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心梗”全稱為急性心肌梗死,該病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可以引起各種并發癥,更嚴重的話還有可能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遇到突發“心梗”的患者,該如何急救呢?
“心梗”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或是持續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心肌壞死。根據相關研究,大部分突發急性“心梗”的患者,都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并且可能會因為疲勞、情感波動,或者是長期吸煙、喝酒等因素而發病。其中,“心梗”主要的臨床癥狀包括壓榨性、悶脹性或窒息性的胸骨后疼痛,以及較為明顯的面色蒼白、氣短、出冷汗等。
突發“心梗”最為常見、最為初始的癥狀,便是會出現疼痛。這種痛感一般會集中出現在顱后和心臟前端,同時還會伴隨劍突、腹部的壓迫性疼痛感及緊縮感。具體癥狀和發生部位都與心絞痛有所類似,主要的區別是:“心梗”發生時疼痛感強烈,患者往往無法承受,并且此時服用硝酸甘油再加上休息,對癥狀緩解并沒有特別大的幫助。
突發“心梗”會造成左心衰竭的情況出現。這類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咳嗽、呼吸障礙及紫紺等。情況更為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肺水腫,并發生右心衰竭,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
心臟性哮喘出現的主要時間集中在“心梗”發作的24小時以內,心臟性哮喘也是“心梗”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對于心肌梗塞患者來說,最寶貴的便是時間。通常情況下,心肌梗塞癥狀出現以后的4分鐘內,是患者最佳的搶救時間。一旦錯過了這寶貴的4分鐘,便會造成患者腦細胞的大量死亡,從而威脅其生命安全。因此,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具備一定的“心梗”急救知識,就可以在親朋,甚至是路人發病時進行及時搶救,和時間賽跑,挽救一條生命。
當患者出現癥狀時,應當立即采用急救措施。而急救措施的第一步,便是分辨患者是否還具有意識,確定好患者的整體意識狀態。如果突發“心梗”的患者此時還具有意識,那么就需要與之進行交流,來保障其意識存在。除此以外,還需要讓患者保持仰臥的姿態來平躺休息,這樣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輕“心梗”所引起的不良癥狀,等待醫務人員的救治。
患者突發“心梗”后,如果已經沒有了自主意識,說明病情相當嚴重,此時需要保護好其頸部,將其氣道充分打開,以防止患者窒息。然后,進行人工呼吸,對患者進行充分的氧氣供應。
(1)清除患者嘴里的異物:包括嘔吐物、痰液、血液,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讓其嘴里的東西順勢流出。
(2)打開氣道:一手壓著患者額頭,另一個手中指和食指對齊,在患者下頜處向上抬。
(3)人工呼吸:保持患者氣道暢通,先做30次胸外按壓,頻率為至少每分鐘100次,深度大約5厘米,5~6秒人工呼吸1次。
由于大部分突發“心梗”的患者,發病過程比較迅速,并且情況危急,極有可能出現心跳停止的狀況,需要立刻進行心肺復蘇。需要注意的是,心肺復蘇必須運用正確的手法進行胸外按壓,以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1)胸外按壓時要確保足夠的頻率及深度,以保證心臟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手掌不能離開胸壁,手指要離開胸壁,使用除顫儀時要去除身上的金屬物品。
(2)按壓要適度——過輕達不到效果,過重易造成肋骨骨折,血氣胸,甚至肝脾破裂。
(3)盡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盡量保持中斷小于10秒。
(4)如有條件盡早給予電除顫。
“三高”群體、有腦卒中病史者、老年人、長期吸煙者、大量飲酒者,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日常生活中,“心梗”高危人群需要注重自我保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突發“心梗”的情況出現。
飲食需要定時定量,且不能夠過饑或者過飽。同時,還需要注重膳食平衡,多吃水果、粗糧等食物。
只有良好的睡眠質量,才能夠保證機體的健康水平。睡前不建議進食,否則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造成心臟負擔過重。
保持精神愉快也是預防突發“心梗”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喜大悲或者精神抑郁都是誘發因素。
要想預防“心梗”,還需要戒煙戒酒。尼古丁會使人心跳加快,同時還會造成血管收縮,從而引發動脈梗塞。而酒精會提高血液黏稠度,從而增加心臟負荷,可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增加心肌耗氧量,從而引發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要注意少酒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