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鄭智維
漫步鎮江,街面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鍋蓋面門店。對很多當地人而言,早餐不來上一碗鍋蓋面,就渾身不舒服。
品嘗之后,我心生疑惑:鎮江地處江南魚米之鄉,為何盛行有著濃烈北方口味的鍋蓋面?
通過和多位采訪對象交流,縈繞心頭的疑問得以解開。
鎮江曾被稱為南徐,即南徐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到了兩宋之交,鎮江渡口成為北民南遷的重要通道之一。
運河鎮江段區位獨特。長江與運河十字交匯,淮揚文化與吳越文化交融,南北運河交界。長盛不衰的江南漕運給鎮江帶來了商業、手工業、服務業的全面繁榮。
憑借著舟楫之便、山水之勝、物產之豐,鎮江吸引著不計其數的文人學者、富商巨賈、達官顯宦的到來。和他們一起到來的,還有家鄉的美食。
在鎮江,與古運河有關的文化遺產不計其數。除了有閘、橋、碼頭、碑刻、名人遺跡等有形的文化遺產外,還有運河文學藝術、傳統手工藝、風俗民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雖名為江南歷史名城,鎮江在物質生活、風俗習慣、飲食、語言及文化特征方面都明顯帶有北方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鎮江能誕生一碗北方人主打的面就不足為奇了。
時至今日,在鎮江段運河上常年有蘇、魯、皖、滬、浙、贛、湘、鄂、川等13個省、市的船舶穿梭。
透過一碗鍋蓋面,不難想象江南水光中那個曾流金淌銀的鎮江。南來北往的游子、商賈、官宦匯集于此。雖然舟車勞頓,一碗好面下肚,既滿足了胃口,也撫慰了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