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河逶迤蜿蜒,在大地上畫出美麗的“七曲八彎”。
天津、鎮江、揚州等,一座座因運河興起的城市,《民生周刊》記者一路走來,真正見證大運河興盛和輝煌。在漫長的歷史年代里,大運河的血脈不僅滋養了中華民族的肌體和力量,也培植了民族智慧與精神特質。如今,大運河古韻猶在、新風漸起,沿線各地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對于打造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都具有積極意義。
各地在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過程中,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整合優化各類資源,突出大運河特點和地方特色,穩扎穩打、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