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勝
課堂作業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實踐與應用。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常以抄、答、背、做等方式讓學生完成作業,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教師未能分層設計作業,設計的難度與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匹配;作業的布置就有隨意性。針對性不高,學生完成起來較為困難;作業的答案也較為單一,不能引發學生從多角度參與思考。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
一、設計趣味作業,調動學習興趣
“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業,原因是作業千篇一律,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設計作業時要保持新穎的特點,能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如在學習《最后一次講演》一課內容后,教者布置作業如下:這篇課文無論是在情感表達上還是語言運用方面,無不讓人感到震撼!特別是文中的情感表達濃烈,富有哲理,令人難以忘懷!請從文中的這些句子中任選一句作為中心話題,寫一篇100字左右的演講詞。(“這是某集團的無恥,恰是李先生的光榮。”“其實廣大人民是打不盡,殺不完的!”“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二、設計開放作業,發展學生思維
初中語文教學應該是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師要依據開放性的原則設計作業,能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促進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并將其融入語文作業設計之中,這樣才能讓語文作業變得更加靈活、新穎,讓學生產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課內容時,教師讓學生注意濱海冬天的氣候特點,這樣能提升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能促進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要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要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拓展延伸,促進知識的積累、語言的豐富。在學生閱讀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寫閱讀報告,要求圍繞主題,簡潔明了地闡述內容,能讓學生從寫作中獲得更多的內容,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教學文本,立足于不同的視角。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如在學習《桃花源記》一文時,教師布置作業如下:假如你是武陵漁人,請以“桃源”為中心,用簡潔的語言敘述你的經歷;假如你是一位旅游者,請用“啊,桃花源真美!你看……”的句式描述,說出看到的桃源風光;假如你是桃花源中的一名村民,請用第一人稱描繪你當時的心理活動。教師也可以設計小組作業。讓小組成員輪流寫日記,這樣能引發學生參與作業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
三、設計分層作業,促進整體提升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接受能力、學習成績,都存在著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采用分層作業的形式,促進各層次學生認知水平的提升。教師將學生的成績分為優異、中等、較差三個層次,對他們分層設計作業。對于優秀生,教師要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為他們設計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作業,拓展他們的語言思維,促進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對于較差生,教師要以激勵為主,讓他們能體驗到成功解題帶來的快樂;教師要適當減少題量,避免讓他們失去學習自信;教師要放權于生,為他們設計層次多樣的作業,讓他們自主選擇,這樣能調動學生參與作業的興趣,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樣的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多元、新穎的作業調動學生參與作業的興趣,引發學生對作業的思考。教師要豐富教學手段,以作業促進思考、促進內化,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