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樹潔
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撐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從總體要求、科技創新、集成改革等九個方面,提出27條建設意見和目標要求。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力求經過15~30年努力,建設成為全球最先進、最開放、最有創新活力和治理能力的經濟科技貿易中心和生態宜居城市。這樣的要求和定位在全國范圍內是最高標準的。
曾經是“一窮二白”落后農村的浦東,經過30年巨變,在12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納了680萬高素質人口,2020年實現1.32萬億元GDP,人均3.36萬美元。改革開放前,浦東地區人均GDP不及新加坡、中國香港的2%,臺灣省和韓國人均GDP的3%。2020年,浦東新區人均GDP已經超過了臺灣省(2.69萬美元)和韓國(3.16萬美元),分別達到香港特區和新加坡的72%和54%。
浦東新區在全國的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不僅可以拉動整個長三角地區持續均衡高質量發展,還能引領輻射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與上海毗鄰的江蘇、浙江和安徽等省,人口眾多,經濟實力強勁。浦東新區高水平發展,既有長三角和全國巨大市場及人口的支撐優勢,又具備牽引輻射全國其他地區的潛在能力。
浦東新區具備探索新時代新發展路徑和戰略的先天優勢。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以后,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構建新發展格局,尋求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力。以科技創新及先進技術推廣及應用為推動力,以高水平開放和高效率管理機制為抓手,做大做強國內市場,構建全球先進的科技創新生態和先進技術應用體系,集聚全球最先進生產要素,建設全球最先進工業生產體系、金融及其他生產性服務體系、安全宜居環境、法制化國際化高效率管理制度,并把成功經驗及時推廣至整個長三角和全國其他地區,為整個國家持續穩定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理念、新機制、新動能,這是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高水平高標準建設好浦東新區,一要加快現代化交通及其他新基建項目建設,大幅度提高區域內部生產要素流通速度和效率,構建與上海及長三角其他地區無縫連接的地面、地下和空中立體交通、通信、能源供應及安全體系;二要從長遠視角,規劃本地區長期發展的產業體系,聚焦若干個對長三角、全國及全球具有持續強大影響力的高端制造及服務領域,包括智能制造、計算機軟件和大數據、新能源、現代醫藥和健康、新材料、集成電路、國際金融、國際物流等;三要在人才培育和集聚方面,闖出一條符合國情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構建一個全球領先的外商投資生態環境及境外高端人才的宜居和工作環境;四要構建與上海及長三角其他地區融合發展、互聯互通、優勢互補的產業、生產要素及社會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浦東新區的“虹吸-溢出”均衡發力的引擎輻射作用;五要借鑒新加坡、香港、舊金山、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發展經驗,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及特點,打造比這些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和發展韌勁的現代化國際都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