出現這些化學物質時,容易誘發結節性甲狀腺腫。同時要杜絕吸煙等不良嗜好,還應減少油炸、燒烤、腌制食品的攝入。
●調控情志
甲狀腺是屬于內分泌器官,情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激素的分泌,如果情緒總是出現波動,就會導致甲狀腺無法正常分泌激素,會加重病情,中醫很早就認識到情志不調可以致病,尤其“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極都可以導致疾病的發生。而情志過極與甲狀腺疾病的關系同樣密切,特別是工作壓力大,精神情緒不暢,經常郁悶易怒的人。因此,要善于調控心態,積極擺脫不良的情緒刺激,做到心平氣和。
患上甲狀腺疾病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不僅能更好地維護甲狀腺功能,更能提前預防更嚴重疾病的發生,除此之外也要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增強免疫力,為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小唐自幼既不暈車也不暈船,近來,卻被反復發作的眩暈折磨得痛苦不已。“有時熬夜用電腦打游戲或者長時間玩手機,會突然莫名其妙暈起來,天旋地轉并且越來越嚴重,甚至會惡心嘔吐!”最多時,他一個月要發作十多次。小唐走了多家醫院也沒有得到明確診斷,有說是腦供血不足的,有說是頸椎不好的,還有說是“耳石癥”……病因五花八門,藥吃了不少,按摩、針灸等理療方法也試了個遍,但就是不見好轉,病情仍然反反復復。
“基本上治療后,堅持不了多久又會復發。”小唐說發作時那種天旋地轉的感覺,讓他極度恐懼和痛苦,他不愿意起床,更不愿意下地行走,暈得簡直生不如死。因曾被懷疑過是“耳石癥”,小唐慕名找到浙大一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柴亮主任醫師的專家門診就診,經過一系列詳細檢查,他被確診為“梅尼埃病”,因用藥控制效果不理想,最終柴亮主任醫師帶領團隊為小唐實施全麻下的右側三個半規管填塞術,解決了小唐的眩暈問題。
柴亮主任醫師介紹,人的耳朵從外向內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內耳又稱迷路,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膜迷路含有淋巴液,梅尼埃病的發病部位就位于內耳的膜迷路內,是膜迷路積水所致,通常會影響人體一只耳朵。這種疾病會引起耳朵的壓力或疼痛感、嚴重的頭暈或眩暈,聽力下降和鳴叫或咆哮的噪音。
在浙大一院耳鼻喉科門診就診的眩暈患者中,梅尼埃病是一種常見病。各個年齡段均可能發病,但發病高峰年齡段為40~60歲人群,患病率為50~200/10萬人,男女發病無明顯差別。
這種病起病緩慢,逐漸加重,發作時患者往往站立不穩,惡心、嘔吐,感覺自己周身的景物、天地都在旋轉,伴有出汗、耳鳴、耳悶、聽力下降、不敢睜眼、不敢翻身等情況,只能臥床,且只能選擇一種姿勢臥在原處,不能亂動,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隨著眩暈反復發作,患者聽力逐漸下降,不及時干預治療可能導致全聾。
目前,關于梅尼埃病的病因及病理學機制,學術界尚無定論。有多種假說,如變態反應、自身免疫、遺傳、病毒細菌感染、迷路破裂、內淋巴管機械性阻塞、內淋巴液循環障礙等。雖然梅尼埃病發作時癥狀劇烈,但病變集中在內耳系統,所以患者往往不會有生命危險。
“既往梅尼埃病主要以內科保守治療為主,但眩暈緩解率較低,治療后復發率較高,使得部分患者眩暈始終得不到有效治療。”柴亮主任醫師介紹,像小唐這樣的中晚期梅尼埃病患者,過去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有迷路切除術、前庭神經切斷術等,前者術后聽力會完全喪失,后者則需開顱手術,不僅創傷大、手術風險也高。醫生結合小唐個人情況,決定采取半規管填塞手術,在小唐耳后作切口,在顯微鏡下尋找直徑僅1毫米的半規管,并在管腔外側壁磨開一小眼,再以筋膜組織填塞其中,以減少內淋巴液的流動刺激,這種治療方法對手術者的技術要求極高,但卻對患者創傷小、療效好,聽力的保存率較高。
醫生強調,梅尼埃病和耳石癥(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突然發作時癥狀十分相似,是耳鼻喉科是最常見的眩暈病因,大約有1/3的眩暈患者都是耳石癥。二者容易發生混淆,從發病癥狀上看,最主要區別是梅尼埃病是眩暈、耳聾、耳鳴及耳內悶脹感,眩暈發作的持續時間為20分鐘至12小時不等;而耳石癥發作時間很短,往往只有數秒,通常不超過1分鐘,沒有耳鳴耳脹,沒有明顯的聽力下降。
在很多人眼中,頭暈、頭昏、眩暈三者沒什么不同。而在專家眼中,這三者天差地別,它們之間不僅癥狀不同,病因也不一樣。
●頭暈:頭重腳輕,身體不穩,有失衡感、方向不穩定感,間歇性地出現自身搖晃不穩的一種感覺,不會視物旋轉,多數與神經系統有關。
●頭昏:頭腦昏沉或迷糊不清醒的一種感覺。多數是因為全身疾病(例如感冒發燒)或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
●眩暈:顧名思義,它以“眩”為特征,明明身體不動,但感覺外界天旋地轉,翻滾升降,這極有可能與我們人體內主管平衡感的器官———耳內“前庭”的結構有關。

柴亮主任醫師介紹,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病的中老年患者,眩暈發作時癥狀嚴重,且有神志不清的癥狀,首選急診的頭顱CT或核磁共振檢查,判斷有無顱內出血、腦梗死。但很多人不知道,耳朵問題也是引起眩暈主要的原因之一,發生眩暈除了看神經科,還應該到耳鼻喉科或者專業的眩暈中心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當眩暈發作時,應立即坐下或抓住旁邊物體,防止跌倒引起意外傷害。能躺下時,要以側臥為主,防嘔吐所致的誤吸甚至窒息。當出現天旋地轉的眩暈,同時伴有耳鳴、聽力下降等聽覺問題時,要盡快進行聽力、前庭功能診斷等耳功能診斷,來確認問題是否出在耳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