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樂
歷史悠久的廣州港海運孕育了引航業,廣州引航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進歷程,她憑借著精湛的引航技術,服務船舶、服務港口、服務重大工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的蛻變和突破。
廣州港,地處珠江入海口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地帶,秦漢時期已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昔時,外國商船不熟悉珠江航道,為避開水中暗礁、淺灘,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他們習慣于請當地富有航行經驗的船民、漁民為其引領入港,這群船舶“代駕”便是廣州引航的前身。引航,舊時俗稱“引水”“帶水”,指熟悉一定水域的地理環境、水文氣象,并具有船舶操縱技能的人員引領船舶進出港口或在一定水域航行。
港口是國家的門戶。出于維護國家主權和國防安全的考慮,外籍船舶進入廣州港必須由我方強制引航,于是,引航員便肩負起了維護國家主權的神圣使命。清朝時期,為了抵御殖民入侵,清政府實施了嚴格的海禁,廣州港成為當時唯一允許對外貿易的通商口岸。鴉片戰爭爆發后,在“條約體制”的約束下,中國逐步喪失了海關權、航運權和引航權。經過漫長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斗爭,引航權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才被我國政府正式收回,重新對外籍船舶強制引航,宣示主權。

引航員通過船用救生吊籠登上船舶。
廣州港航道淺、窄、長,轉向點多,加之小船無序航行、漁船占用航道、船舶機械故障等因素,導致船舶進出港技術難度變大,隨著船舶日趨大型化、多樣化,引航風險變得越來越高,如果發生事故,不僅責任大、損失大,影響更大。保障船舶生命財產安全的重擔便落在了引航員的身上。在船舶大型化成為新常態的挑戰中,安全是引航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航員不僅要懂氣象知潮汐、精通各種電子儀器,還要在關鍵時刻判斷準確、指揮果斷。新時期的廣州引航更加強調以技術性和規范性來保障引航安全,通過制定安全質量體系標準、完善風險分級管控工作機制,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和應急演練等,使安全形勢穩中有控。
廣州引航利用高超的駕駛技術和豐富的經驗,逐漸突破了引領船長、總噸和夜航的記錄,有力保障了船舶安全,維護了港口秩序,引航的地位和作用愈發凸顯。在接到船舶申請后,引航員乘坐交通船前往港外錨地,由軟梯或結合舷墻梯登輪,到達駕駛臺后,在不解除船長的駕駛責任的情況下,代替船長實際指揮該船航行,靠離泊或向船長提供建議和忠告。引航員便成為了外籍船舶接觸行使國家主權的第一個人,他們在為入港船舶保駕護航的同時也發揮著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紐帶橋梁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了國家的形象,展示著維護國家主權和通航安全的姿態,被形象地譽為“水上國門形象第一人”,是一張用實力說話的“國家名片”。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無論從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國,引航事業逐漸從強調“維護國家主權與國防安全”轉向了注重“服務地方經濟與港航事業發展”。

港口是國家的門戶。引航員肩負著維護國家主權的神圣使命。
在港口腹地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支撐下,廣州港規模逐步擴大,到港船舶艘次不斷增加,市場對引航服務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大。引航作為港口生產的第一道和最后一道環節,船舶及時有序進港、出港,是港口生產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為了提升船舶周轉速度、港口作業效率,廣州引航對標國際先進標準,通過合理制定計劃、引航員提前登輪、準點開航等舉措,實現了引航“零等待”服務,大大提升了引航工作效率。
隨著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相繼提出,廣州這片水域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為了支持航運發展,廣州引航想用戶所想,急用戶所急,通過落實引航費優惠措施,為企業減負;每年舉辦引航服務座談會,邀請廣州港轄區內數十家主要的航運、代理和碼頭企業,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給予答復和解決。廣州引航在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大力支持港口硬件、軟件建設,積極為重大涉水工程、水上助航設施優化調整等提供專業化意見和建議,特別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與施工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引航的關鍵作用。從一面面錦旗、一封封感謝信和一次次的引航奇跡中可以看出,廣州引航在不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港航事業發展,踐行著把世界引進廣州、把廣州引向世界的引航擔當。