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近些年,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大量動力電池開始退役。這些電池的回收利用,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總量約20萬噸,雖然有部分電池經正規渠道有效回收利用,但仍有大量電池流入小商戶、小作坊等“黑市”。
天津新能源車主程先生年初處理了一輛車齡7年的新能源車,“電池過質保期了,送去4S店回收價格太低,二手車市場賣價能高一點。”比較了這兩個渠道后,程先生最終還是在二手車市場把車賣了。
據了解,首任車主在購買新車時,經銷商會對車主信息進行登記,車企可據此對車輛及電池進行跟蹤。而一旦首任車主出售車輛,跟蹤鏈條就會中斷,電池去向將難以掌控。
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到2025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將高達78萬噸。如何回收這些動力電池,就為整個汽車行業帶來新的挑戰。
今年,“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鼓勵共建共用回收渠道。
有專家指出,現階段一半以上的退役動力電池通過非正規渠道流入非正規的市場。正規渠道的回收成本和處理成本高,經濟效益較低。隨著電動汽車、儲能等應用的增多,在回收上應該有嚴格監管。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對于“黑戶”的電動汽車,一部分會賣給拆車廠,一部分會賣給“小作坊”電池回購商。面對無資質、低成本的小作坊,處理廢舊動力電池的正規企業在回收價格上并無競爭優勢。動力電池大規模退役在即,健康高效的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迫在眉睫。
為規范市場秩序,國家曾多次出手。2018年,工信部公布首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名單,5家企業入圍。2020年12月,工信部公示第二批22家企業名單。
進入白名單的企業被視為正規軍,其在回收的資質、渠道、技術、規模等方面具備較完善的體系和運營能力。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回收不到電池是其面對的最大問題。
“在回收這個鏈條中,總夾著一批中間商,他們能操控回收電池的價格。”電池回收從業者齊先生表示,中間商能通過一些特殊渠道拿到貨源,大多會賣給非白名單企業,正規的回收企業反而拿不到貨。
廢舊的動力電池去哪兒了?有業內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發展時間較短、技術儲備不足、回收網絡不完善及商業模式創新匱乏等因素,大部分廢舊動力電池流入非正規渠道,有的甚至流入了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市場。
由于動力電池回收缺乏明確的定價機制,很多不正規的市場采取競價的方式回收電池,“一些環保投入成本低的小企業、小作坊,愿意出更高的收購價,很多廢舊動力電池流到他們手上,再經由這些不具備專業設備和技術的小企業、小作坊進行結構拆解,通過再造組成新的低性能電池。”齊先生表示,通過非正規渠道流入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摩托車市場,會帶來安全隱患。
有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市場中有近八成的動力電池沒有流入正規渠道。目前,工信部公布的能滿足《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僅27家,剩余大部分企業規模小,未能形成價值鏈互動,因此整個回收市場并不規范。
專家指出,從目前情況來看,真正做到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還面臨一定挑戰。目前,整體回收體系仍需構建。相關數據顯示,真正流入龍頭企業的退役電池不到總量的30%,大量退役動力電池流向非正規渠道,已形成產業鏈。
在網上某采購平臺,《民生周刊》記者看到一些打折回收汽車電池的企業,價格由幾千到數萬元不等。有業內人士坦言,這些退役的動力電池流入“小作坊”后,或被制成小型充電寶,或簡單加工冒充新電池,甚至用土辦法提取貴金屬,隱患不小。
天津某新能源汽車經銷商金先生認為,目前行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上下游的合作,二是相應的法規,專業的法規更加完善,使一些不太合規的企業被定義出來,要么讓其做技術升級,可以實現達標,要么可能被淘汰。
事實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商業模式,仍有待時日不斷完善,而大批市場淘汰車型已開始囤積,甚至囤積數年之久。為了城市管理形象,污染防治及電動的有效回收再利用,生產商、專業第三方回收企業、行業聯盟等各方的步伐應當加快。
不過,也有一些行業專家表示樂觀,隨著“車電分離”換電模式的興起和推廣,新的商業模式或為動力電池回收市場的規范化帶來曙光。
深圳某新能源汽車企業負責人陳先生坦言,“車電分離”換電模式的興起和推廣,將為動力電池回收市場帶來希望。“車電分離”的一大優勢是車與電池可分開報廢,回收效率較高,標準化電池包為梯次利用和回收利用打下了很好自動化基礎。
天津某二手車回收企業負責人林先生表示,以往整車報廢,要把散落在各地的電池包做回收,效率很低。如果分開報廢,回收效率將大大提高。
他表示,現在電池回收成本還是偏高,回收附加值較低。如果能把回收成本降下來,提升回收效率,或許將來可以成為一條反向生產的電池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