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軍

大運河,是中國人的精神原鄉。
盛唐開篇,之于揚州有特別意義。隋煬帝開鑿聯通大運河,真正意義上溝通了中國南北,大運河是在邗溝的基礎上進行擴掘、連接和延伸,這奠定了揚州在整個運河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有原鄉,就有原點。揚州,就是那個原點。
《左傳》載: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這是大運河水系中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運河。它講述的歷史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
邗溝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最初的模樣。邗城,就是最初的揚州。揚州,當之無愧中國大運河的原點,中國大運河哺育的運河長子。
從空中看去,如果把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作為X軸,把世界最長的中國大運河作為Y軸,坐標軸原點,正好是揚州。
在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杰看來,如果把歷史的長河作為這個虛擬坐標的Z軸,揚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自然,現如今,也是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這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原點。
國學大師錢穆說,“瓶水冷而知天寒,揚州一地之興衰,可以乩國運”。意思是說,是不是盛世,只要看揚州就知道了,揚州是盛世的晴雨表。
這一切都緣于運河。從古代至現代,運河決定城市興衰,更與國運息息相關。
揚州第一次從中國版圖崛起,始于西漢,為中國歷史上的“漢武”盛世作了注解。又一個吳王劉濞,受封吳地,定都廣陵。“圍海煮鹽,開山鑄銅”,他承繼了吳王夫差的偉業,向大海邊開挖了一條鹽運河,解決鹽運問題,一時富甲一方,繁盛之至。當時天下銀錢有一半出自吳國。
揚州第二次從中國版圖崛起,無可替代地成為大唐的盛世符號。從唐開始,沿大運河持續運行的漕運系統和漕運管理制度,實現了南北資源和物產的大跨度調配,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因運而興,因運而生”,揚州作為維系大一統中央政權的漕運中心和商品經濟的中心,在這種獨特的二元結構中,繁榮指數以乘數效應放大。大唐時代,揚州繁盛天下第一。
元代,揚州持續著它商業城市的高光時刻,成為重要的國際都會。馬可·波羅在他著名的游記里記載了他擔任揚州總管3年的種種奇遇。
明清,揚州越來越穩固了它作為漕糧北運的門戶地位,“四方客旅雜寓其間,人物富盛,為諸邑最”,作為兩準鹽運使的駐地,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揚州富甲天下”。
揚州第三次從中國版圖崛起,是中國“康乾盛世”最理想的晴雨表。清代康熙、乾隆的數次南巡均以揚州作為主要駐蹕之地。清朝將漕、鹽、河稱為“東南三大政”,揚州兼三者之利,號稱東南第一大都會。
揚州境內的運河,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基本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大運河,揚州市共有6段河道和10個遺產點列入申遺點段,成為大運河全線列入遺產最多的遺產區。
古邗溝故道,揚州古運河道,是揚州首次崛起的童年記憶。瓜洲運河河道,是揚州二度崛起的青春華彩篇章。邵伯明清大運河故道、里運河(高郵明清大運河故道)、淮揚運河揚州段,是揚州三度梅開的盛年履歷。
劉堡減水閘、盂城驛、邵伯古堤、邵伯碼頭……歷數著揚州世界遺產的10個遺產點,特別是瘦西湖、天寧寺行宮、個園、汪魯門宅古建筑群、盧紹緒鹽商古建筑群、鹽宗廟,讓“康乾盛世”里的揚州,依然會穿過歷史的云煙,清晰而生動地向我們走來。
從揚州運河最南端的瓜洲向北,進入市區,運河在這里形成了三個灣,這是古代大運河卓越的水工設計。如今,在運河三灣風景區,一艘“巨輪”橫臥,唐風古韻,氣勢恢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形似揚帆遠航,乘風破浪。旁側的大運塔塔高近百米,游人可通過館頂建設的長虹臥波式長廊進入高塔。
大運塔南邊是曾做康熙、乾隆行宮的高旻寺天中塔,北邊是曾做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起點的文峰塔,三塔在運河邊形成了“三塔映三灣”的壯麗景觀。這座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大運河文化和歷史的“百科全書”式的展館,成為中國大運河全線的新地標。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視察調研時,專門來到三灣,他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然而,曾幾何時,古運河三灣段曾經是揚州市南部的化工區,農藥廠、皮革廠、水泥廠等80多家污染企業,將運河生態環境徹底破壞。2014年起,揚州按照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的理念,對運河三灣段開展了全面治理;2017年9月,運河三灣成為風景秀麗的濕地公園。
“這只是加強大運河揚州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縮影”。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杰說,2015年,揚州市政府將《大運河揚州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列入2016年實體性規章制定計劃,2017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在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開創了依法依規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先河。
黃杰說,揚州的大運河遺產保護,是政府全部門、社會各界全面參與的文化自覺。這是揚州的原創。坐落在運河古道邊的東關街,一兩公里長,鋪陳出揚州數千年的富庶與繁華,揚州一直精心保留著它昔日的歲月沉淀。揚州的老城區是整體保護,很多古城街巷依然可見向著運河陳列的魚骨狀清晰結構肌理。這些,都是在大運河申遺前的若干年就在堅持了。
揚州的原創,還體現在起點的高度。揚州市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劉光明介紹說,揚州建立了遺產數字管理平臺和監測預警系統,加大了遺產保護的科技含量。揚州還首倡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以南水北調清水通道為核心,保護長江、保護淮河、保護運河,修復生態,為南水北調輸送一泓清水,堅定不移抓好長江環境問題整改、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升級,強力推進總投入300億元的產業轉型升級、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護等工程,確保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清水北上”和淮河入江水道“清水南下”。
揚州的原創,更體現在視野和格局的廣度。作為“世界運河之都”,揚州已經連續14年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大運河文化國際交流與文明對話中也已然扮演牽頭人角色,朋友圈正越來越大,遍及五大洲。
一部浩蕩的運河史,也是運河兩岸的城市發展史。城市在廣闊的空間中沿著運河的脈絡展開,被深深地打上了運河的烙印。從歷史中走來,運河沿線仍是揚州的美麗中軸、創新高地。
大運河文化帶國家規劃出臺,揚州成為江蘇省唯一一個全域劃入規劃核心區的地級市,讓古運河重生,是揚州的搶答題。
讓古運河在新使命中重生。揚州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一期工程北延,使得從揚州北上的一江清水,沿中國大運河,源源不斷保障京津冀與雄安新區穩定安全的水源供給。南水北調成為新使命下當代的新運河。揚州還實施大運河航道等級提升工程,年船舶通過量達3.6億噸,相當于6條京滬高速公路的運量。
推動古運河與古城融合重生。在5.0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區,揚州修舊如舊,復興老揚州的市井生活恢復老字號,讓人們記住揚州的老味道,使文化旅游有了全新的體驗。清晨,揚州古城內的皮市街上“網紅”小店分列兩側,一批特色品牌店鋪“古韻味”與“新文化”并存、“文藝范”和“煙火氣”共生,城市文脈融入現代生活。而雙東歷史文化街區吃住行游購娛應有盡有,成為揚州文化旅游勝地;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則依托鹽商文化和會館遺址,成為揚州美食文化又一展示窗口;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發揮歷史文化名人效應,突出市井文化,成為揚州文化創意眾創空間。推動“文物單體保護”向“文化遺產區保護”轉變,努力保持大運河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文化的延續性。建設“人們心目中的揚州”和國際運河文化旅游目的地,讓更多人在揚州領略古運河重生的魅力。
推進古運河在文化注入中重生。新落成的揚州運河大劇院,地方曲藝演出深受市民歡迎;位于大運河遺產點個園對面的“揚州486非遺集聚區”,集聚了數百個世界級、國家級、省市級的非遺展示項目,包括雕版印刷、古琴藝術、揚州剪紙、揚州漆器鬁漆技藝、揚州玉雕等。486,正是大運河最早一段邗溝開鑿的公元前年份,顯示著揚州文化和大運河血濃于水的聯系。
有形的“美麗中軸”,亦是無形的精神脊梁。古運河如何重生?不是復古泥古,重返歷史現場,而是在追求運河本體物態重生的同時,實現精神層面的復興與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