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將賓陽絲弦戲融入《戲曲大舞臺》活動課教學的實踐,認為教師在課前準備階段讓學生搜集京劇、越劇、昆曲、豫劇、黃梅戲等劇種知識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搜集賓陽絲弦戲的相關知識,邀請音樂老師教唱賓陽絲弦戲;課堂上通過比一比、聽與讀、唱一唱、寫一寫四個環節,讓學生掌握戲曲知識、提升對家鄉的熱愛以及獲得民族自豪感,增強語文活動課的“語文性”,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關鍵詞】賓陽絲弦戲 《戲曲大舞臺》 語文活動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7-0094-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強調“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在第四單元編排了綜合性學習課《戲曲大舞臺》,要求學生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宏觀其中的悠長韻味。賓陽絲弦戲是廣西優秀民間傳統戲劇藝術之一,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本土傳統戲曲,它的唱詞通俗易懂,講述人們耳孰能詳的故事,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產生情感共鳴。
在《戲曲大舞臺》活動課教學中融入賓陽絲弦戲,能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地方傳統戲曲文化,學習本土戲曲藝術,加深對家鄉傳統戲曲文化的了解,進而增加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激發他們守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決心;能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戲劇中學習講故事的技巧,學會抓住人物鮮明特點,提高寫作水平;還能讓學生觀摩戲劇演出、參與課堂表演、改寫課本劇,自導自演。通過多樣的語文活動,提升綜合素養。
一、將賓陽絲弦戲融入《戲曲大舞臺》活動課教學的做法
(一)課前準備:積累戲曲知識
在本次活動課前,筆者提前兩周時間布置班上學生根據興趣自發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余時間搜集京劇、越劇、昆曲、豫劇、黃梅戲等劇種,以及賓陽絲弦戲的知識,要求學生聽或學唱京劇《唱臉譜》和豫劇《花木蘭》選段,自主繪制賓陽絲弦戲知識手抄報。同時,筆者邀請音樂老師教學生唱賓陽絲弦戲《賓州古城好玩游》。從而使學生明確這節活動課的目的,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二)課堂教學四環節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階段目標”中,將語文綜合性學習與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等項目并列。語文綜合性學習體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應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本次活動課中,筆者根據綜合性學習活動課的目標,設計了四個環節,即比一比戲曲知識、聽讀不同劇種的經典橋段、唱一唱家鄉賓陽絲弦戲以及寫一寫學家鄉戲的感想或有趣經歷。
1.比一比環節
在這一環節中,筆者采用活動教學法,以比賽的形式了解學生積累戲曲知識的情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戲曲知識比賽,要求每組指定一名學生代表發言,分享本組在收集戲曲知識時的情況,談談本組對戲曲文化的了解和感受。由于學生課前充分收集和積累戲曲知識,比一比的競賽活動進行順利。學生從豐富的戲曲圖文資料中,直觀感受戲曲的特點,了解家鄉戲賓陽絲弦戲的主要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熱情與探索家鄉戲的興趣。
2.聽與讀環節
在聽與讀環節中,筆者準備了五部不同劇種的經典橋段,它們分別是京劇《玉堂春》選段、豫劇《花木蘭》選段、黃梅戲《天仙配》選段,以及賓陽絲弦戲《賓州古城好玩游》和《夜襲昆侖關》選段。在這一教學環節,筆者想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戲曲已經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它除了有優美的唱腔、華麗的服飾、美妙的動作,還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筆者采用直觀教學法、欣賞教學法等,通過課件、視頻等形式,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經典橋段,唱腔優美、唱詞工整,學生通過聽戲,發現唱詞是工整押韻的。隨后,筆者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朗誦選段戲曲詞文,品讀并賞析詞文的內涵。另外,在聆聽豫劇《花木蘭》、賓陽絲弦戲《夜襲昆侖關》的唱段時,筆者引導學生感悟戲曲詞文中蘊含的情感。
這一環節,不僅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唱一唱環節
這一環節在背景音樂《唱臉譜》的烘托之下拉開帷幕。有了課前的準備,全班學生在這一環節能跟著背景音樂合唱,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筆者將這一環節的重點設計為引導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家鄉戲曲——賓陽絲弦戲。鑒于學生此時已經對戲曲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也學會了唱幾段,因此在這一環節筆者采用實踐教學法、目標教學法和探究教學法。先是請全班學生齊唱賓陽絲弦戲《賓州古城好玩游》,再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主動獻策振興賓陽絲弦戲,樹立傳承和發展賓陽絲弦戲的遠大志向,激發學生愛家鄉、愛民族藝術的情感,實現語文教學中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
4.寫一寫環節
寫的環節既是本次活動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既是語文教學寫作訓練,又是對學生人生觀的引導。
在這一環節,筆者首先讓班上參加學校賓陽絲弦戲社團排練并演出的學生談談學唱賓陽絲弦戲的感受,這些學生說得最多的、最深的感悟是:戲可以重演,人生卻不能再來。然后筆者隨機邀請班上幾名學生分享學唱賓陽絲弦戲時發生的有趣故事,學生針對學走臺步、學發聲、用地方方言唱詞等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趣事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熱烈、歡快,笑聲不斷。此時,筆者抓住時機喚醒學生的情感:“戲唱錯了、排錯了不妨再來一次,但人生之路走錯了只有悔之晚矣。請同學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是要認真思索,堅守初心,走穩人生的每一步。”隨即布置話題寫作,要求從以下話題中任選一個寫一篇作文:(1)介紹你所知道的賓陽絲弦戲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2)選擇你喜歡的賓陽絲弦戲中的一出戲,就其主要情節發揮想象,編寫一個小故事;(3)在看賓陽絲弦戲、聽賓陽絲弦戲、學唱賓陽絲弦戲的過程中,你一定有不少感想或有趣的經歷,把它們寫出來。
在這一環節中,筆者充分運用引導教學法、談話教學法和情感教學法,達到了寫作教學的預期目標。
二、在《戲曲大舞臺》活動課教學中融入賓陽絲弦戲的反思
這次活動課基本達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這一預期目標。學生在這節活動課上不僅了解到了中國戲曲知識,還深入了解了賓陽絲弦戲的知識與特點,陶冶了情操,激發了熱愛戲曲藝術的情感,甚至產生致力傳承與發展家鄉戲曲的情結。
在這次活動課中,筆者并沒有僅僅停留在搜集戲曲知識層面和讓學生“悅耳”這一層面上,而是讓學生在積累與欣賞的基礎上,融入聽、說、讀、寫這些語文課的特點,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節活動課形式靈活,也符合課程標準提出的“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要求,自始至終沒有離開語文學習這一舞臺。
筆者將地方戲曲賓陽絲弦戲與《戲曲大舞臺》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授課,巧妙利用網絡資源與賓陽絲弦戲演唱視頻,活化課堂教學,讓學生走進戲曲天地后,發現戲曲世界的奇妙。學生在賞析賓陽絲弦戲《賓州古城好玩游》與黃梅戲《天仙配》時發現戲曲充滿鄉土氣息,語言具有生活化、平民化等特點;在賞析豫劇《花木蘭》與賓陽絲弦戲《夜襲昆侖關》時,發現它們的共同點是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自然質樸的風格和鮮明強烈的節奏。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切換播放劇種,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戲曲特有的藝術魅力。這既提高了學生學習家鄉賓陽絲弦戲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對中國戲曲及傳統文化的熱愛,還展現了語文課堂的無限魅力。
這樣的語文活動課教學,緊扣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以賓陽絲弦戲為抓手,注重知識的積累,注重參與、尊重學生、重視體驗,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發掘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素材,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助力。
【作者簡介】甘夢瑩(1978— ),女,廣西賓陽人,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二級教師,就職于南寧市賓陽縣賓州鎮第二初級中學,主要從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和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