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泉
在中國的文化中,每個字都有其獨立的內涵,而“正大光明”這四個字,也有其深刻的政治含義。

說起“正大光明”,人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懸掛于乾清宮正殿龍椅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尤其是和它相關的“秘密建儲”等故事備受關注。其實,即便忽略這塊匾額帶來的政治意義,匾正面的這四個大字亦是含義深刻、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的。
“正大光明”出自宋代理學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之義,實在國家。”
關于這四個字,如果只泛泛地解讀為做人做事要光明正大,未免過于淺顯。在中國的文化中,每個字都有其獨立的內涵,而皇帝背后的這四個字,也都有其深刻的政治含義。
首先說“正”字。中國文化認為“政者正也”,掌握政治權,治理天下一定要走正路。老子也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因此無論是制定政策還是建立制度,其目的性要一目了然,要讓天下百姓知道事該怎么做,路該怎樣走。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不顧天下而任意妄為。如今中國共產黨為何要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這個“正”字立住。孔子當年在《論語》中講:“為政以德,辟如北辰,聚其所而眾星拱之”。只有立住了德行,才有可能獲得天下人的信任,才能夠樹立自己的執政權威,百姓也才會愿意追隨你,在實際工作中一呼百應。
其次看“大”字。大即是指身在高位的人,特別是作為掌握天下大權的君王,格局一定要大,要能夠容得下天下的是是非非,不能以個人的好惡進行狹隘的取舍。老子講“以德報怨”,這實際上就是對掌握權力的人所提出的一種要求。作為執政者,無論多么勤勉努力,天下悠悠之口也會褒貶不一,因為任何制度的出臺都不可能顧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受到夸獎不應驕傲,受到批判也需認真聽取,正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也才能讓事業的航船乘風破浪。
之后講“光”字。光這里是指太陽的光芒,是告訴執政者,在其位一定要謀其政,特別是要心系天下蒼生,像太陽一樣普照天下、惠及萬物。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王朝興衰輪回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執政者不能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剛得天下時,還念及天下百姓的恩情,一旦擁有了權力,便換了一副面孔。所以,賈誼在《過秦論》中談到秦之滅亡的原因時講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而后世的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更是一句道破天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對于這一點,中國共產黨認識得非常清楚,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可謂是一語中的,入木三分。
最后談“明”字。明便是心性洞明,也就是說身在高位一定不要做糊涂人,干糊涂事。例如在歷史中,很多君王都夢想長生不老,諸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雍正等很有作為的君主也是如此,然而生死是誰也不能改變的人生必然結局,并不以位高權重而改變。曾國藩在家書中講,如果從做人做事的角度看,中國文化就講了四個字“格物致知”,這是《大學》中的思想。格物就是認識世間的萬物,生死、得失、貴賤、禍福、成敗,春夏秋冬、滄海桑田等,認識清楚了叫致知。其實,這些道理講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特別是當一個人身在高位之后,背后的附庸者會極盡吹捧之能事,在這樣的氛圍中,或許很多人都會生出“無所不能”的錯覺。自從嚴治黨以來,不斷有省部級高官被“拿下”,這些人不可謂能力不強,不可謂水平不高,卻偏偏在權力與金錢面前迷失了自我。正所謂“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真正心性洞明之人,會通過財富放大生命的價值,而沒有格局與境界的人,才會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性命來換取財富。也正因為如此,老子才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別人是智慧,認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