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因腦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引起的腦組織功能或結構損傷的疾病。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全世界范圍內,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腦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該病。在我國,腦卒中已成為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和致殘的主要原因。
腦卒中分兩種,一種是缺血性的,即由于血液流動遭到阻塞而導致的腦梗死;另一種是出血性的,如高血壓等引起的腦溢血。
一般腦卒中的發病年齡是在40歲以上,且男性多于女性。
吸煙、喝酒等不良習慣、超重、嗜吃油炸等高熱量食品,都會大幅提高腦卒中患病的可能性。
腦卒中患者在治療期間,家屬和醫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只有患者心態積極、情緒良好時,才會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多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用成功的治療案例來激勵患者,增強其自信心。醫護人員還應該向患者和家屬積極宣傳有關腦卒中的護理及預防知識,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能力、自我護理能力,并避免腦卒中的再次發病。
疾病的康復離不開營養做“后盾”,搭配合理、營養全面的三餐不僅能令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還可以避免卒中的再次發生。家屬在護理腦卒中患者期間應注重飲食調節和營養搭配,例如多準備新鮮的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C,早餐可以準備雞蛋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少給患者吃高油脂、高鹽分、口味刺激辛辣的食物。
患者的隨身衣物要選擇寬松舒適的。由于疾病的影響,患者可能會大量出汗或尿濕衣褲,因此應隨時觀察,適時更換。由于患者的口腔、肺部等部位極易在卒中發生后被感染,因此應該做到保持患者皮膚和口腔的清潔,如每日擦拭、勤翻身、少量多次飲水等,從而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護理期間患者應處于通風且空氣良好的環境中,從而保障呼吸正常。當患者咳嗽、咳痰時,家屬應積極協助患者翻身,并為其拍背清痰。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恢復程度和身體狀況,建議其進行運動,促進血液回流。運動強度以患者可接受為度。例如在臥床期間,患者應每兩小時進行一次翻身,并做抬手、伸手、抬腿等小幅度的動作。在可下床時,患者應每天下床散步。根據患者的身體恢復狀況,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加強患者的運動強度,有利于其肢體功能的康復。患者從事康復運動的過程中最好有人全程陪同,以避免其在運動過程中受傷,例如摔倒或燙傷等。
在進行語言康復練習時,家屬或護理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放慢語速,不斷重復,帶領患者練習字詞或短句,并且要不斷鼓勵患者,增強其自信心,讓患者最終能夠自己完整地表達出一句話。
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不斷提高,大大降低了腦卒中的致殘程度,治愈率大幅增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不少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后都能夠正常生活。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降低發病的可能性,不僅自己可以“少受罪”,家人可以不擔心,整個家庭的生活質量也能夠更好。
良好的心態可以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包括腦卒中。如果情緒起伏過大,大腦收到的刺激信號過于強烈,就極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從而引起出血性腦卒中。
吸煙和飲酒會引起嚴重的動脈硬化,還會使腦血管功能迅速衰退,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調查資料顯示,吸煙時間越久的人,患腦卒中的概率越大。每周飲酒超過750毫升并且持續時間越長的人,患腦卒中的概率會大大增加。所以,戒煙、戒酒有益于保持腦血管健康。
應有意識地攝入一定量的膳食纖維,如粗糧、薯類、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可以吸收水分,促進腸蠕動,縮短糞便在大腸的停留時間。規律、通暢和成型的大便有助于預防便秘,從而減少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除此之外,減少高熱量、高鹽分以及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取,飲食清淡,適度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和蛋白質類食物,也可有效地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養成每天運動的好習慣,可以減少體內脂肪的含量,加強肺活量,提高血管彈性。適合日常進行的有氧運動有跑步(慢跑或快跑)、騎自行車、游泳、打羽毛球等。選擇自己能承受的運動強度即可。
腦卒中患者大多在發病前就有基礎性慢病,應積極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一些人認為那些“小病小痛”不痛不癢,不妨礙吃喝。但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在長期積累的情況下“小毛病”極有可能引發腦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