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關燕炯


鐵人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區巷口子村(今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赤金鎮鐵人村),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離開玉門前往大慶,時年37歲。王進喜在甘肅玉門生活了37年,工作了22年,成為全國勞動模范,甘肅玉門是鐵人王進喜47年生命歷程的主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鐵人精神在這里孕育和形成。
2021年9月30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布,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玉門市,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離開玉門前往大慶,玉門是王進喜47年生命歷程的主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鐵人精神在玉門孕育和形成。
一、鐵人王進喜出生在玉門,童年的苦難是鐵人精神的源頭。
王進喜6歲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出去討飯;9歲跟隨趕車百里去酒泉送羊毛;10歲進山給地主放牛,12歲時和偽保長打官司,13歲逃離黑煤窯,14歲躲抓兵……童年的王進喜歷經磨難。原石油工業部副部長(曾任玉門石油管理局局長)焦力人在回憶王進喜時說:“新中國成立以后,王進喜在黨的教育下覺悟提高很快,在工作中拼命干,有使不完的勁兒,并成為鐵人,這是有源頭的。他在新中國成立前長期受壓迫,對艱難困苦承受能力特別強,長年累月的苦干苦熬,磨煉出堅韌不拔的韌勁,磨煉出吃苦耐勞的耐力,這就是鐵人的基礎,鐵人精神的源頭。”
二、鐵人王進喜在玉門油礦工作的十年,創造了全國月鉆井進尺新紀錄,評為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
1958年,石油工業部為擴大鉆探成果,加快油田開發,決定在玉門和新疆開展鉆井大賽。新疆派的是從玉門走出去的張云清鉆井隊,玉門派的是景春海的貝烏四隊,卻沒有王進喜的貝烏五隊。起初,王進喜并不在意,覺得在哪里打井、誰打井都是為國家多產油。一天,他在翻報紙時看到了張云清鉆井隊進尺已經趕超玉門的消息。為了給玉門爭一口氣,他主動請纓爭上白楊河,大隊長不同意,他一氣之下去找局長焦力人,局長被他纏得沒有辦法就去和市委書記劉長亮商量,書記表示:群眾的積極性要保護,主動參賽的隊長更要堅決支持。7月王進喜帶著隊員們搬家白楊河,加入了大戰的行列。
貝烏五隊當時只是“一般先進隊”,可王進喜憑什么敢主動參戰且最后創出更高紀錄呢?一是有股敢與強隊爭高下的不服輸的勁頭,二是有無私的忘我精神,第三就是有一種虛心向對手學習的風格。他遠學張云清,近學景春海,先學后超。白楊河的地層不同于老君廟,初到新區,對地下情況不熟,王進喜就去請教景春海。景春海毫不保留地介紹白楊河地層情況和自己的經驗教訓,比如縮短鉆前鉆后搬家時間,增加純鉆進時間;隨時保養定期檢查等。不光學別人的經驗,王進喜也幫助對手,貝烏四隊的水龍頭壞了,他立即領上這方面拿手的司鉆去幫忙修,還把自己的鉆井秘訣告訴四隊;四隊轉盤立軸壞了,東西缺了,王進喜便立即派人把本隊的送去;工人們不高興了,說:“這是在比賽,你管人家的事干啥。”王進喜說:“誰打進尺打的都是咱國家的進尺,也沒跑到國外去。”
8月底,得知石油部要在新疆召開克拉瑪依現場會,為了向這次會議獻禮,王進喜提出月上五千米的宏偉目標。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他堅持24小時在井場全天滾,得空躺在鉆桿上打個盹都在聽鉆機的動靜,發現不對馬上起來糾正,工人們都說他是“鉆機的醫生”“井下的壓力表”“泥漿的體溫計”。他帶頭參加勞動,和工人們一起拉泥漿槽,腳刺破了也不管;他嚴密分工,精細管理,司機長孫秉科管機械,司鉆李安山抓管理,工友各司其職,積極配合。有這樣一位帶頭干、嚴要求、精心管、愛護人的好隊長,那些大班、司鉆和工人們也是從心眼里服,就是打井出錯挨了罵也沒情緒,都跟著他放開膀子豁出命來干。在井場全天滾的日子里,王進喜和工友們不斷摸索,大膽實驗,總結出了許多好的鉆井方法。王進喜還是出了名的“難纏”隊長,經常找上級要任務,纏得領導沒辦法;出了問題到處找,鬧得大家不安生。他一心為生產較真,不僅為本隊贏得了時間,對機關工作也有了促進。
技術不斷革新,生產不斷躍進,貝烏五隊越打越快。王進喜拼命搶時間,他一邊親自扶剎把防止發生事故,一邊不斷實驗刮刀鉆頭使用的新方法,整個上5000米的過程中都沒出事故,發揮了最高機械效率。離5000米還剩最后25米的時候,他們遇到了最硬的巖層,最難打的地段。王進喜眼皮都不敢閃一下,地上轉盤轉得飛快,地下鉆頭一分一分地啃。白楊河干旱少雨,加上地層滲漏,水就成了關鍵。罐車司機晚上不送水,他就找局長爭取,還帶著工人們在地上挖上水溝和深坑,把雨水積存起來以解決缺水問題。9月30日23時,王進喜手扶剎把將最后一個單根打完,終于在零點前完成了月鉆井進尺5009.47米,創造了全國月鉆井進尺新紀錄,到了年底打井21464.6米,實現了“標桿立祁連”的奮斗目標。1958年10月赴新疆參加石油部召開的克拉瑪依現場會。會上,石油部命名貝烏5隊為“鋼鐵鉆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鉆井闖將”。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康世恩親自為王進喜授予“鉆井衛星”紅旗。余秋里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王進喜不安于現狀,不拘于常規,奮發思變,帶領自己的鉆井隊,創造了全國中型鉆井的最高紀錄,總結出一套成功經驗,帶動了全國鉆井事業的發展”。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并被選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
三、“鐵人”稱號確立的時間脈絡,證明鐵人精神是在玉門孕育形成的。
1960年3月15日,王進喜帶領貝烏5隊36名工人從玉門東站乘火車出發,赴東北參加大慶石油大會戰。3月25日到達大慶薩爾圖火車站。王進喜和隊員們被分配到了馬家窯的趙大娘家居住。因鉆機未到,他們抓緊時間做好鉆前準備工作,組織義務裝卸;1960年4月2日,鉆機到達,王進喜組織全隊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豎起井架;1960年4月6日,趙大娘提前燒好熱炕,做好熱飯等大家回來,可是,這十幾天里都很少見到王進喜回來,趙大娘每次問隊員:“你們隊長呢?”大家每次都說:“在井上。”一天晚上,見王進喜又沒回來,趙大娘趕緊提上熱飯去井場給王進喜送飯。到井場后,趙大娘看到王進喜蓋著羊皮襖,躺在冰冷的鉆桿上打盹兒,又黑又瘦,趙大娘看著睡得正香的王進喜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4月6日是王進喜到達大慶的第12天。
1960年4月7日,薩中指揮部黨委會議上,工作組匯報王進喜事跡和房東叫“鐵人”的情況,黨委決定立即向上級匯報;1960年4月9日至11日,第一次油田技術座談會在安達召開,會上余秋里部長號召“向王進喜學習,人人做鐵人,在會戰中立功!”,一個“學鐵人,做鐵人”的活動在全油田展開;1960年7月1日,召開第三次“萬人大會”。會上樹立了“五面紅旗”,號召在繼續學習鐵人的同時,開展學習“五面紅旗”活動;1964年春,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發表,一直處于保密中的大慶油田被公開宣傳,鐵人王進喜的名字傳遍全國;從王進喜1960年3月25日到達大慶薩爾圖火車站到1960年4月6日被房東趙大娘賦予“鐵人”的稱號,僅僅12天!這充分說明鐵人精神是在玉門孕育和形成,在大慶表現出來,并被確立的。
玉門是甘肅省酒泉市管轄的一個縣級市,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1986年6月,康世恩為玉門油礦題詞“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搖籃”。多年來,玉門人民學習、弘揚、踐行鐵人精神,高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2019玉門市榮獲“中國百佳縣域營商環境示范市”、2020年玉門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7億元,增長9%;成功入選“2020中國西部百強縣”“2020中國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市”等榮譽稱號。
玉門是我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多年來無私的支援了全國各油田的建設和發展,為他們提供最精良的設備、最優秀的人才和最先進技術,形成了“三大四出”的成功經驗和玉門風格。正是這樣的玉門,孕育出了無私奉獻、敢闖敢拼的鐵人,當年的苦命油娃變成了“鐵人”,這是黨長期的培養,是玉門大學校的鍛造,是戈壁風沙和祁連山水造就的結果,鐵人的腳步從玉門起步,鐵人精神在玉門孕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