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我住在這個牧場20多年了,從沒吃過這么干凈清甜的水。從前我們打上一桶水,要頂著太陽跑上十幾公里,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多虧咱們駐村工作隊,我們再也不用為飲水發愁了。”
“如果沒有縣商科工信局積極為我們爭取貸款,或許我們企業已經維持不下去了。”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新疆吉木乃縣堅持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貫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務,切實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辦實事、開新局的強大動力,以為民辦實事解難題來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
為了讓學生吃上熱乎乎的營養午餐,吉木乃縣教育局積極探索熱餐供應模式,逐步讓所有學校實現熱餐供應。
此前,孩子們中午大多是在校外攤點或回家就餐,一些學生出現營養不良、膳食不均衡問題,也耽誤家長們務工務農。
為切實解決這一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吉木乃縣教育局急學生之急,解家長之憂,借助自治區營養改善計劃試點縣之機,按照先易后難,先鄉(鎮)、后縣城的原則,逐步推行食堂熱餐供應模式,取代課間加餐的冷餐供應模式。
吉木乃縣教育局通過食堂改造、食堂設備補充、招聘補充食堂工作人員、技能培訓等一系列舉措,全縣實現食堂熱餐供應全覆蓋,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3772名學生都能在學校吃上熱乎乎的營養午餐。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資助管理中心主任文化敏說:“今后,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創新菜品,提升供餐質量,嘗試一料多菜、一菜多味,讓學生的餐桌越來越豐富,切實落實熱餐供應這一民生暖心工程。”
以產業發展為依托,實現家門口就業,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途徑,也給了人們更多選擇機會,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實現小康夢想。
2019年6月,吉木乃縣與新疆旺源集團正式啟動合作,建立占地面積37萬畝的萬駝園產業園區,將吉木乃縣的資源潛力、區位優勢與駱駝產業模式相結合,以“生態修復、產業扶貧、旅游富民”為指導思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
截至目前,產業園區共有駱駝2063峰,50余名長期員工人均工資每月3600元。
走進萬駝園產業園區里的萬駝園商店,商店主人江阿努爾·喀熱木正在制作哈薩克族傳統刺繡。江阿努爾·喀熱木和她的丈夫都是萬駝園的員工,兩人通過在公司飼養駱駝,每月可以拿到7000余元的工資,夫妻二人還利用空閑時間,在產業園里開起商店和飯館,一年下來收入可觀。
萬駝園已成為帶動農牧民增收、駱駝科學養殖的示范園、荒漠草場生態修復的生態園,實現了生態、科研、旅游并行的發展模式。
自吉木乃萬駝園產業園區建成以來,全縣1026戶農牧民通過租賃草場、養殖駱駝、就業分紅等方式,實現人均增收6000余元。

巡回醫療隊為牧民送去應急治病小藥箱。
在吉木乃縣別斯鐵熱克鄉的幸福大院里,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吃著水果,拉著家常,不時傳出陣陣歡聲笑語,場面特別溫馨。
71歲的甘國正老人酷愛象棋,在入住幸福大院之前,由于腿腳不便,加上一個人生活,一年到頭也碰不到幾位老人,更別說一同下棋。
自從搬到幸福大院以后,不但多了下棋的棋友,而且收獲了很多摯友,這讓他特別高興。“到這以后住得好、吃得好,還有人洗衣服,真的非常好,以前在家也沒人陪,來到這里還有人陪著我玩,可以下下象棋、跑跑步、做做游戲,伙食也很好,睡得也舒服,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老人提供這個歡樂的天地。”
別斯鐵熱克鄉鄉長木合亞提·木拉太說:“幸福大院目前入住老人5名,我們重點在落實精準服務、完善各項制度、豐富娛樂生活、提升幸福指數上下功夫,著重解決老年人生活困難、無人照看等實際問題,真正提升幸福大院老人的幸福感。”
據了解,吉木乃縣總投資1185萬元,結合各鄉(鎮)人員入住需求,新建及改擴建幸福大院6處,建設床位106張。
每個幸福大院配備辦公室、醫務室、活動室、衛生間、餐廳、洗衣房等,建立以管理服務為主、入住老人自我管理服務為輔的幸福大院模式,有效解決農村特困老人、低保老人、建檔立卡老人、留守老人、退伍回鄉老人和因子女外出務工無人照料老人生活中存在的就醫難、就醫慢、精神慰藉不足、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并通過完善基本生活補助,提供醫養結合服務,讓入住老人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安享幸福晚年。
在吉木乃縣喀爾交鎮的春秋牧場,由于沒有穩定的水源,難以滿足牧區群眾和牲畜用水需求,一位牧民說:“生活用水多了,牲口就沒水喝,有時為了打上一桶水,要來回跑上十幾公里。”
縣農業農村局投入資金30萬元,在牧區打抗旱井10眼,惠及牧民150戶,解決了春秋牧場人畜飲水問題。
為改善牧區群眾的生活質量,當地為分布在夏牧場上的15個牧業辦公室新建廁所、洗澡房等設施,并購置辦公用品、生活用具和哈薩克族氈房5個,有效改善了牧業辦公室基礎設施。
全面啟動建設總投資2000萬元的“幸福驛站”,新建綜合幸福驛站6個,主要為牧區群眾在轉場和生產過程中提供生產生活必需品、應急救助、宣傳教育、醫療、洗浴等服務,方便牧區群眾生產生活,有效解決牧民在轉場途中和牧場放牧時遇到的困難。
通過建設“幸福驛站”,進一步提升服務牧區農牧民水平,促進邊境安全和改變牧區牧民的服務方式,解決牧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生活在牧區的牧民普遍感到生產生活質量有了大幅提升,發展生產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