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慧強
大多數人對老年營養不良感到陌生。實際上,老年營養不良很常見。數據調查顯示:我國社區老年人當中,營養不良的患病率約為1/5,老年住院患者中的營養不良者約為1/3。
說起營養,人們往往會聯想到身材的胖和瘦,但是營養不良并非單純指體型的胖瘦,而是指營養攝入與軀體的需求兩者不匹配。攝入和需求這兩者是人體健康天平的兩端,這架天平無論往左偏還是往右偏,都不適宜。當供需失衡的時候,營養不良就發生了。
具體而言,營養不良可以歸納為4個方面:1.營養不足:消瘦、水腫、肌少癥;2.營養過剩:如肥胖、少肌型肥胖(肌肉少而脂肪多);3.特定營養素缺乏:貧血、維生素D缺乏癥等;4. 營養不均衡:高鹽、高糖、偏食等。因此,消瘦和肥胖都有可能屬于營養不良。
嚴重的營養不良會導致患者失能,即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包括穿衣、洗澡、吃飯、如廁、轉移、大小便控制等。這些日常生活能力的缺失,不僅會引起老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也會傷害其自尊心。
營養不良與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多種常見慢病發病呈正相關,與老年疾病如衰弱、肌少癥、跌倒、認知障礙等老年綜合征互為影響,互為因果,會形成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的連鎖反應,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如在住院治療期間患上營養不良,可使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感染率增加,術后并發癥增加,令其預期壽命下降、死亡率增高,還會增加治療花費,加重社會和家庭的負擔。
老年人牙齒脫落,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酶活性和激素水平異常,胃口不佳,食欲下降;心腦功能衰退,視覺、嗅覺、味覺等感官反應遲鈍;活動能力緩慢、情緒低落等均可導致食物攝入量減少,增加營養不良風險。
老年人常患有各種慢性疾病,存在潛在臟器功能不全,肌體生理儲備不足,代償能力減弱等一系列問題,使能量和各種營養素吸收不良,從而損害肌體生理功能,同時會使免疫力變差,造成感染和繼發疾病的惡性循環。
由于老年人多存在炎癥性疾病、免疫代謝性疾病等急慢性疾病,會導致分解代謝增加,營養素消耗速率增加,而合成代謝或康復過程減弱,二者共同作用會增加營養不良發生的可能性。
1.一年之內有無體重減輕。對于老年人來說,體重基數并不是特別重要,體重前后的變化或波動更需要重點關注。如果一年之內體重減輕超過5公斤,或體重丟失超過5%~10%,應該提高警惕加以重視。
2.近期進食量的變化,特別是進食量減少超過1/4,說明可能存在營養不良。
在營養均衡的基礎上,保證蛋白質供應充足,每天可以吃100克肉類、1杯牛奶、1個雞蛋,以及40克大豆制成的豆腐、豆漿等豆制品。同時,要葷素搭配、干稀搭配,少食多餐。可將食物做爛,多采用燒、燉、燜、蒸的烹調方法,保證肉質的松軟嫩滑。
營養干預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主要包括口服補充營養制劑、腸內營養,腸外營養等。營養干預有利于健康和長壽,可促進急性病康復,降低感染、肌少癥、衰弱、跌倒的風險,可以用綜合治療措施和各種干預方法,提高老年活動功能、生活質量等。
生活干預主要包括保證營養均衡,適當運動,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適量進行抗阻力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