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世柱
人類各領域的進步與文明,無論市場的交易、文化的交融抑或權力的角逐,均賴于透明而充分的競爭。但競爭帶來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讓人抗拒,勝利者們總渴望凝固戰果,維持壟斷。
壟斷是社會肌體的毒瘤,其排斥競爭,不斷蠶食肌體營養,最終讓社會日漸喪失活力。
當前,針對網絡科技公司的反壟斷不斷深入,從阿里巴巴肇始,已有22家企業被納入調查范圍,監管機構不斷祭出利劍。今年2月7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發布,2月8日唯品會被處罰300萬元,4月10日阿里巴巴被開出天價罰單,7月10日虎牙公司與斗魚公司合并遭禁止……同時修法進程也在加快,《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已向社會征求意見,即將通過。
下一步的立法與執法中,吸取教訓,注重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反壟斷,減少其對經濟社會的沖擊,尤為重要。
首先,不因惡小而為之。法諺有云,立法定性、司法定量。在反壟斷領域的立法與執法中,應當把一些新的標準壟斷行為納入規制范疇,及時打擊苗頭性行為,不因其“小惡”而放任,讓其不斷坐大。長期以來,我們對一些大型網絡公司諸如電商“二選一”“殺熟”等壟斷行為熟視無睹,處罰總是姍姍來遲。執法上的放縱,誘導了市場主體的目中無紀,破壞了人們對法律的敬畏。
其次,法無明規不為罪。對立法尚無明確規定或存在爭議的,應當從鼓勵創新、促進發展的角度,采取寬容的態度,不宜一刀切認定為違規行為。新事物均是對原有條條框框的突破,一個社會的經濟池塘,需要一群不那么“安分守紀”的“鯰魚”攪動。他們逐利的有形之手,無形之中推動社會發展。一些突破,今天看來是壯舉,當初卻頗受爭議,如當年小崗村推進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同樣,沒有當初對網上購物模式的默許,也沒有今天活躍的電商經濟。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更需要鼓勵創新的生產方式、銷售方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再次,事后監管不任性,槍炮轟隆法無聲。法制的更迭是緩慢而漸進的,其變動須考量社會的現實承受力與民眾的安全感。猛藥看似解渴,實則讓法律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法律失去了穩定性,也就失去了靈魂。比如法律上的時效制度,就是對違法犯罪行為的現實合理性之追認。刻意的事后執法不僅破壞了現存秩序的合理性,亦讓當事人陷入恐慌,社會上也產生了“選擇性執法”“報復性司法”等雜音,人心易渙散。同時,公眾也對執法機構的失職卻無問責感到失望。
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反壟斷也需要市場主體的思想自省與行為自覺。互聯網時代的競爭核心在于數據與流量的競爭,數字經濟的發展依賴于其規模效應,互聯網公司絕不能因天然的壟斷性就濫用支配地位,而應把握歷史大勢大局,順勢而為。2021年7月15日蓋茨的第二位繼任者納德拉就美國監管機構與臉書、亞馬遜、蘋果之間的反壟斷調查案表示,微軟將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這是微軟在20年前反壟斷世紀大案中吃盡苦頭后,得出的正確結論。
被調查或即將進入調查視野的網絡公司,也應作出正確的選擇。畢竟,中美兩國同時自去年密集啟動對網絡公司的反壟斷調查,絕非歷史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