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星宇

農業新型合作社是新時代甘肅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十三五”時期甘肅省通過大力推動“三變”改革試點工作,使得農業新型合作社的規模和數量有了明顯上升,然而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還與全國有著明顯差距。“十四五”時期甘肅省將通過推動農業新型合作社股份制改造,探索構建起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治理機制,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治理效能的提升,以此推動合作社管理水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不斷提高。
“十四五”時期甘肅省“三農”工作要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核心,農業新型合作社作為整合農村資源要素、連接市場與農戶、提高農業經營效率的重要組織載體,是推進“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的重要抓手。針對當前農業新型合作社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發展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有效治理,要借鑒公司管理的思路構建起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治理機制,規范合作社組織運行,打造合作社社會形象,提高合作社經濟效益,以此發揮農業新型合作社服務農村生產、推動農業發展、助力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為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相關研究動態
農業新型合作社是指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農村出現的合作性質的經濟組織,包括農村專業合作社、社區合作社、行業協會、各類經濟聯合體等組織[1],相關研究已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剖析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如何實現更好發展上。張樹琪認為農業新型合作社自身能力的不足、發展環境的欠佳以及體制機制的落后是問題存在的根源,以致大量的農業新型合作社淪為“空殼社”“僵尸社”[2]。吳燁通過研究近年來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新發展模式,提出要以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架構與運作模式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3]。楊兆廷等在研究美國新型農業合作社價值鏈融資的經驗做法時,發現其對我國農業新型合作社的借鑒價值[4]。蔡光耀則認為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最需要重視的問題是資金的風險管理[5]。
關于農業新型合作社重要性的研究也有很多,溫鐵軍在解讀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時指出,對農業新型合作社進行公司化改制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6]。魏后凱認為農業新型合作社是推動傳統農業加快轉型,實現產業朝著集約、綠色、品牌化發展的必由之路[7]。杜志雄強調農業新型合作社在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方面的重要性[8]。李成貴則認為農業新型合作社是實現科教資源配置、加速農業技術應用的重要平臺,對于新時代實現科技強農具有重要意義[9]。金文成指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觸角可以嵌入不同經濟主體從而形成利益聯動機制,因此在農業全產業鏈構建中具有獨特價值[10]。
綜上所述,農業新型合作社在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農業新型合作社如何提高自身發展水平的眾多研究中,對農業新型合作社治理機制的研究鮮少涉及。本文將站在公司管理的視角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治理機制,旨在提高其經濟效益,從而實現合作社回嵌農村社會、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性。
二、發展現狀及主要問題
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通過大力推動“三變”改革試點工作,使得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數量和規模不斷上升。2020年全省1226個鄉鎮、13238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輻射帶動農戶156.3萬戶,獲得入股分紅近11億元。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1918.21萬人,占農業人口總數的90.99%;全省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1323個(村級11288個、組級31個、鄉鎮級4個),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70.2%。然而,數量和規模上升的同時,農業新型合作社面臨的發展問題也在逐漸顯現,這將成為農業新型合作社新的發力點。
(一)農業新型合作社的運行管理有待進一步規范
調研發現,全省農業新型合作社目前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是運行管理不夠規范導致的。一是農業新型合作社自身的運行管理失效,由于沒有建立起與企業、科研院所長久的合作關系,也沒有構建起吸納農戶的核心競爭力,使得一些合作社在短期運行一段時間后陷入停滯狀態,淪為登記在冊、實則只有一間辦公室的“空殼社”“僵尸社”。二是對農業新型合作社的管理失效,很多登記在冊的合作社可能早在幾年前就改變了主營業務,轉向其他領域,還有的合作社在股權結構、吸納農戶和企業數量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登記信息卻沒有得到及時更新。三是對農業新型合作社的管理體制失效,一些合作社存在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的問題,權責不明晰導致合作社的很多問題無人受理、得不到有效解決,最終變成管理的“死角”。這些管理方面的問題看似平平無奇,久而久之就會累積成為影響農業新型合作社生存發展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通過加強規范管理得到有效解決。
(二)農業新型合作社的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當前農業新型合作社運行不好的關鍵所在是沒有發揮其經濟效益,由此產生了一連串的負效應。一是在連接市場與農戶方面,農業新型合作社沒有很好地發揮為農戶提供準確市場信息的服務,避免農戶遭受因生產過剩而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沒有為農戶生產的產品提供保護價收購服務從而保障農戶的經濟利益,市場與農戶連接的失敗使得大部分入社的農戶沒有享受到農業新型合作社帶給他們的實惠,從而產生了對農業新型合作社不信任的態度,以致大部分合作社面臨農戶退社的風險挑戰。二是在整合農村資源要素方面,農業新型合作社并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來支配農村的龍頭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先進機械設備等優質資源要素,這使得農業新型合作社在產銷對接服務、生產技術普及推廣、生產水平提高的作用發揮上喪失了優勢,也就喪失了其服務農村社會的價值。三是農業新型合作社并未形成良性的激勵約束機制,對表現積極的社員沒有獎勵措施,對表現不好的社員也沒有相應的懲罰,這種“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政策影響了積極性較高的社員,而對于那些表現不好的社員則是種縱容,這從根本上影響著合作社經濟效益的實現。
(三)農業新型合作社的社會效益有待進一步發揮
農業新型合作社在自身運轉良好的基礎上需要發揮服務農村社會更好發展的社會效益,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合作社尚未發揮這一作用。一是農業新型合作社作為重要的組織載體,應該在農村基層治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農業新型合作社應該成為獲取一定區域內農戶數量、黨員數量、企業數量等信息的重要來源,為農村基層治理提供基礎性服務,然而目前大部分的農業新型合作社并未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庫,或者已有的信息庫并未得到及時更新而無法發揮作用。二是農業新型合作社應該發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服務農村就業的功能,通過自身從互助性集體經濟組織向法人股份經濟主體和鄉村社會服務組織嬗變的過程中,農業新型合作社應該賦予農民新的身份,通過普及和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將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而一些自身條件相對較好的社員,可以通過入股的方式變成股東從而參與合作社的治理。三是農業新型合作社的良好運轉對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農業新型合作社不再是單純的服務生產的經濟組織,而成為統籌社會服務的重要紐帶,然而現有的農業新型合作社還無法承擔起服務農村社會的職責,因此也就不具備影響鄉村治理水平的作用。
三、治理機制探析
農業新型合作社作為農村重要的組織載體,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其天然屬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和公司的運營理念非常相似,而對農業新型合作社進行股份制改造是未來農業新型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因此,在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借鑒公司的治理機制,探索將其應用在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治理上,以此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服務農村生產、農業發展、農民富裕的價值追求,為助力“十四五”時期甘肅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一)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激勵機制
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激勵機制要圍繞經濟效益驅動為核心的原則去構建,在保障社內成員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充分調動社員的積極性,形成推動農業新型合作社持續盈利的強大合力。一是可以借鑒公司的委托一代理機制,選聘富有管理經驗的人擔任合作社職業經理人,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以績效考核的方式對其在任期內的表現作出投票,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正向激勵作用,驅使職業經理人為合作社的發展積極服務。二是制定一套涵蓋社內所有成員的績效考核辦法,根據年初市場的表現和預測制定年度計劃,對所有社員實行年終考核制,根據考核的結果設立獎懲機制,必要時可以清理一批積極性不高、不作為的社員,加強合作社的動態管理,以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催生社內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三是實行有差別的績效管理,打破“大鍋飯”的機會主義行為,形成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合作社文化,以此形成對社員自我驅動力的充分調動。
(二)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機制
農業新型合作社通過構建利益分配機制,可以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合作社經濟效率的提高,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一是堅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有機結合,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率。二是建立公積金提取制度,將農業新型合作社稅后利潤的10%列為合作社的法定公積金,合作社法定公積金累計額超過注冊資本5。%以上的部分,建議不再提取[11];用來彌補企業虧損的金額需從合作社法定公積金中提取,法定公積金不足以彌補的從合作社當年利潤中提取;農業新型合作社要提取公積金須通過股東大會決議通過,提取比例也由股東大會商議后一致決定。三是建立股利分配制度,將農業新型合作社在彌補虧損和提取公積金之后剩余的合作社當年所得利潤分配給股東,以向股東支付股息的方式分紅,在分配制度上要以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原則,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分配差別,以此發揮分配機制的激勵性。
(三)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監督機制
農業新型合作社通過構建監督機制,可以實現合作社的正規運營,避免產生外部不經濟性和短期尋租行為。一是建立農業新型合作社內部的監督機制,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對職業經理人的縱向監督,以及監事會、獨立董事對董事會和職業經理人的橫向監督,以此保障合作社生產服務和市場競爭的規范性。二是建立外部監督機制,外部監督機制可以來自市場,也可以來自管理部門,還可以來自其他農業新型合作社,通過
[11]吳彬.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結構:理論與實證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4.
合作社年報的定期披露,形成規范的行業監管。三是引入第三方審計來規范農業新型合作社的資金管理,同時加強合作社的財務監管對于優化股權配置、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都有益處。
(四)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外部接管機制
農業新型合作社的外部接管機制類似于公司的收購、兼并,這就需要農業新型合作社通過不斷努力建立良好的市場信譽和社會形象。一是以投入產出來量化農業新型合作社是否虧本運營,對那些產出小于投入的農業新型合作社進行整改,整改后如果不能扭虧為盈,就要考慮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與其他農業新型合作社合并或者直接裁撤。二是外部接管機制的建立有利于約束職業經理人的行為與合作社利益保持最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如果合作社運營不好,職業經理人有面臨“下崗”的風險,因此,職業經理人會選擇維護好廣大股東的利益,這就有效保護了農戶的利益,以此構建起農戶對合作社的信任。三是外部接管機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對農業新型合作社的管理效能,經過市場篩選的農業新型合作社在自身能力和發展前景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證,這就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代理權競爭機制
代理權競爭機制是針對農業新型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的選拔而設置的機制,這為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更好地管理提供了可能性。一是職業經理人會因為代理權競爭機制的存在而產生危機感,這就促使他更加勤勉的投入合作社的管理,創造性地為實現合作社更好發展貢獻聰明才智,這有利于合作社更好發展。二是代理權競爭機制的設立會對社員產生強大的激勵作用,一些表現積極的會員會通過自身職業技能的精進向職業經理人沖刺,這就催生了合作社內部的良性競爭。三是代理權競爭機制實現了對農業新型合作社的人事管理和人才選拔,便于合作社有效識別人才,以此發揮人力資源的最大價值。
(六)構建農業新型合作社的保障機制
農業新型合作社作為非政府性質的社會性組織,需要為實現自身更好發展構筑起強大的保障機制,這個保障機制可以是多元的、多渠道的。一是資金保障機制,農業新型合作社要實現良好運行,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作為前提,建立科學合理的資金管理辦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合作社要樹立良好的信譽,在資金周轉出現困難的時候能夠通過向銀行貸款或者政府融資的形式籌措資金,幫助合作社渡過難關。二是人才保障機制,農業新型合作社要實現長久發展,關鍵在于人才,要與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校等搭建起穩定長久的招聘、培訓、合作關系,為合作社實現人才更新、技術更新提供動力。三是制度保障機制,農業新型合作社要通過構建起與時代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加強制度創新,以制度引領發展,才能構筑起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為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能。
四、結語
甘肅省農業新型合作社在“十三五”時期得到長足發展,合作社的數量和規模實現了穩步上升,然而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揮上合作社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十四五”時期農業新型合作社將成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的有效治理對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農業新型合作社的股份制改造是未來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它將為農業新型合作社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奠定良好基礎,這就需要通過借鑒公司治理的思維構建起合作社治理的激勵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監督機制、外部接管機制、代理權競爭機制和保障機制,從而實現農業新型合作社的高質量發展,以此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1]張凱.農業新型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研究——基于蘇北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理論界,2011(9):45-48.
[2]張樹琪,李晉鑫.農業合作社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鄉村科技,2021,12(24):29-30.
[3]吳燁.創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12):71-72.
[4]楊兆廷,孟維福.美國新型農業合作社價值鏈融資對我國的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7(10):58-62.
[5]蔡光耀.農業合作社資金風險管理研究[J].納稅,2021,15(28):181-182.
[6]溫鐵軍.以“三新”思想拓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內涵[J].中國農村經濟,2021(4):5-8.
[7]魏后凱.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的著力點[J].中國農村經濟,2021(4):8-11.
[8]杜志雄.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J].中國農村經濟,2021(4):11-14.
[9]李成貴.努力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J].中國農村經濟,2021(4):15-17.
[10]金文成.強化全產業鏈思維,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J].中國農村經濟,2021(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