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花
【摘? ? 要】留守兒童,指長期外出務工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針對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如何讓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育不受影響,是一個值得教師研究的課題。本文通過對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分析,介紹了教師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原則,并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從而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初中留守兒童;農村;教育原則;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0-0004-02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Class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s
(Nanfeng Junior High School, Kushui Town, Yongdeng County, Lanzhou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LI Pinghua
【Abstract】 Left-behind children refer to school-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are entrusted to their hometowns where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s located for long-term migrant workers, and ar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ir parents or other relatives to receive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such a special group, how to keep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unaffected is a topic worthy of teacher research.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that teachers should abide by in the process of class education, and proposes specific solutio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happy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s;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principles; Educational strategies
一、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班級教育原則
(一)紀律嚴明
留守兒童從小就離開父母,由年老一輩照料生活,但是老人缺少足夠的教育理念,因此不能滿足孩子在情感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長期缺少家人的關愛,因此容易導致內心脆弱、敏感,嚴重的還會引發多疑、焦慮、情感冷漠甚至打架斗毆等問題。
一些小學教師由于本職工作的疏忽,或相關管理不到位,造成了在升學之后學生延續了之前的不良習慣。而初中時期的學生正步入青春期,更加大了初中教師對其的管理難度。但是,正所謂“無規矩難成方圓”,無論學生之前有種種不良行為,一旦步入了中學階段,教師就應該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要求學生遵守紀律,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對于違反紀律、不守班規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家庭差異,給孩子樹立起規則意識和紀律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沒人關心。
(二)端正看法
當前,在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以工業為主的城市經濟呈現出現代化趨勢。而農村仍然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基礎設施落后,醫療教育資源差異大,再加之身邊親屬的監護能力不足,和一些新聞媒體經常以“關注留守兒童”為題材進行傳播和發表,導致一些人認為農村的留守兒童就是“問題兒童”,他們不僅脆弱敏感,還性格古怪,甚至來自城市的支教教師也普遍這樣認為。這顯然是錯誤的看法。
事實上,留守兒童并不都像報道出來的那樣只有不好的一面,相反,大多數兒童都是很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他們堅強、懂事,也天真活潑,與城市中的孩子并沒有什么不同。片面地把留守兒童“標簽化”,不僅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師職業素養缺失的體現。初中時期的學生,正在心理上呈現過渡的階段,認為自己快要成為甚至已經成為大人了,追求自我獨立,想要擺脫家長的監護和束縛,實現自我發展,這是所有步入青春期的學生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問題兒童”,那將是教育管理的不足和信息普及不到位的體現。因此,農村初中教師應該端正自身的看法,對學生一視同仁,給農村學生足夠的包容和關愛。
(三)自我實現
在我國當前普及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初中正處于后半階段,從這一方面來講,初中時期是連接小學和高中的關鍵階段,存在著重要的過渡作用。但是在實際情況中,農村初中的學生存在很多學習上的問題,比如學習意識不強烈、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對學習不能產生足夠的興趣,嚴重的還會出現曠課、逃學、輟學等現象,最終導致我國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在初中階段的在校率和升學率迅速下降。究其根本是因為,學生在這一時期缺少了學習的內生動力,學生自己內心產生不愛學習、不想學習的觀念。而外部的教師和家長不停地督促,會逐漸讓學生產生厭煩感,加重了學生的倦怠和懶散。長此以往,學生不僅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還容易引發逆反心理,在學習和生活上都站到“教育者”的“對立面”來顯示自己的成人感。在這一時期,面臨此類問題,農村教師應該發揮其教育作用,采取相關措施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生的思維觀念,讓學生自發性地學習,愛上學習,做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二、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班級教育應采用的具體策略
(一)規范留守兒童的行為,糾正其不良習慣
留守兒童在小時候就缺少了父母的關照和愛護,盡管一些父母很關心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發展,但是也因為相隔遙遠,而難以實現時時督促和教育,從而造成孩子情感缺失、安全感不足,導致他們在網絡游戲上尋找情感慰藉和精神輸出,最終患上網癮,產生厭學、逃學行為。這時,首先農村教師就應該發揮其教育作用,改變留守兒童的不良習慣和嗜好。在班級課堂教育上樹立班規,給班級集體一個紀律嚴明的氛圍,也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并嚴格遵守上下學時間,不得出現遲到、早退、逃學、逃課等行為,一經發現,應按照班規予以處罰。其次,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和監護人做好溝通,定期家訪或者通話,及時交流學生最近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讓學生完整地度過九年義務教育學習,保證上課聽課率和升學率。對于沉迷網絡的學生應該合理地規定其上網時長,再階段性地減少上網次數,合理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把眼睛從網絡游戲轉向網絡學習。
(二)給留守兒童去標簽化,拒絕歧視
一些留守兒童因為缺少父母關愛,存在不愿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性格弊端,這類學生在與人的交往中難以敞開心扉,不愿意在人前展露自己,甚至在人群中存在自卑感、邊緣感,認為自己就是不夠優秀,性格上天生存在缺陷。這是極其錯誤的想法。一些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難免出現困惑和迷茫。這時作為教師,應該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與學生溝通交流,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杜絕思想歧視,平等看待留守兒童與城市中長大的兒童。如果教師也拿“有色眼鏡”去看待留守兒童,這種看法會在無聲無息之間通過各種途徑傳達給學生,這樣一來,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敏感心理,使之失去自信心和學習上、生活上的樂趣。因此,農村教師應該給留守兒童去標簽化,杜絕歧視,鼓勵學生展示自我,展現真我。
(三)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當前傳統教育的模式下,教師在授課中存在單向傳授知識的問題,盡管農村課堂的學生人數與城市課堂人數存在明顯的差異,但是仍然存在教師線性教授知識,而忽視了每個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弊端,教師不能夠完全了解學生是否聽得懂、學得會,難以做到“因材施教”。此外,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資源與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只有部分農村地區實現多媒體教學,大多數教師都是以以往的授課經驗進行教學。這樣一來,教師的知識體系不能及時更新,學生之間缺少必要的學習交流與合作,因此很容易造成知識面狹窄,不能提升其綜合素質,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教師首先應該創新課堂授課方式,加強學生互動,引導其自主學習。除了基本的必備科目教育,教師還可以采用分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團結合作,互幫互助,學會分享。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多涉及網絡方面和其他城市教學方面的講解,如果條件允許,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學設備,給學生搭建一個溝通外界、連接知識的平臺,渲染求知欲濃厚的班級氛圍。
三、結語
當前,在我國鼓勵素質教育和教育公平的大形勢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無法繞過的課題。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作為教師,不僅應該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保證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金鑫.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班級教育原則與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19(26).
[2]陳琳.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的班級教育原則和策略探究[J].明日,2018(31).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