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提出,將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推動中西醫協同發展的經驗做法。適時組織遴選部分技術水平高、科研實力強、發展潛力足的綜合醫院,打造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輻射帶動全國整體中西醫結合醫療水平提升等內容。
“接下來,將在三級綜合醫院全部設置中醫科室,支持二級綜合醫院設置中醫科室,同時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人員配備力度和中藥房設置。在綜合醫院臨床科室強化中西醫協作,讓患者在臨床科室就能接受中西醫聯合診療服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嚴華國說,“對臨床類醫師開展中醫藥專業知識輪訓,逐步做到‘能西會中,同時組織開展高層次‘西醫學習中醫,培養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人才。聚焦癌癥等重大疑難疾病,力爭在5年內形成10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綜合醫院是中醫藥服務體系的骨干之一,是中西醫結合的重要平臺,也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
早在2016年,在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規中,中西醫并重方針就反復被強調,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本遵循。近年來,在國家對中西醫并重方針的指導下,我國中醫藥事業一路高歌猛進,取得豐碩成果。
“在防治新冠肺炎的過程中,中醫藥與西藥協同開展醫療救治,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作出重要貢獻。”嚴華國說。
他介紹,新冠肺炎輕癥患者和無癥狀患者的治療以中醫藥為主,做到中醫藥早服應服盡服,降低了向重癥發展的可能性。
“對重癥、危重癥患者,我們組建了中西醫聯合診療團隊,建立中醫會診和聯合巡診制度,實行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有效地減緩了重癥向危重癥的發展,降低了病死率,最大程度提高了救治效果。這些做法已經成為各地針對疫情進行醫療救治的標配。”嚴華國表示。
他強調,三部門出臺的意見,目的是為了推廣疫情防控中總結形成的“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
截至去年底,全國基層中醫館總數達到3.63萬個,85.4%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80.1%的鄉鎮衛生院設置了中醫館,部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的診療量占40%以上。
“‘十四五期間,我們力爭實現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全部設置中醫館,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聞得到中藥味,感受得到中醫藥文化,接受得到高質量的中醫藥醫療健康服務。”嚴華國說。
意見要求,綜合醫院要創新中西醫協作醫療模式,臨床科室要強化中醫類別醫師配備,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鼓勵針對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組建中西醫結合專科專病科室。

北京中醫專家到縣域醫院義診。圖/王彪
綜合醫院要加強科室間及同中醫醫院間的中西醫協同攻關,找準中醫藥治療的切入點和介入時機,研究制定實施“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聚焦癌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癡呆、高原病防治和微生物耐藥問題等加強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
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和中西醫協同工作開展得比較普遍。“我們醫院擁有晁恩祥、許潤三兩位國醫大師和一批國醫名師,中醫類醫師占全院醫師的17%,中醫類床位500多張,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年診療量占全院工作量的1/3。”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宋樹立說。
宋樹立介紹,中日友好醫院通過互聯網醫院醫聯體建設和對口支援為基層群眾提供了大量中西醫協同的服務。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參與制定國家中西醫診療指南,派出專家參加國家專家組指導地方開展中醫藥的救治工作。呼吸醫學中心晁恩祥國醫大師團隊為全國近百名重癥患者提供了遠程診療。
中日友好醫院開展了名老中醫傳承工作,為每位名老中醫配備工作室和傳承徒弟,總結他們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開設特色專病門診89個,遴選30多個優勢病種在全院推廣使用協定處方,承擔國家教學和科研任務。
“我們是唯一一家既承擔西醫的規培任務,又承擔中醫的規培任務,是唯一一家綜合醫院。在科研方面,我們承擔400多項中西醫協同領域的省部級及以上的科研課題,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有力地推動了中西醫結合的學術發展。”宋樹立說。
據宋樹立介紹,中日友好醫院建立了中西醫聯合門診和聯合查房,有中西醫聯合門診的專門號源,患者掛號后有一個中醫師、一個西醫師共同為病人診治,大大方便了患者求醫。
“我們加強中西醫結合人才引進,發布了面向全球的人才招聘啟事,希望更多有志之士加入中日友好醫院團隊,一起做好中西醫協同的醫教產學研管各方面工作,為群眾提供更滿意的醫療服務。”宋樹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